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复兴之路》+《孔子》,两个杯具 -- 非闲人

共:💬141 🌺8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有你这话,我这篇文是白写了。

拍儒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拍出他在中华历史上给我们带来自豪的东西。

看来我这篇《孔夫子的一生,商业大片《孔子》的杯具之源》算是白写了。说了半天,别人愣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首先,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之后,儒家这个牌子实际早已经臭了。因此,要重新扶起儒家,就要搞出一个新儒家,与“独尊儒术”之后被统治阶级利用的旧儒家进行切割,回到最开始的创始人“孔子”身上,重新创造一个为现代人接受的孔夫子。这样一来,确实能回避“三纲五常”、“奴化教育”等眼下中国人敏感且反感的问题,因为把责任都推给了董仲舒这些人嘛,但是,同时也就意味着不能把“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文明的辉煌据为己有。

如果说“独尊儒术”之后但凡中国人的功劳是你儒家的,那中国人的失败呢?耻辱呢?儒家要不要承担?好事净归你,坏事没责任,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啊。

回到孔夫子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一生,怎么样让中国人民自豪法,中国人民喜欢看一个“丧家犬”的一生吗?这可不就是回到我的题目:孔夫子的一生,商业大片《孔子》的杯具之源。

电影是一种视觉听觉艺术,与文字感受大不同。光有思想没事迹,或者那个事迹很XXOO,一点不精彩,你又不能瞎编胡造,那就很愁人。别看后世对孔夫子谥美之词甚多,但是怎么才能变成一种视觉听觉艺术呢?比如夸: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哗,听着多有气魄啊~心向往之。一拍电影,露馅了,你怎么去表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件事。

这件事再追下去,又有问题了,原来是孔夫子一大罪行。好好一个鲁之《春秋》被孔夫子搞到“断烂朝报,非藉传以明之,不仅褒贬不可知,即事迹亦不能晓。”

儒家的表现,与同时代的墨家一比,差距不就出来了吗?墨子之门多勇士,“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自强不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再加上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一启发,拍墨家的商业大片,就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香港人不就整出一部《墨攻》,当年国内票房还不差,前十有名,让兼爱非攻的墨家让广大观众熟悉了一把。日韩也上映了,拿了五千万。

所以我说很多人太想当然了,根本不明白胡导演拍这个电影《孔子》的痛苦。

“胡玫导演的重点不在人物塑造,她更喜欢政治,讲孔子如何从政、和其他政客的争斗到最后失败……这是她擅长的地方,也是她认为观众会追着看的东西。”陈汗解释到。

  但影片上映后,有媒体质疑,胡玫把孔子拍成了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胡玫也有自己的苦衷:“思想家应该怎么拍?我不知道该怎么拍。拍一个人的思想? ”于是,《孔子》的故事多了些戏剧性,视觉上也增加了大场面。

  陈汗表示,胡玫最大的优势在于,她特别有戏剧感,会把平淡的故事进行戏剧化的场面铺排。“夹谷之会”,在原来的剧本里只是简单的几行字,但胡玫找到陈汗,“我们可不可以大做文章?”。最后,“夹谷之会”变成了齐鲁的一次政治、军事的大交锋,还带入了孔子和齐国贵族的矛盾冲突——先要去求兵,求而不得,只能谋略。整场戏既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又有电脑特技的大场面。

  但这个变相的“空城计”,观众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诸葛亮吗?”陈汗透露,在请专家来讨论剧本时,便有人提出这明显是从三国故事里偷来的桥段,把孔子写成了诸葛亮。

  拍摄时,胡玫也曾一度打算放弃,她还专门让人把陈汗叫到片场,重新改写夹谷相会的戏。“我预料到这个桥段会有问题,它和历史记载出入太大。记得当时我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是比较符合孔子的做事方式。用兵不是他的擅长,用礼才对。”陈汗说道。但最终胡玫还是选择了更有戏剧冲突的那场戏。

换了陈凯歌或者别的导演就能比胡玫强?总结下来还是那句话:孔夫子的一生就是“孔学名高实秕糠”的一个写照,拍一部商业大片都那么的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精彩故事去支撑他的伟大思想。

为什么能拍这么多毛泽东的戏?因为毛泽东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留下那么多传奇的故事可供演绎。而且毛泽东的后半生基本没动,还有得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