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明末清初传教士们的作用 -- 任爱杰

共:💬138 🌺635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实清朝前期有中国人到过欧洲

例如南京人沈福宗(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或Michel Sin、Michel Chin-fo-tsoung、Shen Fo-tsung)。他皈依天主教之后,教名为米迦勒。

康熙二十年(1681年),耶稣会教士柏应理奉召向罗马教廷陈述康熙皇帝对“仪礼问题”(Question des rites)的立场。沈福宗与其同行。

沈福宗于1681年自澳门(Philippe Couplet)出发。1683年到达荷兰。1684年9月15日到达法国凡尔赛宫,得到路易十四的接见。1685年到达英国,得到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接见。在与沈福宗会面之后,詹姆斯二世邀请他出席宫廷宴会,并让英国宫廷画师克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为沈画像,并将画挂于其国王卧室。

1692年,沈福宗在回国途中病逝。

不论是明还是清,其沿海地区其实并不如后世想象的那样闭塞。而东西方的技术交流一直都在发生着。但中国的问题,不论是明还是清都相对看重实用技术,而轻视理论基础。利马窦的《几何原本》翻译了一半就翻译不下去了。无他,当时的中国文化主流是科举。正如利马窦自己所说,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从而无法得到应得的经济回报和荣誉。

清朝也不是没有做过理论研究方面的努力。康熙末年编撰的《数理精蕴》虽然没有当时西方最新的数学进展,但基本的东西如《几何原本》之类还是编入了的。此书包罗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初等数学的多方面材料,流传甚广,但最后也没掀起多大的浪花。这还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实用价值(比如可以当官。)

而根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几何原本》有七卷本的满文译本。但这个满文译本中却只讲原理应用,不讲证明过程。实用是实用了,却没了逻辑训练的精髓。这其实也不能怪清朝人。中国自古以来的算术书就是如此。例如《九章算术》中全都是应用题,有问题,有答案,有解题步骤,却缺乏证明过程。也就是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正是我前面贴子里说的“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的体现。中国人过去只关心抓住老鼠的好猫,而不关心为什么好猫能抓住老鼠。

而清朝后期的军事技术的落后,则和满清的闭关锁国关系不大。例如流传甚广的某国赠送清朝先进大炮,结果大炮一直没有被仿造,而是放在皇家园林里当摆设之类的故事。这类故事的真假不论,至少说明清朝其实一直都和西方有广泛的接触,并非不知道西方的军事技术如何。但是军事技术是很花钱的东西。清朝自乾隆末期开始财政发生困难。(可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任爱杰:【原创】【讨论】清朝前期的财赋手段),而当时清政府并没有面对装备了先进武器的西方军队(白莲教起义的部队的装备最多和清军相当。)自然没有花大钱装备先进武器的要求。自然能省就省了。马尔嘎尼跑到中国看到的那些有如叫花子的军队,根本原因也是清政府财政困难。

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首都被西夷攻占,清朝终于认识到有亡国的危险,不就立刻开始搞“洋务运动”了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