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民进党的暗箭 -- 果酱

共:💬40 🌺9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是的

是的 就是淡水養殖 不過台灣的淡水養殖漁業集中在沿海 而沿海卻沒有大湖泊 只能靠抽取地下水

台灣地區的雨量雖然非常豐沛,但由於降雨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分布極不均勻,可資利用的地面水資源相當有限,因此除了大量興建水庫蓄水,以供枯水期間之用水外,並於各地普遍鑿井抽取地下水,以補充地面水源之不足。

  台灣地區在平原、台地等沖積層間有廣大的地下水區,蘊藏著相當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但因長期大量抽取地下水的結果,使得各地區的地下水位長期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而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位已降至海平面以下,尤其在沿海地區有逐漸往內陸延伸之趨勢,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位甚至已降至海平面20公尺以下。由於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地下水水壓減小,加上地面的荷重和土壤、岩層的壓密作用,便逐漸造成了地層下陷。因此地下水位的長期下降,可以視為即將發生地層下陷的先期跡象。

  沿海地區的淪陷

  由於養殖漁業的興起,沿海地區大量超抽地下水,使得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位遽降,造成了嚴重的地層下陷,其中尤以屏東縣沿海地區的災情最為嚴重。

  屏東沿海地區於六十年初,尚以稻作農業土地利用型態為主,但濱海地區之耕地現已全被開闢為密集之魚塭養殖區。歷年來,魚塭起自東港、林邊地區向佳冬、枋寮地區延伸,並由海濱漸向內陸擴大。林邊、桂冬、枋寮、新埤等鄉內,於四十六年時,地下水井只有227口,五十六年時有922口,六十九年增為3,248口,七十四年時已增至4,936口。每年抽水量約3.20億立方公尺,其中養殖用水即占1.7億立方公尺(53.1%),但地下水補注量卻只有1.89億立方公尺,年超抽量達1.31億立方公尺,因而導致地下水位遽降。

 屏東沿海地區的地層下陷約始於六十一年,自六十八年一月起較為顯著,而以六十九年一至六月乾旱期之下陷速度最大,平均每月下陷量達5公分,六月以後速度則漸減。以致於沿海低窪地區每逢豪雨即發生排水不良和海水倒灌,損失甚為慘重。至七十一年四月時下陷甚微,但自七十二年二月起又繼續下陷。根據七十七年地層下陷的檢測結果,林邊溪口左側之塭豐村為全區下陷的中心,其累計總下陷量已高達2.43公尺,塭子國校為2.39公尺。由此向四周擴散分布,林邊為2.27公尺、佳冬1.42公尺、枋寮1.19公尺,目前地層下陷現並無減緩之跡象。

  據航測調查結果,屏東縣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總面積計10,347.66公頃。其範圍北自東港溪,南至南勢湖溪,海岸線全長約28公里,內陸縱深約0.5~7公里。行政區域包括東港、林邊、佳冬、枋寮等四個主要鄉鎮,及新園、崁頂、南州、新埤、枋山等鄉之部分地區。地層下陷對區內建築物造成嚴重損害,於塭豐村等地甚至造成村落全面沈陷,道路已經填高使得房屋相對下降。由於不斷下陷,新建房屋大都採取消極對策因應,即增加地基的高度以備下沈之用。因地勢較海平面低,極易引發海水倒灌,同時因排水不易,每逢豪雨即造成積水不退,而墓地甚至於常年浸泡水中。

 台灣地區造成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係過度抽取地下水所致,雖然與世界各地大致相同,但導致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原因卻有所不同,除台北盆地外,其餘各地都是因養殖漁業的極度發展,魚塭面積快速增加,導致高密度的集中抽水,這種情形在世界各地則是少見。其影響非常深遠,非僅引發地層下陷及一連鎖之災害而已,對我國水土資源之利用更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如何對我國水土資源等做一妥善的規畫與利用,實為目前當務之急,亦值得我們深省。

出自於台灣的刊物 科學月刊 年代是用民國紀年

這是十年前的文章 而文中所述的情況到現在仍沒有改變 反而更加嚴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