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小考:枇里琶啦—从沈周说起 -- 烤面包的胖大叔
既然上文谈到了“琵琶”源于外来文明的说法,就顺便再谈谈在这种观点看来“琵琶”得名的由来。“琵琶”这两个字从字形来看和“琴”“瑟”很相似。“琴”是个象形字,本来是写做“珡”,这个字象什么呢?象从“琴”的一端看过去,是个侧视图,下边的“人”是琴身,上边两个王呢,是弦柱。“瑟”呢,《说文》云,从“珡”“必声”,是个形声字。“琵琶”的造字明显同“瑟”,但为什么是两个字呢?于是这些学者就怀疑,“琵琶”得名出于音译+意译。梵语“Bharbhu”,意思是拨弦,概指一些弹拨类乐器,古希腊的“Barbiton”也可能源于此。这类读音传到中国,就成了“PIPA”,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解释通,是需要一定想象力的。这里出现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拟音的时候,如果元音对上了,辅音就对不上,辅音对上了,元音就对不上。
“弦鼗”,出于傅玄的《琵琶赋》序,而在其后的文献记载中,一般命名为“秦琵琶”或“秦汉子”。形制在《通典》及《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圆体修颈而小”。而在傅玄的《琵琶赋》里提到的“琵琶”是这样的:“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吕也,四弦象四时也。”这种圆盘“琵琶”后来称为“阮咸”。从“秦琵琶”到“阮咸”变化非常大,而这中间的发展的过程,缺少文献记载。不过从傅玄《琵琶赋》序中的故事,我们大概能推测到,“琵琶”的发展是参考了其它乐器。这个发展过程,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但从汉魏的壁画,石刻,砖画中还是能观察到一些痕迹。
没法贴图,有些遗憾。
在这些古代乐器的图像中,有一种既不似“弦鼗”,也不似“软咸”的乐器,具体描述就是共鸣箱呈梨形。弹奏方式是横抱在怀中。《中国音乐史图鉴》收了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两人在树下步行,前者手中拿的就是直项梨型琵琶,后边跟着个拍手而歌的人。看上去很潇洒。顺便提一下,阮咸的弹奏方式也是横抱,而阮咸本人又喜欢喝酒,喝了酒,阮咸就抱着阮咸弹唱,做派和今天的摇滚歌手差不多。
如果说植物“枇杷”最早出现在汉代,得名的原因又是因为其叶的形状和“琵琶”类似。那么这种梨形琵琶,在我看来可能就是流行于汉代的“琵琶”。这种琵琶在文献中的名称很混乱,有“秦琵琶”,“汉琵琶”,“枇杷”,“秦汉子”等等不同称呼。
这种梨形音箱“琵琶”的形成,除了乐人对汉地固有乐器的借鉴,和当时与西域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这时有种比较新颖的“曲项琵琶”。
下班了 明天再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很爱吃枇杷,塘栖枇杷,酸酸甜甜 月色溶溶 字86 2009-11-06 05:13:18
🙂续四:浅谈琵琶(4)曲项琵琶 15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2856 2009-11-05 18:54:30
🙂文字考据以后,写什么呢? 繁花似锦 字166 2009-11-05 18:05:52
🙂续三:浅谈琵琶(3)
🙂怪兄好似不知如何在这里贴图,恩, 2 南方有嘉木 字702 2009-11-05 07:19:37
🙂谢谢嘉木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32 2009-11-05 16:03:22
🙂续2—浅谈琵琶(2):弦鼗 9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2719 2009-11-04 18:39:12
😉嘿嘿,有负罪感了吧, 南方有嘉木 字43 2009-11-05 06: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