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八卦掌三十六法歌诀歌诀七法注解·阐释 -- 京城马国兴
歌诀七法
胸欲空兮气欲沉,背紧肩垂意前伸。
气到丹田缩谷道,直拔颠顶贯精神。
【注解】
身法功夫要求“腹内空静气腾然”,就是“胸欲空兮气欲沉”句的精义;气贴于背谓之背紧,双肩要松沉,腰背的劲意要具备趋动前伸的势态;气沉致少腹丹田处一定要“提裆劲”,后面脊骨节节开张致百会,内气由会阴穴处直升贯致百会穴处。这正如诀言:“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中正安舒的身法功夫备矣!有关如何调整身法功夫方面的方法、规矩、准则,历代前贤多有清楚而又明白的论述,我曾经著有一篇《‘身弓’的制造》的文章,以资对照,录制如下:
“身弓”的制造
传统拳术讲究“人身犹如一张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陈、武两家太极拳的口传身授密诀中,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三皇炮捶拳讲的是“身背弓,手臂弓,腿膝弓”的三张弓,其细分亦五弓说;八卦拳中说身弓则有歌诀:“背似无功确有功,不讲背形不能通。圆如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录自《郭氏锦囊》)那么,身弓是如何求得的呢?
在拳术的主宾说法中,有“脊骨为人身第一大主宰,丹田气海为第一宾辅”的说法。脊骨是左右身的关键,是手法、步法运使之中枢。谚云:“身法进退横竖找,虚实开合妙无穷。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椎骨节中”。身弓之制造,要在脊柱骨节中求之。
《拳经拳法备要》讲:“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披窍导窍”,这乃是全身整形的基本法则。如以身法而言,则“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乃是身弓蓄势已备的成果了。但是,如何才能练成这样呢?这就要遵照“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基本法则来修炼了。在讲述练法之前,先将身法的成果之大概描述一番,使练习者有个整体认识,然后在修炼过程中可以相应地把握得准确一些。
这里说的身法,乃指任督二脉所循行的头和躯体部分,即后背臀和前胸腹。前后以百会穴、会阴穴分为前阴后阳;后背臀之阳以腰分为上阳下阴;前胸腹之阴以肚脐分为上阳下阴。这样前后上下一周出现了四个部位:后背臀,以腰为界,上至百会为阳中阳,下至会阴为阳中阴;前胸腹,以肚脐为界,上至百会为阴中之阳,下至会阴为阴中之阴。这样的划分则使四象分明,则四象的各部位的变动就有了特定的规矩了(在胸腹腔内,亦以腰脐为界。腰脐以上为阳,阳则虚,故虚胸;腰脐以下为阴,阴则实,故实少腹)。
这样,根据阴阳说的“阴聚阳散”的基本法则,再根据四象动变的法则,则可知拳术对身法的调整改变状态如下:腰以上至百会,脊椎骨节节节向上松动开张,就会出现拔背、颈骨虚领,直达百会穴,则头自正;腰以下松胯,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尾闾处中而正;这样,百会穴至会阴穴,以脊椎而言,乃身弓之弓背,腰为弓把;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垂直形成身弓之弓弦,又是中轴,又名子午轴,亦名虚中;后背以腰为中心,以百会穴、会阴穴为终端形成对拉拔长的身弓开张之势。
后背调整的同时,百会到肚脐、会阴到肚脐,也要根据“阴中之阳、阴中之阴”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虚领顶劲,则下颏微收,头之前后呈现出后微升提,前微降落。咽部到肚脐亦呈松沉降落之态,与背部拔背相对应。会阴至肚脐,则由会阴向肚脐升聚,与腰下松胯、溜臀相对应。
后背臀、前胸腹都做好了,还要将劲意由脊背两侧沿两肋胁向前裹合,至任脉微微合住,劲意只在皮里肉外之层面裹合。
同时虚胸、实少腹,丹田中内劲上翻,贴在夹脊穴处内腔壁,是名“气贴背”。此时再与沉肩坠肘配合,则具有背圆胸方之觉知、腹内松静气腾然之景象。再与腿弓配合,可有全身“上虚下实不倒翁”之态势之觉知、景象。
以上基本上是身法的全部内容,处处练到做对了便是身法功夫,即是身弓齐备的身法功夫。下面谈谈我对身弓之制作修炼的心得体会,希冀对初习拳者有所启发或帮助。
对于初习拳者来说,要做到身法的调整、身弓的制作,首先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第一,腰的松活训练和颈项的松活训练。腰的松活训练,运用活腰涮腰法,即松腰转胯,充分使腰部松活开来,要舒适自然;颈项的松活训练,运用滚头法,即头在颈项放松状态下的滚动,前后左右的圆周势滚动,松静自然,先慢后快,快到自己动完舒适自然为准。第二,内功修炼,即内气的生成,能任意在自身内游走自如。完成了上述两项准备工作,就可制作身弓,修炼身法了。
先修炼脊椎骨节的节节松活开张:无极桩站势,两眼微闭,返观内视,气沉丹田,以意引领内气下入会阴,收入尾闾,定住尾闾。内气循脊柱上腰,腰节节骨节向上松动,再由腰节节节向夹脊、颈椎,至百会穴。眼神一直内视内气运行,骨节节节向上松动。再定住百会穴,以意导引内气下行,骨节随之节节向下松动,过腰,直至尾闾穴。反复做去,开始只有内气运行的感觉,逐渐就会有骨节随内气运行到位而产生节节松动的景象感觉。当这种感觉明显时,就要引导内气在脊关节节内作前后、左右的之字形或左旋、右旋的圆周形的运行,骨节也会相应的以之字形或圆周形的方式松开。当骨节能以各种内气运行方式而节节开张自如时,即睁眼也能意到气到、气到骨节节节能开张自如,这时就要进行身弓的制作、身法的调整了。
疾步站式,首先要松腰、坐胯。敛臀,腰劲下行至尾闾;勾臀,前送至会阴;翻臀,将劲意上翻至丹田内;坐胯,要坐到中土位上,不要坐在后腿上。由于敛臀形成逼胯以坚前腿之膝,前足掌由虚渐实,则前后足之劲力,可前三后七、前四后六、阴阳对五,全由自己选择而用之。这时尾闾中正基本做到也能体会到了,再将内劲由腰向上节节开张至夹脊穴,与此同时丹田内劲由丹田斜后上升至夹脊穴,做气贴背。两股内劲会合,再上行至大椎穴,大椎微提,内劲再上行,颈骨骨节随上行之内劲节节开张上摧至百会穴,此乃虚领顶劲之势成,则下颏亦同时微微内收以配合。此时能做到虚胸实少腹就可以了,再加以沉肩坠肘,能体会到这样,也就算初步成功了。
当然,一次做到是不可能的,要勿急勿躁,反复揣摩正确修炼,细心体认。所谓粗事细磨,正是此意。以上操作,如果有老师正确指导,大概需要二十多天就可基本定型了。之后,再将这个身法在各种攻防招法修炼中加以运用,在推手中实施运使,使之成熟,蓄发自然,身弓的制作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身弓最难做好、做正确的部位有两处,一是肩胛骨底边沿到大椎与两肩头之间的这个部位。此处名“肩背”,亦名“上背”。内劲不能将两肩胛骨之间撑圆,其病在不能沉肩坠肘。沉肩坠肘又不能自然,不能将两肩胛骨间靠脊椎处的筋肉左右分开。此分开也靠内劲和意的导引。能分开者,此背必能圆。二是由腰到两肩胛骨底边沿的两条筋脉,不能拔起,即不能腰脉提起的拔背。此处名“腰背”,亦名“下背”。此处腰脉提起的拔背做到了,还要将劲意内收敛到“身体空腔的外表皮处”,使筋肉皮松活,为此处之“紧”。而“肩背”处的劲意有外张势,而筋肉皮亦松活,此处之劲意外张势之“紧”,则两肩胛骨间自然圆满。此上背、下背都做正确了,就是“背形”的“圆如箕底方为紧”的正确做法了。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抻筋拔骨,是全身都要做好的事情。脊骨,即尾闾到百会的骨节最难节节开张。背部筋肉,也最难调整。尤其是脊骨,如果用力调整,则弊病百出,遗患无穷。故不能用力来调整,只有以意导引内气运行在脊椎骨节中慢慢将骨节松开的调整方法,才是最完全妥当的方法。肾主骨,脊骨乃内气上下往来开合之通道,故用内气往来运行的方法,使脊骨节节开张,方便身弓的制作、身法的调整。骨节的节节开张,形成了身弓之弓背的开合蓄势之机制,又疏通了内气运行之道路,对筋肉皮亦同时作了相应的调整,乃一法多得的功法。
在身弓制做的过程中,骨节的节节开张,同时也就有皮肉、筋脉的调整了。这需要皮肉、筋脉的松静自然的配合。如果用力,则因皮肉、筋脉的牵扯,内劲不能畅达,则出现“形闭力阻”之现象,也不会得到很好的调整,反而出现牵扯吊挂、游形移位的不良现象产生。可知松静自然是调整自身的基本法则。“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精义,在练法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然在运用于攻防较技中,亦是如此。
只有身弓的弓背和弓弦全部制作成功,才有“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的正确之施招用手、施招用手的身法功夫。否则,自身散乱,非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家里手之功夫,乃一般人之打法了。
读过引文以后,对于认识、理解“歌诀七”的精旨妙谛就一定会更为清楚明白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原创】八卦掌三十六法歌诀歌诀七法注解·阐释
🙂沙发. 沉宝 字0 2009-08-05 11: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