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究竟谁在操纵气候门? -- 善居下
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给我们描绘出了中国历史上四个温暖期的气候概况:
① 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 年的温暖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考古时期”,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当时的气候状况主要依据考古来推断。比如,陕西半坡的仰韶文化(5600-6080年)遗址中,发现有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遗骸。稍后的殷墟(约前1400—1100 年)遗址中,除獐、竹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而历史文献《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说明商人能够驯养野象。又《孟子•腾文公下》有“周公相成王,诛纣伐奄”,“驱虎、豺、犀、象而远之”。河南省古称豫州,“豫”字据胡厚宣解释,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的标志。以上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黄河下游有野象活动的证明
大家知道,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活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而现代的亚洲貘,更仅存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这些都证明了:当时华北较现在温暖的多也湿润的多。
②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是我国的第二个温暖期
这个时期,气温持续变暖,北方降雨量充沛,遍布沼泽。据历史文献记载,河南和陕西渭河平原,都大面积的种植竹子。武帝元丰元年(前110年),黄河大决堤引发严重水患。象群栖息北限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在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
③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为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唐高宗时,永徽元年(650 年)、总章二年(669 年)及仪凤三年 (678 年)的记载,国都长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宗(712—756 年)及唐武宗(841—846 年)时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有梅妃之称。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大臣每人三个。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这个时代,伴随着气温的升高,北方整体来说是多雨的。唐朝时,关中一带,气候非常湿润。地表径流丰富,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④从公元1200 年到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气候的第四个温暖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老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上四个温暖期的描述,看看,五千年前,河南有象,目前中国境内仅栖息于西双版纳。有亚洲貘这种典型热带动物,目前仅存于印度尼西亚雨林中,和南美洲的美洲貘是近亲。山东生长竹林。气温比现在平均高2度以上,冬季更高出3-5度。
春秋时,河南和秦川有大面积竹林,淮河一代有象群活动,说明那时气温也很高,唐朝也不让,长安能种柑桔和梅花
按某些宣扬的气温升高是“灾变”,生物不能适应,要大规模灭绝的观点,那生态系统早就崩溃N次了。可现实是,历史上的温暖期内,人类生存环境比现在好得多!
==================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的曲线得到一个简单结果,在温暖期里中国进入了繁荣期
竺可桢是认为近期温度变化并不大,认为温度正常,变暖和变冷他都反对,而根据美国的某1XX年气象站来看,100多年来温度连1度都没涨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根据我接触到的信息,这个论断缺乏依据。 5 坐言起行 字373 2009-12-10 11:30:01
🙂中国最伟大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生前也反对全球气候变暖说 goodgunner 字66 2009-12-13 15:10:59
🙂竺可桢反对的是全球变冷说 橡树村 字68 2009-12-13 22:07:12
🙂竺可桢的研究结果几千年前温度比现在高多了
🙂升温在现在的确是灾难 2 橡树村 字1150 2009-12-14 05:40:34
🙂您觉得如果真是气候变暖,还会花20多年时间弄出气候门吗? mxyou 字76 2009-12-14 06:08:40
🙂几千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您看一下现在的河南是什么气候带 mxyou 字536 2009-12-14 06:01:37
🙂讲一个聊CCS时候的一个笑话 橡树村 字136 2009-12-14 06: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