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一) -- suney20

共:💬3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三)

这个主题贴大多数都是摘录,因为说得实在很好,本人的阅历和文字有限,反而写不出那么好,但实在不愿意那么好的回复没被人发现,于是另开主题贴,这是最后一块。

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总有照顾不到和没办法的地方。一个普通的还不错的人,人格发展的路上总有一些关头真的很幸运的。可能回头看看,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要是一念之差或没有被哪位老师重视或失去什么机会或遇到特定的人,也许现在就成不了这样子。这样看,性格能力一直得到充分发展,像总理那样,真是太不容易了。

相关的我曾有个想法:现在的学校制度将同龄人一年一年地聚集在一起,每个孩子或少年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同龄人,接触的除了家长老师外,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是同龄人的思想和看法。考虑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时间,现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都能归到这样。这是否会对人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以前的孩子,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能够跟青年、成年、老年不同年龄和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样培养起来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性格的塑造与现在孩子不会相同。那么这会在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当然不能否认学校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这是我以前由于对“不容易接触到非同龄人”这个问题感到纳闷而想到的。

其实一系列的欺负事件的关键还是孩子不容易接触到非同龄人。这也是这种事情总发生在寄宿学校的原因。

以前看《蝇王》就有这种感觉,在成年人不加干涉或者很少干涉的状态下,小孩子们会自己形成个颇为原始的社会,弱肉强食而残暴。很多东西他们还不懂,也没人传授。

人类社会经过好多年才进化到现在这样,有太多好东西需要教给下一代了。不止是知识,还有在人群中生活的能力,还有思想道德品德。这些东西学校不一定都能传授。

现在孩子上学的太长,大约十几年都跟同龄人呆在一起。以前好像还有教导员这一说(雷锋还当过),现在好像也少了(至少我们那里没有,可能其他地方会好一点)。其实这是很好的方式,别弄成形式主义,而是能以志愿者的形式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跟孩子接触。

以上讨论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是:

1、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周总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不过做到这个榜样比较难);

2、多与孩子交流,寄宿学校多发欺负事件就是因为除了同龄人,被欺负的孩子没有地方寻求帮助,而只有孩子发展的社会,真的很可能走原始社会野蛮的途径;

3、不要阻碍孩子与各个年龄、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的机会,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要知道,社会阅历的重要性一点都不比书本知识低,不要让孩子局限在学习成绩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