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招识谎言 -- 游识猷

共:💬58 🌺1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感觉这个实验有点问题,

谈论者里一半被要求说真话,一半被要求说假话。

----在这种情形下,被要求说假话的谈论者说得话还能视作真正意义的上的假话了么?

----就回答与其捐款意愿的相悖而言,为假;

----就回答与实验者的要求相一致,为“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悖论,我想了想可能在于实验者对“撒谎”采取怎样的定义。

撒谎可以有两种情形,第一,语言和意愿相悖;第二,语言和实际行为或已发生事件相悖。这个实验测试的是“语言和意愿相悖”,并没有涉及后者。但是语言和意愿相悖,能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是撒谎呢?如果我们认可人的意愿是可能随着主观认识和客观情境而变化的话(而且还有明意识、潜意识等等),那么对这种相悖必然要加上时空条件的限制才能令我们的定义严谨----对话或表达之时的语言和其当时当地所形成的意愿相悖,但不能排除当时语言和其未来某时点的意愿相吻合----这样的可能意味着听话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反馈来改变当时语言的“谎言性质”。

那么该实验得出的鉴定原则真正的意义在于鉴定得出之后如何调整听话人的应对,即听话人该如何行动从而穿越语言的迷宫,更好的达成自己的心愿或取得有效的沟通?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我们真得愿意甄别谎言么?我们是多么倾向于去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表达啊,比如我爱你,我会一辈子对你好,死后你会去天堂。----信,还是不信,这其实不是一个甄别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取舍的问题。

设想,男A在情人节之夜对女B说我爱你可能只是敷衍,但如果B遵循该实验得出的鉴别大法,以毫无表情的扑克脸面对之,然后精准地鉴定出A在撒谎----恩,有点煞风景~~~~~~~~~~~~

就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言,用识猷以前说的“道”和“术”的关系来讲,甄别谎言最好的办法是道,不是这些术。所谓道,就是自己的真诚、理性以及无欲。从谎言到谎言对自我产生伤害这两者之间是存在过渡或介质的,这个过渡就是欲望、期待或某种“想要得到或达成什么”的情绪。A对B说我爱你,如果B对A的感情指向根本不care,那A的表达是否是谎言对B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

另外一方面,人生在世,谁能不骗人,谁能不被骗?自心明白清透即可,对他人不必要求至察,不然对谁都摆扑克脸,是不是会有损美女魅力指数?----恩,神秘指数会上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