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全球独创山寨火箭(手持反坦克火箭) -- 石洪行

共:💬36 🌺1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电筒火箭是我们军区工程兵郑建中1969年首创的。

1969年,东北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以后,我国面临苏联百万大军压境,集群坦克威胁的严重局面。如何打坦克,特别是打集群坦克成了我军广大指战员的难题。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各军兵种打坦克,人人打坦克的号召。

当时打坦克办法就是埋地雷、投手雷和送炸药包炸。我们想:在远距离上,我军有导弹、各种反坦克炮,四0火箭筒等,毕竟数量有限。而近距离上怎么办?珍宝岛反击战的主要经验就是要进行近战。据我所知,单兵只有炸药包、爆破筒可临时应急,大家心里都明白,运用这些方法必须直接接近坦克,特别是在打集群坦克的情况下,伤亡要大,在现代战争中,能否完成任务,谁都没有底。地雷能不能也飞出去,主动打坦克?炸药包、手雷能不能变成活的,不用人去送、投,象手电筒那样,拿在手里一捏,就能自行飞出去直接打坦克?做到既轻便灵巧,有足够的威力,还能避免射手暴露,人人都能使用。带着这个设想,我和申明敏同志于1969年底到了石家庄3302工厂,开始了边设计,边加工,边试验、试制的工作。

经多方走访了解,想不到竞无现成图纸可参考,也无雷同的武器可模仿,还无技术参数可利用。该老兄竟然跑到七机部(现在的航天工业部),七机部的同志说:“你们这个对我们而言,只能是袖珍火箭,从来没有见过。”我们下决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设计了多种型号的发动机,确定了燃烧室内经和喷喉尺寸;设计试验了金属药型罩的最佳锥顶角,使战斗部以最少的药量,满足破甲威力要求。经20多次试验和改进,逐步闯过了飞行稳、有足够的破甲威力和在常温下能握在手中发射的难题。

为解决对高低温的适应问题,我详细进行了内弹道计算,更换了发动机材料,改进了加工工艺,改变药档形状,扩大通气面积,调整压力塞拔塞压力和点火药量,增加发射筒喇叭口长度,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实现了在-40℃~+50℃范围内都能手持发射的要求。

1973年10月,当试验、试制初告成功后,奉命参加张家口全军打坦克演习,我组织10名射手,在张北狼窝沟演习现场的网状阵地上,手持10发10中坦克靶,当场受到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首长的赞扬。

10月18日,叶帅在张北接见反坦克演习代表讲话中说:“……今后对敌作战,敌人的坦克不是一个、两个,是一个群,有几千辆或是几百辆,不是冲一次、两次,而是一个波一个波地向我们冲击,我们如果不想办法,就不能对付敌人的坦克,狠狠地把它消灭。苏修是唯武器论的,靠他的坦克、飞机、大炮。如果我们不能战胜他的坦克,在地面作战这个关就很难过。”

“今天看见了一个我们叫电筒火箭,这是北京军区部队创造的,这个东西也是我们军队的大发明,这是个贡献。”

叶帅还讲到了打坦克的战法,可从几个方向打,对击、侧击和背击,我们民兵地形熟,工事做好了,地道做好了,经常可以出现在敌人背后,出现在敌人两侧去打击敌人。这样就可以使用近距离的武器,比如刚才讲的小火箭,电筒式的那个东西,近距离、短距离都可以打。要发明这些东西,搞些打坦克的办法。”还谈到一种武器,刚开始不能说什么百分之百的完善、定型,应先拿去用,在使用中间识别,发现问题,一代一代向前发展。

根据叶帅指示,国务院国防工办和总后安排了五机部石家庄地区有关工厂协作试制。75年4 月,在国家靶场31基地进行了摸底试验,破甲、精度,直射距离等都达到战术技术要求。随后,我们多次组织向上级首长汇报表演:参加了各大军区演习,每次发射,命中率都达到百分之百。李德生、杨成武、李达、张宗逊、陈士渠等总部、各军兵种和军区首长200多人,都先后来过我们北京军区工程兵大院靶场,多次观看了我们的汇报表演,每次我都与射手在一起,探讨射击要领,射击完毕,给首长们讲解。有一次表演,在手持无依托射击中,射手彭德奎站在靶场正中央,不慌不忙地伸出持火箭的右手,概略瞄准发射3发,首发命中山上目标,击穿100毫米厚坦克前装甲钢板,将放置在后面的一只狗打的头破血流,立即毙命。首长们都拍手称赞,高兴地议论了起来:

“好!好!这个东西很好,只要打上,人在里面就活不了啦!坦克就完蛋,作用不小。”李达副总长说。

其他首长马上插话,有的拿上小火箭模型比划,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这件东西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结构又简单,破甲力强,发射简便迅速,使用灵活、方便,不受地形限制。”

“这是一种筒弹合一,一次性使用,不占编制的群众性近战破甲、杀伤两用武器。打完剩下一个筒筒,就扔了,什么也没有了。”

“它能攻能防,可以携行射击,便于利用网状阵地,便于巷战,地道战,适合人民战争和近战,夜战特点。”

“山地、平原、丘陵、坑道、街道、村落都可以打,比反坦克手榴弹,送炸药包好多了。”

“除能对付坦克外,也可对付敌人步兵,自行火炮,装甲车辆,导弹发射车,步兵战斗车,输油管道,内河船艇和其它装甲目标和混凝土工事。”

“这个东西装备部队不需另外增加编制人员,不影响其它武器的使用,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可以打,有利于对付敌集群坦克,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

“人们总有两个担心,一个是如何对付敌人坦克,第二是如何对付敌人飞机。有了这个东西,这样一个担心就可以解决了。因为你一个连带上几百发,小火箭就可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与坦克进行周旋、迂回,你有集群坦克,我有集群火箭,以群对群,这样就增加了胜利的把握。”

1979年设计定型,命名为:1979年式手持反坦克火箭。解放军报作了报道,并号召全军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反坦克火箭研制人员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为国防现代化作贡献。

该武器研制成功后,北京军区为我们记了集体一等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填补了50米以内近战反坦克武器的空白。

编者注:郑建中同志,高级工程师。1965年考入西安工程兵学院(前身是哈军工的工程兵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军区从事工程装备科研工作。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