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与天地同参”精义解 -- 京城马国兴

共:💬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与天地同参”精义解

或问者曰:《系辞第一章》中提出“与天地同参”的说法,这在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又是如何认识?如何体现的呢?

答曰:首先说何谓“与天地参”?参,即参与天地好生之德而为之,更高的艺境就是“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实。

这是《中庸》提出的观点,他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就是说即能帮助天地培育万物,同时还要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这个艺境境界时,就是能“与天地参”了。

然而,在拳家修炼过程中什么是“与天地参”的修炼法则、艺境呢?又是如何论述的?历代前贤亦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首言:人即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是心与道洽合,方能称之“灵”,就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而言,必内外兼修,内有文体成,外有武用精,文体武用而合道者,方可在较技中能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矣!能如此者,乃君子之修。何谓君子之修?《易》曰:“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遵之而修则道法长;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小人遵之而修故道法消”。其因何也?君子之修,一君而二民,则主从顺也,遵天道而行,其德盛,故道法长,乃顺天之道行也。即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以柔用刚,顺随为法,是谓君子之修道法长。小人之修,二君而一民,二主一从,内必二主相争,主从不顺,背天道而弛,其德衰,欲妄增,故道法消,乃背天之道弛也。即以形为制、尚气任力、神从则害,阴阳不辨,动静不知,刚柔不分,虚实不明,任欲而为,是谓小人之修道法消。

  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是何意旨。天险者,即天道艰险之简说。天道者,本体太一。体太一者,又名天险。即浑元归一,乃体太一。王道者,阴阳也,阴阳统一也。执阴阳者为王道。其义出自:君主执六律,霸者法四时,王者分阴阳,帝者体太一。此乃治国之策。又是修炼者进阶升华之层次步骤。而此文以“天险”言“帝者体太一”的神化之功、成道之神明艺境。以“王道”言“王者分阴阳”的成道之大成艺境。然此两种大成艺境,皆已经浑化归一,具备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了。故其所用“其势险节贵短”,乃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修练、建体、至用分明,仍具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然具此大成之艺境,还要洞明天时、地理及人事等诸方面的权宜之策,方可不为他人所制矣!而其权宜之策略,则以孙子的“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以为全胜之策略;要象吴起一样,无所畏惧,战必胜之;要象司马懿能忍辱负羞,静待其变以胜之。要想制人而不为他人所制,光德艺不足以胜任,必有此三条权宜之策,始可运筹于胸间、决胜于较技之中。故君子战必胜也,有其致胜之德艺和谋略。一统阴阳之道于一身,是谓“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之精义尔。

  虽同是修道,然历观古人,各有取进道之法,此即是“道本一,法万千”之意思。就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而言,各门派、拳种,也是各有取法。虽各有取法,然必心与道洽合的宗旨不变,以求致人,不为人所致也,乃共同的。这就是《九要论》中所言:“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就以论“气”而言,昔日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是以天地间的保合太和之气,即浩然之气,以喻身内修炼而生成的空灵无间之气,即真气。此气平时修炼可为“相”,能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而安和;战时可为“将”,统一身与人交战,以柔用刚则战必胜。此乃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经得升华皆能与“道”洽合。

  而真气之生成,其中“坎中一阳之刚,离中一阴之柔,阴阳刚柔浑合,阴阳相互滋生,即所以又以结丹粒之道而述说之。

  此中说明:修炼之事,必心与道洽合。而与道洽合,即与道同体。道体者:万物之祖始,本无形无象,无状之状的存在,即太虚之状。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所谓说“恢复古原始”就是本“剑经”中所说的“精练法的三才浑化归一的浑元之道体”。只有此道体成,才有此道体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即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神化之功的艺境。此即“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而能将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成此道体,必须从修炼内气开始,即从丹道所论的炼精化气、炼气生神、炼神还虚为始终。在修炼的过程中,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最终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达到虚灵妙境,即体太一之道体,皆空灵无间之真气使然。此乃“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之精髓妙义耳。道体无形,故能生妙有。此即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后天返先天的说法中,将后天有形之形,化归于先天道体无形之状,方有攻防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妙用。

  传统手战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就是以真气言自身空灵无间之道体的,而此真气运行往来造化之神又涵于其内,故其大莫喻,其小难破。故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全以真气之至用,而言道体之至用的。故“气以直养而无害”,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乃至正至大至和至中的自然先天之气,其所以能有攻防之至用,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曰:“直养”二字,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过程中应“勿忘勿助”。忘者,神迷遗失,不知所以。助者,妄为,假借人力以助之,故曰妄。已非自然也。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外尊天道而行,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能而修,方能成之。即此文所讲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可知古今见解之一致无异尔。而“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之宗旨,和以柔用刚之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用法之准则。都体现了传统手战之道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练、用之基本精神。就是以听探用顺化的基本法则。也充分地体现了顺生机之自然的练、用之基本精神了。此乃“不以道殉身”的精髓妙义之解释。就是不能因为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而以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的修炼方法,而残害自身的自然生化之机,造成盲目修炼所致的疾病痛苦缠身,甚至危害生命。凡以此而修炼者,又不知适时而止,错失良机,造成疾病痛苦缠身、促死,可谓之以道殉身。此乃不值得,是得不偿失呀!前贤一再之嘱咐:文练乃正宗。舍此之修炼皆不能与道洽合,便是俗学旁门,难窥圣境矣!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本是中和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方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达到一身空灵之境。就以攻防而论,也只是顺势借力而用之。即以顺随法的以柔用刚一法,而应他人万拳之变化,自然恰机得当,也永无失处,本不繁杂。故练而得道者言:“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就健康而言,生机勃勃,自然能长寿。就攻防而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生生不已,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功夫。此乃从健康、技击,并行不悖而立说。

  真正“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达人事,权宜策略,成竹在胸。往小处说:有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往大处说:可以赞育天地生生之德,参透天机,皆可用于造化生机。其德无量矣!

  故曰: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直至真息圆满,自然百慧从生。自己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此乃借天地间的浩然之气,直养万物的好生之生生之德。以喻人身内真气,亦可直养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似浩然之气具备好生的生生之德。修养真气,不单可使自身生机之自然环境、状况极佳,具备良好的攻防艺境,还可开慧益智,可使自身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具备经天纬地之才以普济天下。这也与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直养万物一样。可知,前贤将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一事,视为健康、技击、增长智慧、获得才能的一门专修学问来看待。这一点,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现今之人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有没有这样的认识?及认识的高度与古人同否?真值得探讨一番,这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手战之道的一方面之主要课题。

  经中所言“真息圆满”,何谓真息?何谓圆满?此乃内功修炼法中的术语。真息者,乃真人之呼吸,即真气呼吸法,非指口鼻呼吸也。真气在体内运行,有升降涨渺之景象。故定为“升渺为吸,降涨为呼”。真气以此而运行是名真人呼吸法,简名真息。圆满,是说炼神还虚,慧开道通的光明境,是为功德圆满。真息圆满,是说内功修炼的“无为者,大周天也。盖火候行于真人呼吸处。”此处本无呼吸,自无呼吸而权用为有呼吸,以交合神炁。神炁合一,而至一身无处不能真气呼吸,便是手战之道的真息圆满。此即“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太极功夫艺境”。“周身光芒不断”亦是。故我只从手战之道而论,不从炼丹而言之。丹道的真息圆满另有其说。两者不可混矣!

  而内功修炼法中说“火候”,火候本只寓一气之进退的节奏,非有他也。故说:火候者,即真息。如以火候而言,有真火、武火、文火之区别。真火者,含文武火,文武火正确即真火。真火之妙在人,若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则,实有物候。犹最怕意散,不升不降。

  以修炼内气而言:凝神入气穴,乃武火也;凝神照气穴,乃文火也。这样,就知道:勿忘者,乃凝神入气穴,本具刚决武火之侯。不如此,安能有常于若存之景!如妄者,必意紧而火燥也。勿助者,乃凝神照气穴。非如此哪有至柔的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断之象!文武火侯,皆本生机之自然者也,故在练、用之时,用意紧助火燥,乃妄加人力而助之,必发之病也;用意缓则火寒,乃忘也,意散也,必生之病也。可知,修炼内气生成、运行、至用,都要勿忘勿助,顺其自然,也在人自己之把握。而此把握是神为、非人力也。神为者,中和之道。人力者,忘者、助者、妄者之义尔。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及其至用,果能明道,时时处处以柔用刚,不计算何时能成功就是“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则功自出”。这样修炼,就是不先物为的“无为”之修,就是神为而非人力了。

  能很平常地运行“无息”的武火之力,即内有真气,其象若存,固然不入顽空之境。神气合一,明而不昧,自然没有昏迷沉浊之偏的症候,必然是中正安和温柔儒雅之象。

  至达到乐行修炼而不预期达到什么艺境、什么果报,亦是无为之修。亦算是非人力之所有为。无己之欲、唯道是从,即无为也。

  以其呼用略照吸用。此句乃说真气呼吸法与口鼻呼吸法的名实区别之处。口鼻呼吸法,以吸入天气,呼出浊气,定名呼吸。其呼则升、吸则降。其乃呼升吸降,是名后天呼吸法。而真气呼吸法,是自身内的真气升降运行往来说,纯是精气之运行,而借呼吸以定名。故曰:真气呼吸。就其真气运行以定呼吸之实。乃呼降吸升。故经文指明:真人呼吸法的“呼”用,略照着后天口鼻呼吸法的“吸”用。由此可知,先天真气呼吸法,是“吸升呼降”了。用于攻防较技中,就成了“吸提呼放”的法式了。

  全妄者,应是“勿忘勿助”。文火者,应是“真火者”。

  此句是说: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纯任生机之自然、勿忘勿助,文武火适时而行,适机而止,行止于至善,乃真火候之功,一身内外怎么会有“着相,燥妄”之失和之处。

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内炼之静功、外练之武技者,皆当把握住文武火候,皆当符合真火之功,是以此行为准则的。即行中和之道,方能有所成就。而终至“浑元归一”之道境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阐释:

  前面论述了“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也”的文练法。乃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传统、正统、正宗之方法、准则。是君子执君一民二的道法长之修炼,并反复叮咛,惟执此而能功成。

  此又谈明: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的弊端之实质。并将此三法称为“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何为“戕贼”?戕者,残害之谓;贼者,邪也。完整地说,就是以残害自身生机之自然的修炼方法,皆为邪法也。为何如此之说?自古相传,一脉承之,正统的传统手战之道,乃文体成,武用精、静炼体、动练用,以浑元虚无之体,以生一而三元之玄机妙用,乃尊无生妙有之义。就其运用之法则,亦是顺势借力成规矩,崇尚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尚德之大仁大义之勇,得此者是为真勇武。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

  然而,历来就有不明其宗旨、不知运用之法则,不晓以听探用顺化之机理,“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而逞己之私欲,筋努骨突、尚血气用横力,背道而驰,明为修炼,实为戕贼而成,此乃小人之修。即崇尚后天有为之力法,故道法消。而危害生机之自然,即残害自身生机,造成疾病缠身,甚至危及寿命。就前面所说的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皆是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上的“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即终不得修炼的正果福报。反而以报身应接其祸之降临,实可悲也。

“绵长者久必显达”,其意深邃,以前人之论述的精义证之,其曰:

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此乃“绵长者”练、用之精髓,久必显达。达此化境之极,乃神明艺境,功夫艺境至此,是谓之显达。

  然修炼者众,有过急者,乃指心性过急,操练过急,执一点攻防招法的表面之技,急操急练,经过一年半载,小获攻防之能,亦是以强凌弱,虽小有获胜之率,此乃锐进之人,自以为得意。谁知,此乃后天尚气用力有为之法。虽然表象上看疾锐之进,然不修炼,恐怕存在退步迅速之危机。老子曰:“暴风骤雨不终朝,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乎”?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虽有近期之小效,然一不修炼则会迅速退去,况以此法持续三年以上者,多受害生机自然之苦,疾病痛苦缠身,乃得不偿失之举。现今此种例证,俯首即拾,真可谓举不胜举。现今习传统手战之道者,何不引以为鉴。此乃拜师学艺“敬其师,不贵其资,虽智大迷”的愚蠢行为造成的。

  修炼之过急者,弊病百端,已经论明。而修炼太缓则疏,未免有作辍之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虽不能速成,亦不能太缓。应是每日按法修炼、精心体会,粗事细磨之事。其中旨趣横生,品味不绝,是一种享受。精神的、身体的、攻防艺境的收获,都是难以描述言知的。此种正确的修炼,就是一种动力。是是正确修练方法培养成的修炼之乐趣。如果各种修炼的进阶缓慢,每日重复着同样练法,即守一法死,失去了其中之趣味,就会疏于修炼,最终就会中断修炼了。出现修炼中断的原因,皆由进程太缓所致。此乃“理不明,法不清,盲目修炼者之弊病。不知转法进阶之顺序所致。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即不能过急的锐利进取,恐多退速之虞;又不能太缓则疏,未免有作辍之情况发生。究竟二者应如何把握,达到修炼之事不疾不缓而能适度进阶,以历诸境而最终功德圆满呢?其在诗中言明,就只好逐句阐释其诗中精髓,方能知之。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阐释:

即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一事,外尊天道而行,内顺生机之自然而练,具体日程的修炼内容之安排,即前面所言的午前练外形。午后静休守中,前半夜修炼内功。这样的安排,即有内外功法的练习之事,又有足够的休息养气、养神的时间,既不疾劳又不缓逸。千万不要心血来潮,即兴逞欢狂练。

修炼时亦不尚血气,不用横力而纯自然先天之力而练。一不过劳,二可体认其中妙趣。如修炼时间过长,自会产生疲倦。属于一暴十寒,本就得不偿失了。就是静练功法,也不能时间过长。如现今有练站桩功法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都属练功不当。过于劳役之苦,反而耽误功夫的升华。练功本是“心领体会”的事。心往何处想,身体就会自然做对了。只要外形能够放松,自身不紧张,经过几次调整就基本上做对了。因为一般攻防招法都没有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身体会做了,就是熟练了。熟练了再求变化,积少成多,只要顺随对手变化,持“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便可渐渐入门了。开始修炼实用变化,千万不要想着打人,只求对手打不着自己,也就抓住练用的要领了。只有这样务以意会,法以神传的渐悟之修练,才能逐渐升华。而每次修炼1个多小时要休息半个小时认真思考总结,深刻的领会,提出新的可行的目标,然后再练。目的在于理解,这样领会、理解的练而身体自会产生系列变化的能力。此乃我多年修炼的心得体会。这样修炼兴趣高,每次练后都有新的认识、领会和理解,身体适用的范围广泛,攻防能力再不知不觉中自然就会加强了。

中庸万古传心法

  阐释:

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即“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在修炼一事,又有“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妙法门。对于任何事物,先要“知”,根据知而“止”于此处,止于此处久也谓之“定”。定则能“静”,静无不应则“安”,安排得当则“虑”,滤其糟粕则能“得”其精华。无事不是起于知,终于得。故《大学》中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由始至终及诸种练、用之法的始至终,亦未出此七妙法门和这段论述,以上总归为“心法”。

中以庸行戒律清

  阐释:

中和之道,就是平常人皆能做到的。庸,平常也。平常的所作所为之阴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就是中和之道。此中庸的戒律,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无难理解之处。

气欲足兮精为本

  阐释:

要想真气充足,真气生于精,炼精化气,故精乃真气之根本。故固精、聚精会神自能化生真气。修炼传统手战之道首在炼气。炼气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知此者,按法修炼就可以了。此乃修练传统手战之道的根本所在。

神光无滞天地春

  阐释:

气足则神充,神充气足则质而弥光。即眼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浑光普照,神采奕奕。身内纯阳之气立定,众阴邪退尽,体内万物生气勃勃,亦如明媚之春光,一派温柔和缓安泰之景象。自是虚灵妙境,此乃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正果,必得福报。

四肢鼓荡皆符道

  阐释:

满身空灵,内气腾挪。下之步法、中之身法、上之手法,步法进退鼓荡之势,身法腹内松静气腾然的鼓荡变化之势,手法攻防亦成鼓荡之势,此乃纯先天自然之力所成。故时时刻刻符合攻防之道的法则。

力量增加要日新

  阐释: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到懂劲以后。一天一个体会,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此乃进入日日新的境界了。大成艺境的神化之功,指日可待。力量增加,并非后天有为力法之“力量”。而是指“先天自然之力”的运用能力增加了。通读《剑经》前后文之意旨,也就可以明白了。其言“在神为非人力也”就会分辨得更清楚了。

综观“歌诀”之精义,修炼者要执行“中庸”之道的法则,才是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正统。故在修炼、应用,时时刻刻都要以“中庸”的法则、戒律约束自己。都要以“中庸”所传心法启发自己。才不会偏执、执偏。就不会产生“过和不及”所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原创】“与天地同参”精义解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