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达尔文之前的那些事儿 -- 游识猷

共:💬32 🌺3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神创论保护者的衰落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

--狄更斯 《双城记》

让我先从清顺治十一年说起吧。这一年,清廷刚入关不久,清军、吴三桂以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还在割据混战,未来的康熙大帝在这一年出生,但历经战火的中华大地还需要等待二十七年才能迎来他所带来的康乾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倘若我们将目光投向西半球,那么这一年在西方被称为公元1654年,此刻英国与荷兰也在打个不停,西班牙则在一边虎视眈眈,而俄罗斯与波兰间那长达十三年的战争方才拉开帷幕,但这一切地上的嘈杂纷扰都不是北爱尔兰的乌歇大主教(Archbishop Ussher)所关心的重点,他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一年出版的那本《乌歇年代表(Ussher chronology)》上,里面记载着他多年研究圣经中的创世纪的全部心得--造物主造人的年代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乌歇大主教

根据乌歇年代表,造万物的工作始于公元前4004年(4004 B.C.)10月23日前夜,这样算起来,地球的年纪大约是6000多岁。与他一样研读圣经然后做出类似猜测的大有人在,例如,八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比得(Bede)认为创世时刻是公元前3952年,十七世纪的法国宗教领袖斯卡利格(Scaliger)则比较倾向于公元前3949年,而鼎鼎大名的牛顿爵士--就是那个发现了无数天文物理原理的牛顿--则坚定地认为世上的一切始于公元前4000年。

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地球大约经历了六千到一万年上下的光阴。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创世纪里写的,神用六日创造了万物;二是彼得后书中的"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如此一算,造物主花了六千年创世,当时把人、植物、动物、化石…… 一股脑儿造了出来,然后礼崩乐坏,一场大洪水袭来,只有搭上诺亚方舟的物种们得到了拯救,别的都湮没在滔滔洪水中。如今的年轻地球派创世论者(Young Earth creationism)依然坚持这样的信仰,并且对于其他一些努力把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宗教体系内的教派--例如神导进化论(Theistic Evolution)派--深感愤怒,认为他们是对科学屈服的叛徒。

虽然如今就连罗马天主教会也接受神导进化论,认为生命依然是神所创造,只是神并不是创造出一成不变的生命,祂创造出的是会进化的生命……但这样的理论在数百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生命不变的观念一直坚不可摧地统治着西方世界,在漫长的我们称之为中世纪的时光中,那就是不容质疑的绝对真理。十五世纪之前的欧洲是这样的一个环境--教会织就了一张牢牢地覆在欧洲的每一个角落的蜘蛛网,并有能力将每一个异端公开烧死。无论怎样睿智的先知也不可能在那样的年代中提出,或许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来源于神的一根肋骨,而是(据尚未出生的杨威利提督无责任猜测)在原始海洋里漂啊漂啊的一只水母样生物。

诚如法王路易十二的一位顾问所述,发动战争需要三件东西,"第一金钱,第二金钱,第三还是金钱"。教会在世俗与精神领域牢固的双重统治也需要同样的三件东西来确保。而在十五世纪之前,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廷所在的意大利,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意大利地理上处于当时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位置。全欧洲的商人汇集于此,进行频繁的交易--就连莎士比亚描写的也是《威尼斯商人》,而不是《伦敦商人》或者《巴黎商人》。发达的商业带动了手工业、建筑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兴旺发展,甚至连现代金融业的萌芽也产生于此,至今许多与银行信贷有关的词语都发源于意大利语。

第二,当时教会并未分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尚未推行。当时的教廷仍是所有人与上帝沟通的唯一桥梁,为了能敲响天国的门扉,所有信徒都被迫缴交占个人收入至少10%以上的"过桥费"--繁重的各种教会税从欧洲的每个角落汇聚起来流向教廷。在教会国家化之前,整个欧洲的财富一直进行着这样惊人的单向流动。

而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几件在当时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一发生,蝴蝶开始扇动翅膀,动摇教会统治的风暴也正在形成。

首先是新大陆的发现,当1492年,哥伦布扬帆远行时,他所希望的是航向中国,结果他到达了美洲,并且以为自己身处于印度--这听起来像个冷笑话的事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新大陆上无数的黄金与财富把逐利而居的商人们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了,大航海时代从此开始,西班牙、葡萄牙成为第一批受益的国家,英国、荷兰、法国则紧随其后。自此,尼德兰(今法国、荷兰、比利时一带)取代意大利成为贸易的必经之地。

接着是马丁路德主导的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不满教廷为了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大肆售卖赎罪券,愤而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反对意见,提出人们得到救赎的可能不是来源于给教廷捐献,而是仅仅靠着坚定的信仰就能得救。接着他在1534年完成了将圣经由拉丁文译成德语的工作,从此平民不再需要教会系统对圣经进行解释,也不再需要通过神父来与上帝建立联系。虽然愤怒的教廷把马丁路德开除了教籍,但为时已晚,早已支持者众的马丁路德索性自己建立了反教廷的教会,然后针锋相对地宣布将教皇开除教籍……新教自此诞生,而传统教廷最主要的财源则开始枯竭。

虽然马丁路德是德国人,最先坚定地抛弃了罗马教廷的国家却是英国,起因则缘于当时英王亨利八世的婚姻纠葛。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皇后凯瑟琳只养育出了一个女儿玛丽。朝思暮想着男性继承人的亨利八世决心休离凯瑟琳,改娶他迷恋的情人安波琳(Anne Boleyn)为后。(这段历史去年还被拍成了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由娜塔莉波曼饰演安波琳。)当年离婚还需要教廷的批准,结果教皇克莱蒙特七世(Pope Clement VII)拒绝成全亨利八世。秉着英国皇室人员一贯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优良传统,亨利八世提拔了波琳家族的克兰麦 (Thomas Cranmer)神父为坎特伯里大主教,然后由这名神父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1534年,就在马丁路德的德文版圣经完成的同一年,教廷把亨利八世以及克兰麦神父双双开除教籍。亨利八世索性立法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同时自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主教。欧洲的地区教会不再唯教皇马首是瞻,而是臣服于国家领导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颜祸水安波琳美眉

当神明耀眼的光环悄然逝去,人类智慧的微光便开始闪烁。

通宝推:光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