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3)

王莽代汉后,牛气哄哄,上来就对土地私有下家伙,宣布恢复土地国有,结果呢,四年后,又不得不灰头土脸的宣布,咱还是私有吧。

看着灰头土脸的王莽,后来人明白了,我的个乖乖哟,土地私有这玩意儿,真的是不能随便乱摸啊。

王莽乱动手脚,给自己带来了无穷麻烦,不过对后来人来说,并不是坏事儿,王莽同志是一个不错的反面教材嘛,后来治国的人虽然言必称孔孟,但是为了安定团结,他们死活不去打土地私有的主意。

土地私有是帝国的地基,对他动手动脚,整个帝国大厦肯定会玩儿完,除了王莽那个 “愤老”,没有人这么有闲工夫去招惹他,至于那个柱子吗,我看还是可以换一下的。

于是,好几个人乐此不疲的去搞偷梁换柱工程。

最先搞这个工程的就是,秦王朝以后的汉王朝。

汉初,因为种种缘故,刘邦又在局部地区实行变异后的分封制,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这个变异了的分封制还是给汉王朝带来了麻烦,幸亏周亚夫横空出世,让汉王朝侥幸躲过了七国之乱这一劫。

其中的是非曲折,到时候再说,有兴趣的可以先看一下这个链接。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一)再修改

老刘家的侥幸,让不少人心里痒痒的,司马家和老朱家有了Q哥的心思:老刘家动得,我动不得?

结果呢,一个八王之乱,让司马家成为了帝国时代的一个笑柄,老朱家的运气不坏,好歹保证了天下还是姓朱的。

土地私有和郡县制撑起了中华帝国的天空,后世的政治家再牛也不能去碰这两条高压线,他们都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家,无论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对帝国的框架进行修修补补。

有过房屋装修经验的兄弟姐妹都知道,影响房子装修质量好坏的因素太多了:房子本身的结构,建筑材料的质量,装修工人的水平……

稍微有一个细节不和谐,那结果就是圆满失败。

王荆公的悲剧就在于,他住的是个阁楼,他却像把他装修成独栋别墅。

这个……

王安石的悲剧是他生不逢时,俺呢,俺可是跟商鞅在同一个时代啊,商鞅那一套还是俺玩儿剩下的呢,俺咋就比不上商鞅呢?

我似乎听到了两千多年前李悝的抗议声。

这个……?

李大人,您是在哪里高就啊。

魏国。

知道了。

这里有必要再回顾一下秦国和晋国的历史,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光荣之旅,不幸的是,由于晋国的不懈遏制,秦国的光荣之旅戛然而止,后来两国分道扬镳,秦国回头继续跟蛮族打交道,晋国则意气风发的称霸中原。

历史很吊诡,接茬儿跟蛮族厮混的秦国后来强悍崛起,继续光荣之旅的晋国则一分为三。

称霸中原给晋国带来了无限的荣耀,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后来的三晋虽然最早着手变法改革,但是他们都不得不向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妥协。

三晋的改革相当不彻底,一直拖着一个长长的历史尾巴,战国四君子中有两个来自三晋,似乎也说明了些什么。

反观秦国,本来就没有多少历史底蕴,长年跟蛮族厮混还让秦国人更加不怎么看重自己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历史底蕴(水评:秦国的史书记载一直很糙,可能就是这个缘故),无心插柳的人殉制度更是封死了卿大夫坐大的大门。

商鞅来到秦国的时候,当时的秦国相对于其他诸侯,几乎就是一张白纸,面对着这张白纸,商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政治才华。

看到商鞅的恣意挥洒给秦国带来了核反应,有人就埋怨东方六国的领导人颟顸保守,不思进取,似乎其他诸侯也像秦国那样折腾,就肯定能避免最后的结局。

个人认为这个调调很有意思,按照这个逻辑,每个人都应该去写武侠小说,然后成为金庸。

事实是,中国的小说很多,能够跟四大名著比肩的很少,在我看来也就是《金瓶梅》,写武侠小说的也不少,金大侠却只有一个。

战国时代,每个大国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像秦国那样玩儿休克疗法。

那些诸侯随便一低头,嘴里都能流出一长串牛得不行的祖宗,说起自己的辉煌史,怎么着也得需要一个黄金周的时间。

咋要哪大工夫呢?

这就嫌烦了,就这,你听到的还是删减本的呢,要想听全本的,你得做好看两次国庆阅兵的心理准备。

什么是大国辉煌史?

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悠久辉煌的历史,是别人抢不走的荣耀,同时,也是现实的沉重包袱。

这些大国就是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从春秋走进战国这个新时代的,国内不仅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还要直面那相当成熟的意识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玩儿凤凰涅槃,结果很可能是,凤凰猝死,永不复生,不用等到秦国出手就先玩儿完了。

各位不妨回忆一下叶利钦时代,那时候的北极熊,那是相当的郁闷吧。

魏惠王曾经感叹: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我认为他是在感叹没有杀掉商鞅,而不是没有重用商鞅,他没法给商鞅提供那么纯净的一个舞台。

商鞅登上的这个纯净舞台,是千古难逢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只有这么一个,放到世界史上来看,独立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差强可以比拟一下。

商鞅来到秦国,是秦国之幸还是商鞅之幸?

这实在是一笔没法算清的帐。

现在还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了,很好。

现在我来帮商鞅做一个最后陈述:谢天、谢地、谢人。

生逢其时,合适的舞台,自身的能力,唯一的一个商鞅就是这样炼成的。

如果给这三个因素排个一二三,我把自身的能力排在第一。

以商鞅为例,躬逢那个时代的人何止万千,陆续前往秦国寻求自身价值的应该也不是他一个人,但是只有商鞅一个人登上了神话之巅。

站在神话之巅的商鞅,却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现实生活,这让人唏嘘不已。

这一切的原因,似乎应该从商鞅个人身上去寻找。

但是,史书上记载的大多是商鞅的政治作为,几乎没有涉及到他的个人生活,让后人很难推测他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不过,从商鞅的逃亡,我还是多少能够看出一点儿端倪的,最起码,商鞅不是一个很会保护自己的人。

秦惠王举起屠刀的时候,商鞅选择跑路是个明智的举动,但是他实在不该去魏国寻求避难,也许他把那次欺诈当成了国家行为,而自己只是无辜的执行者。

殊不知,那么过分的手段不仅突破了国家交往的底线,也突破了个人的道德底线。

也许他太看好魏国的那些故旧了,但是他已经玩儿过一次故人了,其他的故人还会一片赤诚的来接待他吗?

秦国的邻国还有楚国呢,从商鞅的封地去楚国更方便,如果他去了楚国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当时的楚国还不怎么尿秦国,跟商鞅本人也没有过节。

太史公认为商鞅是“天资刻薄人”,虽然没有其他个人事迹来支持太史公的这个论断,但是我还是相信太史公的评价,毕竟他接触的材料比我丰富得多。

商鞅的政治作为太有震撼力了,在给商鞅做传的时候,太史公只好花大量的笔墨去叙述他的政治作为,至于他的个人生活,只好能省就省了。

即使从商鞅的政治作为来看,也可以看出他为人的一些蛛丝马迹,那些严苛的秦法是不是也多少反映了一点商鞅的性格呢?

推行这种从宏观到微观,方方面面都触及的改革,没股子刻薄劲儿也是不行的。

其实,那条血红色的渭水也一直在诉说着商鞅的不宽厚。

以血红色的渭水开始,商鞅给历史送上了一个强悍的秦国;以本人的四分五裂结束,商鞅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商鞅的离去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变法时代结束了。

商鞅的血染红了秦惠王的权威,秦惠王戴着一顶血红色的王冠,带领着秦国走进了一个跟先辈完全不同的时代,一个唾沫横飞的时代。

纵横捭阖,说的就是这个时代。

通宝推:九合诸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