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写到那儿算那儿—说说白毛女 -- 烤面包的胖大叔
王小波有篇文章里说,曾听到有人创作出现瓶颈,就抱怨自己没生活.王小波就说你怎么可能没生活呢?只有死人才没有生活。我这里移用下王小波的话,陕甘宁边区文盲率高,但并不等于说这儿的人都没文化。只有死人才没文化。
陕北从历史上看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地理上看,处于中国东西部的接合带,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区域。由历史地理因素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积淀。而民间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承是通过民间文艺,如地方戏曲,说唱艺术,民歌民谣。具体到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是,信天游,秦腔,秧歌等。其中秧歌的普及程度非常广,几乎各村都有规模不一的秧歌队。当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浸淫在秧歌的文化氛围中。
秧歌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早有学者认为“秧歌”是江南的“田歌”的变种,是农民在农耕之余男女对唱解乏的民间文艺,后来这种观点遭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反对。现在很多学者倾向认为,秧歌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比如说有人认为“秧歌”的“秧”通“阳”,秧歌即是阳歌。读到这类文章,我就想起读书时带我们校十三经的老师,他成天把高亨挂在嘴边,说,这家伙真偷懒,什么问题讲不通,就搞通假。
秧歌,或许起源于某种仪式化活动。这个结论我们姑且这么认定吧。但整个发展衍化的过程仍然面目不清,在敦煌研究中曾发现过夫妻戏的小戏剧本,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唐代的歌舞戏“踏摇娘”,从剧本看和后世的秧歌剧有类似之处,这或许也能算是秧歌的渊源之一吧。而在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文化后,带有很强的“反仪式化”倾向。巴赫金认为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生活,严肃,紧蹙眉头,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而另一种则是狂欢,自由自在的笑,对一切神圣事物的亵渎歪曲,充满不屑和猥亵。秧歌就带有这种强烈的狂欢仪式,全民参与,打破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当然,这里少不了群众比救国救民更喜闻乐见的主题:性。性在秧歌表演中是的地位和盐在烹饪的地位差不多的,口味有多重嘛,就看在什么地方了,比如说秧歌戏《锯大缸》风骚的王大姐和猥琐男箍漏的打情骂俏,当唱到“我是公羊你是母羊,母羊还要公羊配”的时候,男女演员都要做出羊交配的动作,动作越大胆,群众就越高兴。在原生态的秧歌戏里,如何把这类动作做好做像,也可算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了。
中共的文艺工作者敏感的注意到了当地民众对秧歌特有的喜好,如何把秧歌这种躁动狂热放纵的艺术形式,纳入到中共所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秩序中,成了当时文艺工作者的一道课题,当时边区的报纸记载“延安的文化界几乎集中一切来干秧歌了。”应该说,这道题他们干得不错。其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将边区三种话语即政治/权力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农民话语都融合到秧歌剧的创作中,这里居于主导地位的话语无疑是政治/权力话语,而农民的声音也有了一席之地。
只是从此之后,农民兄弟再想COSPLAY羊交配活动的话,扫黄打非办的同志就要闻风而动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如果永生是过一直吃松子的生活 月光下的尘 字54 2009-10-28 07:17:06
🙂噶,那个....................... 南方有嘉木 字137 2009-10-28 07:32:52
🙂你记错啦 突突 字30 2009-10-27 05:15:23
🙂续四:秧歌运动
🙂这篇看得开心, 南方有嘉木 字120 2009-10-26 20:10:20
🙂长学问呀!继续,一定要继续~~~~~~~~~~~~~~~ 起于青萍之末 字6 2009-10-26 19:42:28
🙂续三: 92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3135 2009-10-26 01:44:27
🙂送宝 行走的考拉 字137 2009-10-26 19: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