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要吃糧,找紫陽” 说开去 -- 洪枫
“要吃糧,找紫陽”这句话,很可能不是四川农民说的。
俺在四川当农民的时候,正是赵紫陽西来当“四川王” 的时候,一直没有听说过这句话。
不过呢,在俺们这些农民中间,还是流传过赵的名言。
这句名言,叫做“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川西坝子的农业特点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所谓“天府之国” ,最富在川西坝子。这个川西坝子的概念,就是以过去的温江地区为主,加上乐山地区的一部分所组成。这个地区的特点,一是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益,再加上又是属于岷江冲积平原,所以土质肥沃,水系发达,几乎是旱涝保收之地。
在WG期间,干什么都是一窝蜂,在农业当然是“学大寨” ,再具体到川西坝子,大概就是搞“双季稻” 了。
川西坝子的“双季稻” 之风吹自何时,吹自何处,俺未考证过。唯一知道的是,当年种“双季稻” ,是作为任务向下摊派的。
所谓“双季稻” ,即指一年里要种早稻,晚稻,和麦子三季农作物。“双季稻” 在南方的云南和广东等地在当时已经普遍推广而且增产明显,但在川西坝子,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乃是与气候有关。
川西坝子虽然土地肥沃,但日照时间较短。尤其是入秋后天气变化较快,使得晚稻在灌浆时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得不到需要的日照和温度而导致收成较少。再加上种“双季稻” 会增加很多活路,这样就造成了种“双季稻” 事倍而功半的窘况。于是当地农民就对种“双季稻”编了一个顺口溜:
“双季稻,双季稻,忙得老子双脚跳!”
不过牢骚归牢骚,“双季稻” 还是必须按比例种。俺记得,在咱们生产队,种“双季稻” 的比例大约是30-50%。
好在这种窘况在赵大人当政后不太久就有了变化。具体什么时间记不大清楚,应该是在76年的什么时候,似乎就传达了赵大人的讲话,说是经过调查研究,从种“双季稻” 的效果来看,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即是说,与其一年种三季,每季收成只有300斤(年收成300*3=900斤) ,还不如一年种两季(中稻+麦子) ,每季收成500斤(年收成500*2=1000斤) 。
此讲话一传达,农民普遍表示欢迎。于是乎,“双季稻” 运动,就这样给一风吹了。
应该说,赵大人的做法是基本合乎当时实际情况的,是实事求是,因而是得民心的做法。
赵大人以后在四川声望渐高,应该是始自此“惠民” 之举。
四川在建国后,所任“提督” 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因干了好事而让老百姓记住的,很少。
而赵大人,至少是“很少” 中的一个。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从“要吃糧,找紫陽” 说开去
🙂要谈双季稻 while 字92 2009-12-27 08:14:58
🙂这是个国贼 1 goldfinger888 字12 2009-12-24 15:52:14
🙂人是会变的 1 yg1993 字229 2009-12-31 09:01:50
🙂能治左右却不能治天下 bqsc 字18 2009-12-25 20:38:15
🙂要吃米,找万里是个什么讲究? bqsc 字0 2009-12-22 17:48:58
🙂温江县志相关记载 4 上学不迟到 字3218 2009-12-21 20:03:33
🙂温江县志中关于76年后引进和推广水稻良种的记载 2 上学不迟到 字2155 2009-12-22 22: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