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写到那儿算那儿—说说白毛女 -- 烤面包的胖大叔
首先,《白毛女》并不是草根的,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而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放下身段对农民进行的与传统不同的新阐释。这点怪兄已经表述过了,我想说的是,虽然《白毛女》的题材来自民间,但使用的手法却并非农民式的,而是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后的产物。
以我所看过的材料,《白毛女》的创作者是知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而斯氏并不拒斥由革命分子在文艺中反应民众的呼声。1905年他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分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就是一个明证。他说:“在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觉醒的时候,剧院不可能也没有权利只为纯艺术服务,它应该响应社会的情绪,向观众说明这些情绪,成为社会的教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强调演员要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所谓“下意识的表演”,要让观众觉得戏剧表现的是真实。出现在舞台上的应该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种做作的机械。
而《白毛女》无论在剧本创作还是在演出中,都没有偏离这个宗旨。在没有引入斯氏体系的创作阶段,《白毛女》曾经是这样的。
布莱希特认为中国戏曲具有间离效果,但那更多是指与西方戏剧相对的。对中国观众而言,采用传统戏曲形式固然不会使他们感到陌生化,不过以传统戏剧形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却依然是间离的。而间离会破坏情感共鸣,这是该戏的宗旨所不能接受的。不要忘了,《白毛女》是宣传戏剧,而不是现在的先锋戏剧,你说的“分析地主阶级的贫富分化”之类,完全不是它的任务。
说到《白毛女》的结局,也有这样的改动。
早期《白毛女》中还有一个情节引发“众怒”。喜儿被黄世仁抢走、玷污后怀了孕,黄世仁又要和另一个财主女儿结婚,就想把喜儿卖掉,可他却撒谎说要娶喜儿,喜儿听了信以为真,感到生活有了盼头。在延安演出时,这个情节受到了观众的反对,认为如此表现喜儿的性格不合适,可舒强等觉得这样更合乎情理。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到晋察冀边区演出时,当地农民像受了污辱似的,反对情绪更为激烈,两位导演深深被农民纯朴的感情和强烈的自尊所震撼。以后,舒强又参加了华北农村土改,真实感受到了农民被地主剥削的悲惨境遇,立场发生了根本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公演时他们下决心把这一情节彻底删除,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完美的喜儿形象。
再结合陈强在演黄世仁时,曾被台下观众砸中右眼,还差点在演出中被战士拔枪打死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白毛女》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符合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从而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可以说,《白毛女》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真实,与“山西老家的小地主也是主要吃棒子面”无干,与“这种瓜分和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天然文化‘不抢劫’是背道而驰的”也无干。这种批评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艺术真实天生就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虚拟情节”。如果某人试图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去否认文艺作品中的真善美,这是很荒诞的。
而认为“一个本来没田没地的苦哈哈,能有什么文化”,这是一种偏离实际,高高在上的想象。事实上,民间文化以及对文化的需求向来就存在,历史上绝不缺乏民间的诗歌、音乐、说书与短剧,而即使是下层民众,对文艺作品也依然具有赏鉴能力。当时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所需要的就是了解这种现象,并将民间文化与革命文化统合起来,最终为了解放而努力,事实上,他们也是如此做的。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前几年网上有争论,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黄世仁没什么过错,这就是历史带来的陌生化。正如布莱希特所云:“演员必须把事件当成历史事件来表演。历史事件是只出现一次的、暂时的、同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事件。人物的举止行为在这里不是单纯人性的、一成不变的,它有特定的特殊性,它具有被历史过程所超越和可以超越的因素,它是屈服于从下一时代的立场出发所做的批判的。不断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对前人的举止行为越来越感到陌生。”由于那段生活与现代隔得太远了,使得这部戏剧在今天的人看来不再能产生情感共鸣,反而出现了间离效果。间离效果是会让包括阁下在内的观众思考的。不过,思考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嗯,说的是 大眼 字180 2009-11-06 22:04:24
🙂赞一个,思路真清晰, 大眼 字24 2009-11-05 09:56:00
🙂兄台说得有道理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0 2009-11-04 18:12:22
🙂那么我也来说几句
🙂看老贴当年推荐过 燕人 字49 2018-04-18 02:38:38
🙂呵呵,好象最近总舵主又放水了? 心远地自偏 字126 2009-11-06 23:39:02
🙂-- 系统屏蔽 --。
🙂江城兄说说这个间离怎么理解 大眼 字190 2009-11-04 08: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