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庆祝本人25岁华诞 -- longyun

共:💬4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庆祝本人25岁华诞

今天满二十五岁。按我老妈的话来说,就是该吃二十六的饭了。

忽然就觉得自己好老了,一事无成,现在都还在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没房子没车子没票子没妻子没儿子。

记得我的签名档说“五年以前,我以为我能改变世界;三年以前,我以为我能改变中国;现在,我只要求我能养活明天的自己。”

哎~悲哀~~真悲哀

不过就像那个笑话说的,想想康熙25岁的时候已经登基17年,亲政9年,搞定鳌拜,剿平三藩,再看看自己,不想活了啊。

不过想想同治25岁的时候已经崩了6年了,就又平衡些了。

人尤如此,国何以堪。

想想唐朝建国六十年的时候已经是威服四海,万国来朝了,我们还连台湾都没收回来,每天拿着美国YY。真失败。

不过想想秦和隋,就平衡些了。

正好马上就是共和国建国六十年的国庆了,写个文和一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的朝代众多。一般来看,一个已经基本上统一了的国家,经历了四位最高领导的权力交接,已经度过了六十个春秋的国家以后大概还可以存在一两百年。当然,这是在蒸汽时代都没有来临的情况下看的。

一般来看,已经成立了六十年的王朝,从建国开始出生的人都已经六十岁了,在这个王朝里面已经成长了三代人,第四代人开始出生和在成长中。这个王朝的建立者们,以及经历过王朝建立期的人们几乎已经全部过世,他们的事迹都成为历史时间。而在王朝建立期所产生的历史,基本上都已经盖棺定论或者说被盖棺定论。王朝的初始建设期的人们大多也已经老去,从建设和工作岗位退下来。虽然他们的影响力还在,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道理没有更多的决定权,而且未来实际的建设他们很难再参与其中。社会的领导力量是那些经历过初始建设期末段和王朝初始辉煌期的人,中坚力量则是新生代,在王朝正在蓬勃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大多对于王朝的开拓期没有很深的印象,包括初始建设期也没有很多的体会。

因为有开国威望的人均已不在,建国初期那种政治权利交接时的腥风血雨不再发生。但是经历国家初期建设的人大多还在,有能力稳定政权。政权交接基本平稳,不会对国家基础产生很大影响。社会风气由挣扎求生的开拓,筚路蓝缕的建设开始向更崇尚个人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个人的追求表现得更强烈,对新奇的事物开始产生兴趣,各种艺术和文化开始有较大发展。社会开始由繁华到奢华的转变,并且各种潜规则开始成形。整个社会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在重新组合后已经慢慢成形,而且开始牢固。朝气仍然是主题,但是暮气开始慢慢聚集,改革的阻力变大,各种弊病慢慢开始萌芽,而且开始深入人心,变得习以为常。社会结构稳固,社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增长很大,大都市越来越多,各个阶层的人才均开始涌现,国家有开始内耗的趋势…………………………

下面看看至秦以来的各个王朝建国六十年后的时间

以下一些内容参考了席宏斌先生的书《国运:古今中外的开国六十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全中国,效仿秦始皇的做法,改称皇帝,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城

公元前142年,即后二年,属汉景帝统治后期。这一年汉武帝刘彻满15岁。第二年,就是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在未央宫驾崩。当天刘彻即皇帝位,当时年仅16岁。

这前60年,西汉王朝历经汉高祖、汉惠帝、吕后专权、文帝、景帝五个时代,其中高祖、汉惠帝、吕后执政时间均为七、八年,文帝执政二十余年,景帝执政十几年。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除了制定和恢复朝仪外,主要办了三件大事:其一是颁布“复故爵田宅令”,此举对恢复当时社会秩序、稳定民心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其二是对匈奴作战,但“白登之围”让刘邦领略了匈奴骑兵的厉害,此后,汉初定下“和亲”的基本国策。

  其三是着手铲除异姓王。刘邦在有生之年把他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一一消灭,从而保证了刘氏独掌天下的局面。

  汉惠帝和吕后时期继续“和亲政策”,社会较为稳定,吕后末年,诸吕篡权,朝政不稳。

  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叛乱之后,迎接代王刘恒登基,即为汉文帝。

  文帝时期坚定地执行和亲政策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整个社会生产、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国家财富迅速积累。

  景帝执政时,为了建立中央的权威,接受晁错的建议开始“消藩”,引发“七国之乱”。后在太尉周亚夫的指挥下,平定了叛乱。社会财富进一步增加。

文景之治是难得的盛世。虽然这个时候在国防上还经常被匈奴骚扰,但是整个国家发展平稳快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正是这样才给刘彻以后留下了远征匈奴的资本。不过以前一些积累下来的弊病开始发作(七国之乱)虽然最后解决了,并且削弱了诸王,但是外戚较强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

汉武帝开始执政时,高祖刘邦时代的老臣都已逝去,就连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也因他事牵连而自杀身亡;丞相一职已失去萧何、曹参时代一言九鼎的份量,宫中惟一能牵制皇帝的是其祖母窦太后。

政策方面,对外,与匈奴依然实行“和亲”政策,对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思想信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这些都是以前的成例。

武帝执政之后,改变了以上政策,以孔儒代黄老,对匈奴发动远征,是历史上耀武扬威的时期。

武帝后期政治开始腐败,国力因为战争过的也开始衰败。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又有所恢复。而后国力继续衰败,建国公元9年为王莽所篡。

东汉建国六十年的时候是公元85年,正值汉章帝执政的尾声。光武中兴之后的名章之治还是可以的,但是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窦太后掌握实权。然后一直都是年少的皇帝继位,而且在位时间都不长,一直都是外戚把持大权。偶尔皇帝夺权,又导致宦官权力膨胀。公元184年,既建国159年的时候爆发黄巾之乱。

汉朝的外戚专权其实是建国伊始就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后来积重难返,只能被这个灭亡。

汉朝记有西汉193年,东汉195年。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命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王世充,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收复东都洛阳。

六十年后,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这个时候李治已经快不行了,大权已经到了武后手中。

“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真正的开启了科举的选材制度。,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世家豪门的政治寡头制度。

但是她也废除了三省制,既宰相政事堂议事的制度,使皇权不再有制约。这也是从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相权的第一次被削弱(以前是被分化)。

同时她的篡位和随意废立两任皇帝加剧了皇位继承的无序,使以后的权力交接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她任用酷吏也破坏了国家官吏监察的正常秩序,使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奠定了心理基础。中国的特务机关雏形开始显现(突然觉得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和武则天有暗合之处)

唐朝后来经历了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又有元和中兴和宣宗之治,但是终究不能恢复大唐盛世。

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黄巢起义,形存实亡。祐四年(907年)为朱全忠所篡。

唐朝的弊病在于藩镇过强,节度使制度使得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之手。而且民族融合政策虽然比较不错,但是不够彻底。当然,地缘藩屏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

而武则天削弱相权,并且开启酷吏制度,则加快了内政的腐化。

唐立国共290年

而土地兼并和豪强对于农民的掠夺这些破坏国家经济根本的问题,不论是唐汉都没有能力去解决。

喝水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