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9)

楚国相当不仗义,除了打自己的算盘外,看到邯郸陷落就袖手旁观了。

跟楚国相比,齐国也没有强到哪里去,虽然邯郸陷落后,他跟魏国干了一仗。

齐威王也有自己的盘算。

在救赵还是不救赵这个问题上,齐国也分了两派。

邹忌跟楚国的昭奚恤一样,认为还是不掺和的好,但是没有说理由。

我认为邹忌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人家魏国已经打过招呼了,你现在出尔反尔,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段干朋则认为不救是不行的,魏国吞并了赵国,实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对齐国来说是大大的不利。

既然不救赵国对齐国不利,那就去救,一切以齐国的利益为导向,即便信用跟黄金的汇价比是1:10000也不行,更何况,信用本身还值不了几个铜子儿呢。

救赵的大原则就算是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下救赵的军事部署了。

对接下来齐军的军事行动,段干朋作了一个大胆的部署。

齐国不要北上直接救援邯郸,如果这么做,赵国的损失就会减少,魏国也能全身而退,太不划算了。

段干朋拿出了一个颇有风险的方案,长途奔袭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让魏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这么做既能最大限度的消耗赵国,也能给魏国带去致命的威胁。

这个方案一旦实施,固然会给魏国带来极大的威胁,襄陵跟魏国都城大梁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六十几公里,同时也蕴含着相当的风险,襄陵跟齐国都城临淄之间的直线距离近四百公里,跟齐国的西部大城市聊城(今山东聊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有近二百四十公里,行军途中还要经过大片的魏国领土。

虽然其中的风险很高,但是因为魏国把他的主力一股脑儿的投入到了赵国前线,齐军有足够的把握来完成这个战略目标。

齐国此次领兵的统帅是田忌,齐威王本来打算让孙膑来做齐军的统帅,但是孙膑以身体残疾为由婉拒了。

齐威王只好让孙膑的老主人田忌担任统帅,孙膑作为军师(相当于参谋长)随军出征。

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军队的统帅,也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军队的威严,用残疾人来做大军的统帅的确不太合适。

即使是在今天,如果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到前线去指挥千军万马,恐怕我们在心理上也很难接受。

齐国出兵襄陵的消息,并没有打动魏国。

魏国的目标就是拿下赵国,齐国奔袭襄陵虽然给魏国带来了巨大麻烦,但是只要拿下赵国,一切都可以翻盘。

魏国没有理会在襄陵忙活的齐国,继续攻打邯郸,在公元前353年十月终于拿下了邯郸城。

眼看段干朋的盘算就要落空了,如果魏国就此一举拿下赵国,实力倍增,齐国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在这种情况下,齐军统帅田忌决定北上邯郸跟魏军主力死磕,无论如何,不能让魏国的阴谋得逞。

孙膑指出,这个时候去跟大胜后的魏军在邯郸玩儿命,不是最优选择。

此时,魏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斗志昂扬,这会儿齐军劳师远征,后果不会太乐观。

能不啃硬骨头就尽量不要去啃硬骨头,在致命的软肋上,给他一家伙,本儿小利大,完全符合“投资小,见效快”的黄金法则。

打蛇要打七寸,此时魏国的七寸就是他的都城大梁。

孙膑建议,齐军直接奔袭大梁。

灭赵是魏惠王的既定方针,他把全部的精锐都投入到了赵国前线,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儿的军事力量了,孙膑的这一招直接打在了魏国这只狼的豆腐腰上。

听说齐军扑向大梁,魏惠王终于坐不住了,襄陵可以不管,都城不能不管啊,何况此时魏军已经拿下了邯郸,也该保家卫国了。

于是,魏国赶紧把忙活了一年的主力部队从邯郸调回国内。

齐军不敢北上邯郸跟魏军纠缠,同样也不敢在大梁城下跟魏军主力较量,毕竟这是人家的主场。

再说了,齐军将帅也并不是真的想拿下大梁,只要魏军主力离开赵国,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听说魏军主力南下后,齐军也虚晃一枪,放弃大梁,北上迎战。

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双方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见了面。

魏军要保家卫国,齐军要改善国家的战略环境,双方的责任都很重大。

一见面,啥也别说了,为了各自的责任,咱们干吧!

魏军在邯郸前线啃了一年多城墙,这次为了保家卫国又是星夜兼程,体力上就先吃了亏。

齐军虽然是劳师远征,但是并没有打过像样儿的一仗,相对魏军来说,也算是以逸待劳了。

虽然魏军还是主场作战(桂陵还是魏国的嘛),但是在“人的因素”上比不上齐军,被齐军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

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两千多年后的东北黑土地上,数十万国民党的军队,就被这种打法硬生生的吓得龟缩在几个大城市,任凭共产党的军队在黑土地上驰骋。

桂陵之战的失败给魏国带来了严重后果,公元前352年,东方各国趁火打劫的齐聚到了襄陵。

再也没有一战之力的魏国不得不修筑长城,以求自保。

第二年,魏国还得把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邯郸还给赵国,跟赵国签订和平条约,改善自己的战略环境。

魏国这次大规模攻击赵国,最后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跟他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在公元前354年就包围了邯郸,直到公元前353年十月才拿下邯郸城。

用了近一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邯郸,这让其它诸侯有了可乘之机,也使自己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

如果攻下邯郸的时间缩短些,后果如何,真的很难说。

不要紧,魏国还有一次机会。

事实证明,在国际交往中所有的约定都是靠不住的,所有的国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当利益来临时,先前的一切约定还不如写约定的那张纸值钱。

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必须事先进行外交活动,否则,当他展开军事行动后,其它诸侯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攻击他。

采取了外交活动就等于泄露了国家机密,其它诸侯根据这些机密可以提前部署对魏国的战略,然后再根据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跟他的关系,遵守约定与否的主动权全在别人手中。

这就是魏国的悲哀之处。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进行了两场重大外交活动,齐威王并没有遵守跟魏惠王的约定,重创了魏国,跟秦孝公那一次会盟的结果也没好到那里去。

就在魏惠王围困邯郸的同一年,公元前354年,秦国趁机进攻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元里(今陕西澄城县),魏国大败,不但被斩首七千,还失去了河西地区的少梁(今陕西韩城)。

少梁城是魏国在河西地区的桥头堡,始建于公元前419年,是魏国砸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楔子,对秦国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拔掉这个楔子,秦国也是不遗余力,就在魏国建成少梁城的第二年,秦国就对他发起了攻击。

后来秦国国内政局飘摇,魏氏就以少梁为基地,侵占了河西地区。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虽然在少梁大获全胜,但是随着秦献公的去世,秦国没有占领少梁。

此次,秦孝公再次出击,魏国终于失去了少梁,整个河西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年后,少梁失守这朵恶花,终于结出了苦果。

这一年,魏国的烦心事比往年要多一些。

就在魏国修筑长城抵御东方各国攻击的时候,秦军越过黄河来到了魏国的故都安邑,他们的统帅就是那个让魏惠王瞧不上眼的商鞅。

不过,此时的秦国并没有越过黄河攻城略地的能力,这次商鞅领兵出征,更像是一次对秦军远征能力的测试。

做完这次测试,商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