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欧阳歙 -- 明日天涯

共:💬6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小子抛砖引玉之见

本来吧,俺自觉才疏学浅,所以看到值得一论的史料,就先摘录出来,以求先学习大家的高见后,在学习的同时看自家还有什么可以提出来的粗陋认识,不想大家都很谦虚,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先说说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当起引玉的砖。

一直以来,都感到儒生的言行很是古怪,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就像这一节史料吧,令我感到最难理解的是,礼震上书所说的杀了欧阳歙后皇帝就会遭到“诛贤之讥”,皇帝杀欧阳歙的理由是他犯了罪,而非是因为他的什么贤能,诛贤一说从何谈起?虽然欧阳歙按照儒生们的标准是所谓的贤人,可是也不能因为有了贤人的名声,就可以枉法吧,那样按照儒生的标准,执法的准则就复杂多了,贤人不能杀,身份尊贵的亲属不能杀,有功劳和才能的也不能杀,孝子不能杀……这么下来还怎么执法呀!法家说的“儒以文乱法”,还真是那么回事情!就是到了现代社会,报纸上还看到过某位在国内的有才能的博士犯了罪,文人学者们建议不能杀,某位在国外的博士朝来拘捕他的警察挥舞手枪被打死,文人们也是义愤填膺,更不用说还多了个民族感情问题……之类的事情。似乎在这些文人眼中,博士们和进士们一样,都是可以超脱法律之外的群体。

再说说这个“贤”字,从儒家的观点和事迹看来,应该是在德能无法兼备的情况下重德甚于重能,否则诗写得不错的宋之问,字写得很好的蔡京,中过状元的秦桧也就都属于贤人了,可是他们是被儒生们评议为奸臣,至少是品行差的人的,不过呢,这或许是他们在德上面做得太显眼了,所以无法被归入贤人,因为这个“贤”字有时候也莫名其妙地用在品行差才能强的人身上,例如那些品行很差的魏晋名士,所以偶到现在也弄不清儒生们的这个“贤”字是怎么解释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个“贤”字,虽然不是儒生的专利品,但基本上也是儒生士大夫的所有品吧,其他群体的人大多只能在“义”和“孝”等方面获得好评,当然,评判贤人前提是得符合、至少也是不违逆儒家的标准,否则商鞅够能的了吧,功业够大的了吧,太史公照样以儒家那套莫名其妙的准则贬低他。我初看太史公在商鞅传后的评语时,就奇怪太史公怎么好意思把那种评语堂而皇之地书之史册。按照古今中外君主制下对人的评价,应该是以对君主是否忠诚,对王国的强盛是否有贡献作为堂正的标准吧,可太史公呢?却是以个人品德及个人得失评议的,后世的注释则因为儒家的统治地位而更多地以是否尊古循礼作为标准,当然个人私德也是少不了的,我就奇怪,耕战书让秦国富强,改革让平民也有机会立功封爵,该是最大的仁义了吧,难道非得象儒家那样恩出于私门,害于公庭才算是仁义?

礼震最为古怪的理由是欧阳歙的独生儿子年纪小,没能传承到学问,我看得一愣一愣的:看前后文的意思,并非是害怕学术失传,因为已经有些人学到他这一派的《尚书》了,即使欧阳歙教不了儿子,别人也可以教嘛,礼震的理由看来是,不是由欧阳歙亲手教儿子,那他家八世相传的学问就失传了,应该是这个理由吧?不过这个理由也太古怪了!所以我想了半天,觉得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欧阳家学到《尚书》之后,在传授时候留了一手,作为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的独门秘技,以至于外人都知道,所以害怕他死了绝学失传,乃至于这种绝学可以成为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可这毕竟只是猜测和推理,不能算作论据。俺古文底子不怎么好,看不出其他解释,也许大家可以看出其它解释。

按照我的认识,学者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是传承学术的载体,当然,学术对社会的作用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不过,只要不是把明知谬误,对社会害多益少、甚至有害无益的认识来传承,真正的学者还是令人尊敬的。可是,学术的价值如果成为载体本身、甚至载体的家族特权的依据,就很令人厌恶了,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都是社会健康公正地运行的障碍,就像儒生们把儒家学术——在中国历史实践中的失败学术——通过无耻钻营硬作为自身群体社会特权的依据,甚至是载体个人及其家族特权的依据,就不能不说儒家太无耻了。法家的人尽管同样是致力于功业富贵,但是至少是以学术实践的效果作为依据的,更何况还没有把学术本身作为谋取富贵特权的依据,其他家派也是如此,至少不会像儒家那个样子。唐太宗自以为通过科举可以网罗尽天下人才,却不料反而限制了人才产生的知识土壤,更不用说明清八股文的进一步限制,因为对于封建领主制崩溃后的中国社会来说,儒家学说基本上就是毒药了,最大的证明就是两千年对民族发展进步的限制,否则若以奉行法家学说的秦制的发展势头,恐怕后来在地球上占据进步和有利发展地位的,就是华人,而非白人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