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同侵华日军浴血奋战你拯救出了谁 -- 方军
简单说一下我的了解, 这个事情中, 黄想要起义, 告诉部下戴, 戴很不情愿, 和仵商量后, 亲自去阎锡山那里告密了. 事情过去以后, 仵由副师长提升为师长. 此事发生在解放军围攻太原期间, 给解放军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我觉得这事情判他十年徒刑, 确实不为过. 但非要像有些河友说的"鲜血染红顶子" "背叛多年老上司", 网上说的"不仁不孝不义", 以及扯上是否"忠于党国"就有点过了.
此事戴是主谋, 当时是师长, 仵是副师长. 事后升官, 由副转正, 不错是告密的结果, 却不大可能是动机. 尤其是在48年底, 太原已成孤城的时候, 高半个级别, 意义有多大?
黄的确是他们上司不错, 不过也不是只有这一个上司. 戴也说, 他还不愿意背叛孙连仲鲁崇义这些老上司. 对于仵来说, 戴还是结拜兄弟+上司呢.
太原战役中两军和百姓的重大伤亡, 当然与此有关, 但不等于说仵就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总之我认为, 说仵在被俘前顽固坚持反人民的立场, 这没什么错, 无限扯远就没什么依据了. 这一点在今天, 有的人倾向于淡化, 转而宣传民族英雄, 有的人则不同意. 这大概是分歧所在.
方军的文字本来就不是学术作品, 至多是历史材料. 从抗日战争历史研究来说, 他不是严肃的学者, 但这并不奇怪, 那压根儿就不是他的身份. 从整理口述记录来说, 他做的不错, 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当然, 这些材料没有对口述者本人作出客观评价, 没有超越作为一般记录材料的高度. 而且那篇文章也不短, 其实可以做点平衡性的努力. ---- 但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吗?
显然不是. 经济学论文, 尤其是国内的, 在最后多半有一个政策建议. 但是许多政策建议部分往往对实际情况视而不见, 无非把文章的主要结论简单推广一下. 只要杂志社愿意发, 没什么大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学术"界会自取所需, 在看到方的材料时, 会同时注意他的问题. 可是, 有些人担心的不是这个, 他们的假想敌是"国粉", 他们担心的是普通人会"受骗". 我始终觉得肆意鞭挞既没必要, 也没风度, 把观点证据摆出来, 愿意琢磨的人自然心里有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网上的段子要都跟砖头似的,不太单调了嘛 1 希贤 字431 2009-07-28 09:24:40
🙂您自己是不是为我们先树立一个良好风气的榜样? 2 leqian 字1860 2009-07-27 21:58:36
🙂作为打酱油的说几句 5 老石头 字278 2009-07-27 23:23:22
🙂考过, 不过, 的确谈不上什么学术道德问题
🙂戴很不情愿, 和仵商量后, 亲自去阎锡山那里告密了 coo 字138 2009-07-28 15:22:46
🙂要是没有告密,起义成功了会少死多少人? 1 纹石 字227 2009-08-03 00:59:10
🙂规则杀人 coo 字28 2009-08-09 19:22:03
🙂哦,照你这么说当年TG就该崩了他,规则杀人嘛! 3 纹石 字480 2009-08-09 1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