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策略观察091127:下跌的隐忧 -- 即时策略
2009年11月24日午盘A股突然下跌,跌势汹汹一泄到底;11月24日A股故伎重演,午盘前就开始了再一次跳水,同样义无反顾的一跌到底。
1、貌似突然的下跌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的心理压力并未消失
A股的下跌,许多人有点措手不及,许多人还对星期四的反弹抱有希望,但星期五的下跌,则基本上让大部分人承认了下跌的方向的真实性。
在此之前,有些股票处在爬升的通道中(如钢铁类等),也有一部分股票上涨得颇有声势(如黄金类、酒类等),还有部分股票刚好完成盘整,正准备进入拉升之中(如紫金矿业、云南城投等),所以突然来到的下跌让人感到茫然,一点也不奇怪。
周三的下跌源于银行可能进行巨额融资以补充资本金的传言。这种传言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其实是击中了大部分人士对今年银行超大规模放贷的隐忧。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金融和银行风险和危机的心理压力,其实并没有因为国内貌似GDP超8%的表面现象所消除。
为挽救去年末急剧下滑的经济增长,今年破天荒的取消了银行信贷的规模控制。这一措施的出台,意味着什么?也许像我们这样在国内银行系统工作过的人才会深谙其中三昧。说到底,国内银行不管是不是上市了,也不管是在A股市场还是H股市场或者在其他什么市场上市了,要说其真正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恐怕是有些天真的。
以往在银行业完全没有市场约束的情况下实行的行政硬约束措施,对国内银行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通过上市实现了貌似市场化的国内银行业,依然是缺乏真实的市场化约束的(至少是不完全的),所以信贷规模控制的突然取消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2个:第一、信贷规模的突然超量放大,第二、信贷结构的失衡。
信贷规模的突然超量放大我们就不用说了,早在09年1月,1.62万亿元人民币的“天量”信贷投放就已经令市场一片惊愕,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信贷投放不断攀升。在能够查找的人民银行公开的统计数据里, 09年9月信贷总量为约39.04万亿,而08年9月只有29.27万亿,就是说在一年里,金融机构的信贷量增长了近33.38%,总额也快达到10万亿的数量。这样的情况,恐怕也只有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才会出现。所以早在5月初,就有业内人士提出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管理层一再有人出面放话,否定这样的预期。
信贷结构的失衡,我们暂时无法找到确切的数据依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分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其中最大的也是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就是今年房价的疯狂。
在全球楼市一片萧条的今天,我们竟然一再出现所谓的“地王”,今年8月份的数据就表明,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连涨五月,在08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频临崩溃的房地产业,何以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里再次疯狂上涨,且连连出现“地王”?
房地产业内人士本身也不断抱怨,国企囤地抢了他们的饭碗呢?最近也有消息说,30家开发商在二、三线城市储地近8成,楼市泡沫被越吹越大。还有,可能未太引起人们注意的所谓“大蒜”泡沫。
我们可以相见,天量信贷中的相当一部分,恐怕是进入了投机性的领域,其结构的失衡,不得不令人担心。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股市的攀升,不可否认,天量信贷推动的流动性过剩,应该是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所以道理很清楚,本身就靠银行信贷推动的A股市场,对银行巨额融资补充资本金会是多么的敏感了!直接的担忧就是,在出现信贷泡沫的情况下,信贷的紧缩,必然造成A股市场资金的退出,资金面将大受打击,股市就必然出现恐慌。
在这个表层的担忧之下,深层的担忧则是,银行本身是不是会出现问题,如果银行资本金不足,会不会出现低于《巴塞尔协议》资本金要求之下的情况(因为信贷发放太大了,就会造成资本金不足),并由此造成银行业自身的危机?
2、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面的情况还只是在昨天之前对国内银行业的担忧,而周五又出现了新的国外的情况,这就是迪拜延期偿债可引发打的新的金融危机的忧虑,还有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关于谨防亚洲资产泡沫打的严厉讲话。
迪拜延期偿债的消息一出,美股港股金价油价一片恐慌,跌声遍野。
应该说,迪拜事件可能与中国的直接关系不大,国内主要的外汇银行中国银行,在第一时间就表明,中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与迪拜世界没有直接的贷款授信业务关系,并正进一步调查迪拜延後偿债事件对该行其他业务的潜在影响,并密切关注相关风险。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中国,迪拜事件即使不对国内银行造成直接的影响,但该事件的演化会如何发展则不可能不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而且与美股和港股已经发生一定程度联动的A股市场,不可能在全球股市纷纷遭受重挫时无动于衷,况且是在国内对银行业的担忧尚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
所以,周五A股的下跌实在是情有可原。
3、政策宣示的效果日渐式微
在周四A股出现下跌之后,有3项政策宣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宣示是,11月25日午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官方分别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市场传闻再融资问题发表官方消息。工行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近期无再融资计划;且工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很高,短期无充足率压力问题。建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建行未提再融资动议,短期内暂无再融资计划;该行同样不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中行官方态度则表示,“从长远来看,各家银行都存在资本充足率压力问题。”但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很多,只中行将综合考虑,且正在积极研究资本补充的多种方案,但“暂无可披露的资本补充计划或融资方案,如果中行确定了相关方案,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与此同时,
另有消息称,工行、建行不会再融资是肯定的,有再融资可能的只有中行,且中行有可能在香港增发港股以提高资本金。
除了三大上市银行之外,兴业银行宣布计划明年通过出售股份筹资180亿元,民生银行上周已在香港市场出售股份筹集了38亿美元,招商银行打算年底前通过配股融资220亿元。大银行尽管已经否认了融资传闻,但小银行实际上却已经在做了。
第二个最重要的政策宣示是,银监会否认要求银行在年底前将资本充足率由11%提高到13%的说法,且表示也没有重新要求实行信贷规模控制的计划,但银行信贷应保持平稳,防止大起大落。
第三个政策宣示是, 24日大跌之后,新华社发表了《股市调整非趋势性转变 经济形势决定走向》的文章,也有人把人民日报发表的《企稳时政策勿折腾 拐点论是唯心主义》当作了对股市的政策宣示(个人认为人民日报的文章其实与股市毫不搭界),而这2篇所谓的政策宣示,甚至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政策宣示的结果并不理想,25日银行股依然继续下探,26日更是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联袂,加快下跌的脚步,到27日,迪拜事件出来之后,银行股已经彻底失去了短期翻身的机会。
27日上午大盘似乎一度有上升的意愿,但其实也只是对国务院的碳排放承诺做出了一个礼貌性的表示而已,顺便在技术上补上了因低开而形成的小缺口。
4、技术分析的判断
消息面和政策面的分析,并不妨碍我们也可以从技术面上进行分析。就我个人欣赏的均线分析来说,5日MA和5的N次方的MA均线,其实一直在预示着大盘的趋向。
11月24日开始的这一波下探,源于NA625日(5的4次方均线)显示的压力位,这次下探和7月29日大盘突过MA625后立即下调是同样的性质,只不过银行巨额融资的消息提前触发了下调而已。
另一个技术分析的要素是在08年熊市中,针对下跌抵抗形成的强节点。所谓的强节点就是在一种趋势中,抵抗当时的趋势所形成的较长时间的盘整期。在这种盘整期内,由于在一个大致接近的区间内,形成了大量的交易,这种交易量会对以后相反趋势下的股价运动形成强压力或者强支撑。
7月29日碰到的强节点,就是08年4月初到5月底盘整平台,而11月24日碰到的强节点,也同样在附近位置碰到了压力。
事实上,从7月29日开始,大盘就一直在MA265和MA125(5的3次方均线位置)之间盘整,特别有意思的是,8月31日跌破MA125之后,大盘就开始反抽,而且9月28日大盘再次跌破MA125后,又一次开始反抽,然后在11月24日因银行业融资问题而触发下调。这就非常清晰的表明了,大盘事实上是MA125到MA625之间震荡。8月31日和9月28日所对应的强节点,无疑就是08年6月下旬到7月底形成的盘整位,这个强节点和MA125共同成为了大盘下跌的支撑位。
5、后市的可能性
我基本不对后市做判断,因为股市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而且这个规律还不是已经确凿无疑被认识清楚了的规律,所以那些信誓旦旦的预测家们,往往不是骗子就是傻瓜。
但既然大家都希望要有一个判断,来作为自己的心里安慰,所以如果我要对后市做出判断的话,我必须首先说明,这种判断是基于以下的前提,即在影响股市的宏观经济、资金、政策等诸多因素没有出现突发性的、重大的事件的情况下,股市大盘可能的变化,而且,个股的变化不一定会随着大盘走,独立性强的个股会不完全的遵循大盘的走势而变化。
我的判断因此变得简单,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盘会在MA125附近和MA625附近这个区间之内盘整,一直到大盘在MA625之上彻底站稳脚跟,然后上行,或者相反,彻底跌破MA125线,进入下行通道。因为盘整之后,股市是必然会有一个方向的。
所以在操作上,近期内应该慎之又慎。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原创】策略观察091127:下跌的隐忧
🙂【原创】 江波 字192 2009-11-28 07:53:26
🙂花,老兄分析的很精彩 1 风羽 字0 2009-11-27 20:31:03
🙂谢谢 即时策略 字14 2009-11-28 04: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