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朝躜王朝500年 (上篇) -- AleaJactaEst

共:💬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爆笑】【文摘】韩国东亚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大朝鲜帝国史”

根据http://members.at.infoseek.co.jp/koreawatcher/docs/jushin.htm汉译,此文为韩国东亚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大朝鲜帝国史”的介绍文,据说以此书改编的“民族史教育”正在韩国被用做陆军军校的教科书。书中牵强附会,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通古斯语族、东夷族)的文化全部纳入朝鲜民族的文化圈,将这一地区的所有少数民族全部纳入朝鲜民族,尽显韩国人的历史观之狭隘。此书在日本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中国似乎知道的人很少,希望词文能引起国内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对韩国政府提出反对篡改历史的抗议。因为本人日语水平有限,请各位高手多多指教。灰色字是译注,不恰当地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请指正。

第1卷

*朝鲜民族发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古佛经帝释桓因和檀君的传说),迁徙经过贝加尔湖来到不咸山(今长白山?),在那里定居下来,在公元前6000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唤醒了红山文明(中国辽宁省建宁县内发现的古文明遗址)和黄河文明(晕,比黄河文明还要早阿)。

*公元前3898年建立了倍达国(远古传说中的东夷族古国,颛顼、少昊都是其君主,有一种说法说蚩尤也是东夷族的领袖人物。)。,压制着农耕文明的中华族,建立了大帝国(当时东夷族文化确实先进于黄河中上游的华族和夏族。)。

*倍达国延续了1565年,然后被檀君朝鲜取代(中国史书记载,是少昊氏后裔)。

*以阿达斯为中心的檀君朝鲜帝国形成,以辰朝鲜为中心,马朝鲜卞朝鲜三檀君对大帝国分而治之(汉书载有辰韩马韩卞韩。)

萁子朝鲜(中国史书记载:箕子是我国著名暴君商纣王的叔父及大臣,武王灭纣后,箕子不食周粟 ,东渡朝鲜半岛,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受周册封,臣服朝贡于周)和卫满朝鲜(中国史书记载:汉初,被秦所灭的燕国的贵族卫满反汉,东逃到箕子朝鲜,并推翻箕子第40代孙,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同样臣服于汉,成为汉的一个藩国,由于卫满朝鲜隔断了周边其他一些小国与汉的联系,从中作梗,因此汉又灭了卫满朝鲜,在其地建立了乐浪郡,即今北朝鲜首都平壤一带)是朝鲜帝国的地方诸侯国,汉武帝曾经征讨过卫满朝鲜,是中华族和地方政权的战争。中国史书上所载的汉四郡其实是打退汉朝军队后封给功劳大的将军的封地。

*后来檀君朝鲜衰落了,解慕漱的扶余和东明王的高句丽继承了高豆莫诸国,后来卒本扶余兴起了(扶余据载是中国古代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高句丽确实起源于黑龙江流域)。

*扶余兴起后,帝国的权威变弱了,而地方势力成长起来,公元前3世纪,黄河上游东胡族的一支匈奴南下。公元前57年souru(ソウル)(soul灵魂?汉城的原音?)建立了新罗国,之后马韩、百济越过小白山脉来到徐罗伐。

*公元前37年卒本扶余的高朱蒙统一了北满洲一带,同时,高句丽的功臣逃到日本,建立了日本的最初的国家多婆罗(怪不得日本人声讨此书)。

*高句丽的皇妃召西奴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从帝国分离出来,沸流在湖地域建立了百济,后来迁徙到辽西(外百济),再后来迁徙到清忠南道的牙山地域(目支国);同时温祚建立了十济(汉城百济),是百济的弟国。

定居在牙山的沸流百济发展成为地跨辽西、山东、日本的海上大帝国,在各地任命但鲁(就是殖民地的意思)(看图,我们的辽宁、河北沿海、山东、江浙都被朝鲜人占领了。。。。默哀中)。

*高句丽帝国统一后,从中央赶走的朝鲜重臣们,为了寻找新的的根据地,来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六个大臣成立了迦耶联盟。

第2卷

*迦耶联盟在开荒过程中,在日本建立了任那,韩语任那的意思就是忍受忍耐的意思,以日本的立场解释,有主君国的意思。

*迦耶进入日本后,百济、高句丽、新罗也纷纷进入日本,迦耶系的卡拉(カラ)、阿拉(アラ),新罗系的木拉(ムラ),百济系的com(コム)(靠,我还dot net了)、但鲁(タムロ),都是那个时候曾经被开拓过的地名。

*沸流百济统治日本的过程,就是由百济皇族担任的但鲁建立殖民地的过程,也是天皇国家(日本吧)建立的过程。那时的讨伐将军キョン ジンジュ(kyon jin jyo)是百济大将军,天皇ソン ソンジョ(son son jyu)也是百济派来的百济皇族。(又长知识了,原来日本天皇也是朝鲜人来的)

*神武天皇是孙孙九(#$%@$%$)和当地女人生的儿子,他被百济派去征讨倭列岛的东部。

*新罗王子天日枪进入倭列岛以后,新罗和百济对本州的势力争夺开始激烈起来,日本列岛陷入战火,后来百济派来景行王调停。

*三国遗事(可能是朝鲜的一本古书)延乌郎、细乌女的故事是,被新罗灭掉的马韩人细乌女来到日本列岛,被称做卑弥呼,其实就是神功皇后(又一个日本知名朝鲜人)。

*应神天皇(又。。。我为什么总说又)为了避免百济和高句丽的战争逃到了日本,建立了以古莫那罗百济为中心的奈良百济(看图,简直就是日本大部)。

第3卷

*趁着古莫那罗百济的混乱,新罗试图挽回它在日本的势力范围。新罗主导的日本改革被称为大化革新(正史中好象正好相反,那时新罗乃日本殖民地是也。)。

*扶余迁都后,整顿内政,开始压制百济和新罗。新罗为了赶走高句丽统一中原(朝鲜人所谓的中原在哪里阿。。。?),联合唐军灭掉了百济。奈良百济动员全国复兴本国百济,派出了红旗军,结果失败了。

百济灭亡后,唐军开始了对高句丽数次侵略,遭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屡功战屡败。

*高句丽的渊盖苏文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了权利争夺,失去权利的一个王子引来了唐军,灭掉了高句丽。

*继承朝鲜正统的高句丽,这个时候为了民族的生存,烧掉了以前的史书,所以从这以后朝鲜的历史就被歪曲了(靠,原来是这么失传的。那么此书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泥?莫非是梦回唐朝。。??)。

*高句丽自取灭亡后,遗将大祚荣、李尽忠协力为了复兴民族和唐朝对抗,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在领土和国家灵魂上都明确继承了高句丽。

第4卷 北方帝国的兴亡盛衰

大氏高句丽的建国

*公元699年,继承大仲象皇帝皇位的大祚荣,改元天统,改国号为大震国。

高句丽的旧臣们积极参加新政府,大氏高句丽开始安定下来了,然而和北方的大国黑水部的谈判却失败。 对于一千年多年前扶余族(高氏高句丽)的仇恨,是黑水部拒绝加入渤海国的原因。

*大祚荣誉建国后,太子大武艺与唐签定了互相承认协定,派遣了遣唐使。

*公元719年,大武艺继承皇位。大门艺企图争夺皇位失败,逃到唐。在这次事件中黑水部可汗イェソクリギ被处决,民族统一终于达成了(敢情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都是朝鲜人?可真是大一统阿)。

*惩罚大唐的战争

为了发动惩罚大唐的战争,牵制唐的盟国新罗,コ イニ被当作使者派到日本,与日本结成了盟国,张文休被任命为联合军总司令(盟军总司令??),打败了新罗,后来组织山东的高丽遗民建立了登州军,占领了山东(盟军登陆?),卖国的新罗部队被残忍的消灭了。

*世宗广成文皇帝

公元737年,第四代皇帝大钦茂即位,大钦茂在文治上比较成功,文化获得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唆使契丹人安禄山(据史载,安禄山起先在范阳节度使张守圭麾下担任军职,专门负责俘捉契丹和奚人,何时他也成了契丹人。。。)叛唐,建立大燕国(公元756年占领洛阳,建立大燕后称王),后来因为内讧失败了。

*东夷故地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是远古说东夷族和华山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大钦茂任命李正己为辽阳皇(权利真大,连皇位都能封出来。旧唐书载:李正己,高丽人也。后至青州,累至折冲将军,历检校司空、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加平章事、太子太保、司徒。),在登州设立了大高句丽的办事处。李正己统一山东半岛后,独占了大唐的东方贸易。大高句丽的贸易对两国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大高句丽和日本的贸易也很繁荣,日本的文化就是在这时迅速发展起来的(看来没有朝鲜,就没有那时的中日贸易)。

齐国(李正己之子李纳即位后改国名为齐)第四代皇帝李师道准备倾全国之力进攻大唐的东部,但是由于新罗的出卖,李师道被杀,齐国也因此灭亡了。之后大唐又占领了卞朝鲜的青丘之地(山东地区),同时灭掉了华山族(等等。。。崔真实李美淑演的韩剧丹赤飞燕水里好象就有个什么华山族,莫非。。。)

*东京迁都和大元义之乱

现在回来关注一下大高句丽的内部情况。老年的大钦茂皇帝为了消灭讨伐大唐的最大障碍新罗,把都城迁到南部边境的东京城,组织了南征军,任命大元义为司令。可是这是大钦茂驾崩了,大元义卷入到皇位的争夺中,最后皇位被末子大嵩?U夺得。

*卞朝鲜的后裔们

公元872年,扶余族的后裔契丹迭刺部的大英雄耶律阿保机诞生。公元901年阿保机升任夷离??(军司令官),公元906年被推选为可汗。现在的韩国人以他为国父,韩国语父亲的的发音就是アボジ(阿保机)(闹了半天契丹人就是朝鲜人,那大辽也就是朝鲜民族的国家了。。)。他废除了契丹传统的三年交代制,统一了契丹诸部,在公元916年做了皇帝,尽力征讨大高句丽。皇叔ハルチョ和他的两个儿子假装逃命到大高句丽,与大高句丽的情报部长大素贤(企图夺取皇位)签定密约后回国。

*大高句丽帝国的最后

公元925年12月,阿保机皇帝动员全国发动对大高句丽的进攻。契丹军队在大素贤的指引下绕过大高句丽的要塞,电光火石(宫城良田……)般来到都城,消灭了大高句丽,建立了东丹国。但是,大高句丽的地方军队依然在抵抗。

阿保机皇帝死后,掌握东丹国的皇太子人皇王和掌握契丹军权的二皇子尧骨开始了激烈的争权斗争。人皇王发觉了企图东山再起的高句丽军准备进攻忽汗城,结果烧掉了忽汗城和高句丽准备迁往的都城辽阳城。

*王氏高句丽统一天下

公元918年,王健即王位,他通过和豪族结亲扩大自己的势力,任用贤能。这时被后百济的王子神剑软禁的甄萱来投降王健,新罗王金傅(敬顺王)把千年的社稷托付给王健,紧接着王健消灭了神剑的残余部队,与公元963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大金帝国

* 始祖キム・ハンボ(注:韩国的トンデモサイト,完颜阿骨打的祖先,高句丽人)始建的金国,与王氏高句丽和大辽帝国(契丹)并存(我刚才说什么了?大金女真人也是朝鲜人啊。。。那大清满洲人岂不也成了朝鲜人了,天啊。)

公元1115年正月,金阿骨打(キム アグタ)即皇帝位,国号为大金帝国,大金帝国和大辽帝国的胜负结束后,天下的宝座由卞朝鲜系转移到辰朝鲜系手中。

第5卷

*朝鲜海军和大提督李舜臣

强大的东夷帝国金国于公元1234年对蒙古(元)投降。高丽为了抵抗蒙古的侵略,把都城迁到江华岛,准备长期作战。由于武将政权和脆弱的的世袭王体制发生冲突,最后决定出陆还都(由江华岛返回到开京),这时三别抄率领裴孙反对出陆还都,拥立王族承化侯温作为新的国王,建立了反蒙政权。

*丽蒙联合军的日本远征

丽蒙联合军于1274年和1281年两度远征日本,高丽之所以答应蒙古军的邀请,是因为当时在高丽南海岸对马岛和?裔?岛有倭寇骚扰(当时朝鲜半岛似乎被并入征东行省。)。两度远征都因为在日本海岸附近遇到大台风而失败了,但是讨伐倭寇的目的却达到了。

*崔茂宣

经过两次海贼讨伐战,曾经一时停止的倭寇渐渐又开始在高丽海岸聚集起来。公元1334年,日本镰仓幕府灭亡,开始了南北朝的混乱时期,百姓极度疲惫,纷纷加入强盗一伙。

崔茂宣发明了火药和火炮(占去中国人的发明先),对消灭倭寇作出了光辉的贡献。1389年,朴威率领百余只战舰,讨伐了倭寇的巢穴对马岛。这是高丽最后一次海战,三年后,李成桂发动“易姓革命”,高丽灭亡了。

*易姓革命

被蒙古统治的汉人们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明国,继续扩张西方(朝鲜的西方?)的势力,与“恢复失地政策”支配下的高丽发生冲突。1388年高丽决定发动辽东征讨战,提出了没有被采纳的“四大不可论”(不可与明国战争的四大理由)又不得已挂帅出征的李成桂,在威化岛战役中毅然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以武力夺取政权的李成桂优待文臣,朝鲜的军力变得更加衰弱。这种状况下,崔茂宣的儿子崔海山改良了父亲的火药制造方法,并通过后来的李舜臣的舰队证明了威力。

*大提督李舜臣

李氏朝鲜迎来了暂时的太平,党派之争也渐渐消沉了。

另一方面,日本从1460年起开始了地方领主间的混战,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开始了。

1536年,日本贫苦农民的儿子丰臣秀吉,在当时最强大的大名织田信长手下成长,终于统一了全日本,然后把目光放在了国外。

在作为朝鲜通讯使而去日本的正使黄允吉(西方人)和副使钱诚一(东方人)的不同陈述的争吵之中,朝鲜在1592年迎来了壬辰倭乱(文禄之役)。

在日本陆军屡战屡胜向北进发的时候,李舜臣将军和李亿祺将军共同努力歼灭日本海军,隔绝补给线路,对外击退敌军,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但是,元均的计策使监狱里的囚犯加入军队,1597年,作为三道水军统制使的李舜臣对日军鸣梁大捷(只字不提与李舜臣一同作战、牺牲的邓子龙?忘恩负义) 。

附:摘译

摘译:

1。

古朝鲜的领土,北到贝加尔湖,南抵扬子江,西至蒙古沙漠,动连日本。

公元前9000年,东夷族的桓因在帕米尔高原建立了桓国,之后迁徙到贝加尔湖附近。公元前7000年,朝鲜族的祖先由贝加尔湖附近分散到世界各地。

公元前4500年,创造了中国东北的红山文明和黄河文明。

公元前3500年,西方的一部创造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公元前2700年,中国南方的一部征服了西藏,统治了800年。另外还有西方的一部在芬兰北部定居下来,同时东北的一部横渡白令海峡来到美洲,据说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东方的一部顺着库页岛南下,在日本列岛定居下来,成为倭人的祖先。公元前2173年,朝鲜人渡海征讨了倭人,之后94%的日本人和朝鲜人是同族。

2。

日本国家形成于公元7世纪末,之前的日本是三韩、迦耶、和百济的领土。公元660年百济灭亡了,百济的后裔们由于复兴运动失败,才开始把日本作为自己的本土。扶余氏的后代发展成为日王家(日本天皇家)。新罗系百济系高句丽系以武力建立了王族和贵族集团。他们用新的文化和传统教育和压制土著居民,最后势力发展到全日本。

3。

最初支配日本的天皇是百济人末裔第15代应仁天皇(4世纪)和仁德天皇(5世纪)父子。(中略)6世纪百济武宁王的弟弟成为第26代继体天皇后,百济王族延续到7世纪末。百济圣王当时也支配着日本天皇。百济圣王在公元540年攻打高句丽失败后,渡海来到日本,成为第29代钦明天皇。第33代推古天皇(6世纪末-7世纪初)据说是纯正的百济王族血统,是日本最初的女王。她的丈夫敏达天皇(6世纪)也是百济王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