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饥荒岁月里的记忆》 -- 老光

共:💬23 🌺1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60年饥荒和传统历史饥荒的对比

布达兄,谢谢你的回复。不过我觉得你的观点仍然值得商榷。

你说的第一点,也就是由中央政府组织的救灾工作,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正如你的帖子所指出的,由于中国地域跨度的原因,区域性的灾害无年无之,而中央王朝的重要职责就是跨区域的救灾工作,这个从历代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到明、清趋于高峰。甚至有学者认为,区域性的灾害频发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中国历史上选择了中央王朝的根本原因,更是大一统理念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文化DNA。因此,不能据此就说TG组织救灾优于历史王朝。当然,由于运力、通讯等水平大大优于古代,救灾完全应当比古代组织的更好。

第二点,在传统社会中,饥荒会导致地主和粮商囤积粮食,反而加重饥荒。这个是所谓的“吉芬商品”或曰市场失灵现象,而TG执政后,实际上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渠道的完全垄断,完全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市场失灵,没有了囤积居奇,而是依靠完全的配给制。不过,这个福利也只是仅限于占全部人口不到10%的城镇居民的,当时农村口粮没有定量一说,都是公社和生产队统一供给,搞大食堂,没有粮食,那就揭不开锅了。考虑到当时农村人口占全民的90%以上,这种“公平”也就失去了起码的意义,就好像某经济学家说中国应该用城乡两个基尼系数一样。还有,不光看到TG配给制的作用,据统计,58、59年中国粮食出口就达到了700万吨,还不包括肉、油、蛋等的出口。如果不出口这些,中国一个人都不会饿死——这是否也可作为国家强力控制的一个反例?

第三,逃荒,是中国农民古老的生存智慧,也源于中国灾害的区域性,是政府救灾不力时候的自救行动:本地歉收,不见得到处都歉收吧。在60年,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逃荒到别处是不是也没有吃的?以灾区的农民所掌握的信息来说,几乎不太可能知道。从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来看,60年饥荒是全国性的,或许逃出去也是死路一条,能够得到异地救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抑制外逃有两个原因,从宏观政策上来说是当时太祖搞出的户籍制度,出村要有路条,出县要有公社介绍信,这一条堪比明初年的保甲制度——事实上,朱元璋正是太祖效法和学习的对象,汉,唐,元,明,清,民国均亡于或几乎亡于流民,事实上,TG也是流民出身,比任何人知道流民的危害,自然也就敢下狠手来治流民;从微观上来说,各地政府官员制止流民出境是为了掩盖饥荒事实,怕丢脸或丢官,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降低灾害后果。这种人性的残忍,和这种把人性逼上绝路的恶的制度,希望以后,永远也不要出现在中华的史册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