主题:【原创】“顺治帝与董小宛”传说的由来 -- 龙旗辫子兵
明末清初盛传“秦淮八艳”的故事,这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活跃于江南一带的八位名妓,分别是:“倾国名姬陈圆圆 ,风流女侠寇白门,长斋绣佛卞玉京 ,侠骨芳心顾眉生 ,艳艳风尘董小宛 ,风骨嶙峋柳如是 。”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董小宛。
据民间传说:董小宛曾经与清顺治帝有过一段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顺治帝就是为了董小宛而剃度出家,这就是清代有名的“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传说中一代名媛董小宛于江南沦陷后被清兵掳走,辗转进入顺治后宫。顺治帝为其所倾倒,以皇妃之礼待之。然董小宛心念故国,情怀故人情郎冒辟疆,誓死不从。后来为顺治帝的真情所感,相约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实。最终董小宛忧郁而死,顺治万念俱灰,出家五台山。这一传说流传极广泛,影响也颇大。抗战时期著名史学家黎东方老先生于重庆开讲“细说清朝”之时,谈到了这一传说,也不敢妄下定论。
传说固然美丽,但确属无稽。顺治皇帝的确是一位多情天子,但以其皇帝的身份,绝不可能和董小宛这样的风尘女子有什么瓜葛。实际上,董小宛清兵南下后嫁与名士冒辟疆,后死于顺治八年,年二十八岁。这些记载都可见于冒辟疆本人的文集。而当时的顺治仅仅十四岁,二者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恋情。顺治帝曾经钟情于一个妃子董氏,这个董妃,就是“顺治帝五台山出家”这一传说中董小宛的真实原型。这个“董”字,就是“顺治帝为董小宛出家五台山”这一传说的起源。
真实的董妃,和董小宛并不同姓。据汤若望(清初著名的耶稣会士之一,深受喜好宗教的顺治皇帝宠信)回忆录记载是内大学士鄂硕之女,顺治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妃子,满族人,姓董鄂氏。又据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应为东鄂洛氏,董鄂是汉语音译,而王国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与董小宛无涉》一文考证为栋鄂氏。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皇四子,两个月后皇子夭折,后董妃亦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年仅22岁。
“顺治帝为董小宛出家五台山”的传说,自然是清初好事文人的附会。但这一传说的起源,除了一个“董”字外,倒也和顺治帝不无关系。顺治帝与董妃感情极好,其向佛之心,也出于对董妃的思念。顺治在自罪的遗诏中,曾多次提到董妃,承认在董鄂妃死后“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追封其为“端敬皇后”。)可见感情之深。对董妃的描述中,顺治用了“倪静”二字。倪静用来形容妇女的仪态,意指娇小妩媚。满族有较为浓重的欧洲血统,妇女多高大丰满,娇小妩媚的确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特征,描述一位南国佳丽倒更为合适。正是由于这两个不起眼的字,引来了好事文人的猜测。
董小宛身为“秦淮八艳”之一,生逢明清易代乱世,其遭遇自然是文人骚客们关注的对象。曾与董小宛交锲深厚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在其《影梅庵忆语》中记载曾经在辛卯年(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底,梦见董小宛被人抢去,又说在同一天夜里,董小宛自己也梦见被人抢走。这不可能不成为无聊文人们猜测的对象。文人们将这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与董妃事迹结合并加以润色,就成为了董小宛被清兵虏走,先为博穆博果尔之妻,后为顺治帝之妃的动人传说。
这一传说本身荒诞不经,其之所以流传广泛,最重要的,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的诗歌名篇《清凉山赞佛》,为编造这一传说的好事文人提供了“证据”。
吴伟业是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兹并称“国朝三大家”。与“秦淮八艳”有较为密切的往来,并与其中“长斋绣佛”卞玉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吴伟业的代表作之一,别誉为“力压香山(白居易)《琵琶行》”的长诗《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就是为她所作。他的一些诗作,被认为是寻找秦淮八艳下落的“明证”。吴伟业有提“冒辟疆名姬董白(即小宛)小像”八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乱梳云髻下妆楼,尽室仓黄过渡头,钿合金钗浑弃却,‘高家’兵马在扬州”,这被很多人认为可信。同时:“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明显的暗示出了董小宛的下落?D?D大约是被掳走并卖给豪门世家。其“古意”第六首,曰:“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上阳”两字,即使在今日也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猜测。
吴伟业有名的《清凉寺赞佛诗》,被很多严肃的史学家也认为可信。“顺治帝五台山出家”这一传说的全部情节,这首诗中都有体现――自然这不是吴伟业的本意,是文人的附会。其中“王母携双成,玉盖云中来”二句中,双成全名董双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的侍女。“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明确的点出了“董”字?D?D草下千里重叠。吴伟业的诗当然不是无意为之,但所指的并不是董小宛,而是董鄂妃,吴伟业不懂满语而误会其姓董,好事的文人们却将这些暗示认为是顺治为董小宛出家的铁证。王国维先生就曾经专门撰文《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与董小宛无涉》辩驳此事。文人骚客们又将吴诗中的“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两句,附会成为董小宛与顺治帝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最终思念冒辟疆忧郁而死。至此,“顺治帝为董小宛出家五台山”的传说,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流传至今。
仅仅由一个“董”字和一些闪烁不清的词句以及诗人的几句的诗歌就能够抛开大量附会出如此大篇荒诞但美丽动人的传说,从此不难想见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有着过人的才华,但只通清谈而不通实务,而且往往无耻兼无聊。吴伟业懦弱无能,于大事糊涂――投降满清,于小事也不明了,名妓卞玉京几次变卖全部家当欲与之从良,吴伟业居然因为惧内而拒绝,害得卞玉京一生漂泊烟花丛中。钱谦益、龚鼎兹均是臭名昭著的软骨头文人。钱谦益的情人,“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以一烟花女子尚且能够买尽全部家当资助南明政府,而钱谦益本人却居然想自尽而由于水冷而不敢投井,其懦弱可想。龚鼎兹先降李自成,清兵入关后降多尔衮,后背叛清廷投降南明,反复无常。有如此一班有才华却懦弱的文人,或许可以兴盛文化,却绝不可能保全国家。明王朝的灭亡,和明末的知识分子问题不无关系。
老文章了,最早发在一个小报屁股上,贴来灌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顺治帝与董小宛”传说的由来
[响应楼主]旧贴子,响应一下楼主:董鄂氏及本事年谱 一笑 字14757 2004-10-27 02:32:00
另外,关于吴伟业诗歌中有关顺治与董鄂故事的可信度问题 一笑 字1523 2004-10-27 03:07:32
多谢老兄的支持。 龙旗辫子兵 字282 2004-10-27 03:57:52
同意对诗史的解释 一笑 字348 2004-10-27 04:33:50
🙂原来是个mm?汗…… 龙旗辫子兵 字0 2004-10-27 05:22:44
关于这个孟森先生考据甚详,答案是不可能.董小宛比世祖大10多岁啊 何足道 字0 2004-10-26 01:06:28
🙂何足道老兄,你也在这儿玩啊! 龙旗辫子兵 字14 2004-10-26 01: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