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若兰,酒馆闲谈之东北民风 -- 淡紫若兰

共:💬98 🌺1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若兰 酒馆闲谈之东北二人转

若兰 酒馆闲谈之东北二人转。

感谢雪君姐姐的鼓励,若兰对于这些自己并不知根知底的话题才有勇气得以有勇气继续胡说八道,虽然,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在网络上搜得到,若兰自己能添加的东西,实在太少。

上次说了,那位南方朋友提到了东北二人转。

除了在电视网络上看过,另外,他从牡丹江到哈尔滨的客车上,也看了一路的二人转。客车上电视放的。

这位朋友那叫一个皱眉啊。

太低俗!他说。

若兰很无奈,因为现在网络流传的,还有有些电视台播放的,确实不登大雅之堂,可,您让我怎么说呢。

难道二人转,真的就是只能是不雅载体么?

那当然是否定的。

即使不是在东北,也有很多人对“正月里来是新年”这个段子,耳熟能详。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

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

家家户户团圆会呀啊,

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诶呦呦呦呦,

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诶呀啊~。

那就是二人转的一个传统曲目,它黄么?

潘长江的小品《过河》,“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黄么?不雅么?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小崔说事儿。最后的耍手绢,最后的唱词,那也是二人转,黄么?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载体,载什么,那就不好说。

山东快书,脍炙人口,可您问问老人,您会知道当年的民间快书艺人,有时候,在村子里,在农庄集演出之后,会暗示大姑娘小媳妇等女性离开。

然后呢?嘿嘿,荤段子。

您能因为这个说山东快书俗么?黄么?

赵丽蓉老师巩汉林先生的小品《打工奇遇》,著名的唱段:(巩)别耍嘴呀,(赵)我要是耍嘴我是个棒槌。

当时若兰的一个父辈朋友就大笑,而若兰当然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问他他也不说,一直到后来,若兰才无意间在郭德刚先生的相声里找到答案。

郭德刚说:那是评剧里的一出:《贱骨头》的片段。

而这出戏说的可多了,具体情节是一位受虐倾向的丈夫娶了一位贤淑老婆,而一位施暴倾向的老婆却嫁了个老实汉子,俩丈夫都觉得受不了,结果俩人到树林里上吊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两人聊过之后,决定换妻。

然后,两对夫妻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样的情节。拿现在的道德标准,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吧?又是换妻又是虐待的。

但是,您能因此说:评剧是黄段子?

恐怕,也不合适吧?

山西陕西的酸曲,爬灰(老公公找儿媳妇)的情节都有。

您看看《血色浪漫》,里面就有描述。

有人说了:若兰,你拿小说情节作证,没有说服力!

那您自己去那里求证好了,若兰懒得举证明。

就凭《大花轿》就说火风是流氓,或者听了《那一夜》,就说谢军不正经,听完《赤裸裸》,就说郑钧是色狼,这未免太偏颇。

更何况这几首歌若兰不觉得哪里不妥。

说了半天,若兰只是想说:任何曲艺形式,都是载体,它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那就看主创人员的意思了。

有不少人迷外国歌曲,若兰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外国歌曲里的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其实肯定不少的,在这里举两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涅磐乐队的:rape me。谁来翻译一下歌名?

歌名可能不是什么证据。

那您听听bloodhound gang的the bad touch .

恐怕听懂歌词的,都知道什么意思。

那么,若兰就纳闷了,为什么要拿东北二人转说事儿呢?

这个,必须承认,近年来网络流行的,电视播放的这些个二人转,确实有很多比较不雅观。

几乎到了一听到二人转这个名词,第一反应是低俗。

这,并不是事实。

二人转,是历史悠久的曲艺形式之一。

北京的老人们也应该会有印象,有种东西叫做蹦蹦戏。

早年有一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燕子李三》。李三被抓还是被砍头那段,他那个告密的师兄就甩甩衣服去看蹦蹦戏去了。

那蹦蹦戏,其实就是二人转。

二人转,从艺人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不过那个时候是不是叫二人转就不知道了,网上能查到的关于最早的“二人转”称谓的报道,是在1934年泰东日报。是不是事实若兰没有考证过。

而当时二人转的曲目,主要来源于戏曲,小说,说书段子,还有民间传说,都是一些才子佳人,忠臣烈女之类的,后来,类似于现场编词的艺人们,又经常即兴地加上一些比如说炸死张大帅等老百姓关心的社会新闻做段子。这种轻松随意,信手拈来的表现形式,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二人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形成了几个流派。

前几天,俞胜在他的新浪博客里描述了长春印象,其中第二部分写得就是去看“原生态二人转”的经历。

他说:“我曾以为东北二人转以男女二人对唱为主,但万宝街的这场‘原生态’演出,杂耍和绝技表演占据了近一半的戏份。所以,这‘原生态’一词颇值得商榷。”

这个,若兰只能说俞胜同志的确是误会了二人转了。

长春的二人转,最早的时候真的就是很讲究武戏的。

老辈人里有句话评价当时的二人转:“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

这讲的是二人转形成的四个流派,南派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比较讲究载歌载舞歌舞并重,黑龙江为主的则是北派,充分吸收了当地民歌的特点,重视唱腔优美,注重演唱技巧。而以辽宁黑山县为主的、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莲花落风格的西路二人转,则比较讲究板头,吉林主流的东路二人转则在武打动作上更有特点。

所以说,俞胜看到的,应的确是吉林的东路二人转的原生态的,虽然可能也已经偏离了很远了。

另外这篇博客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

“走出剧场,同来观看演出的人皆认为,这场演出很值得一看。我以为这场演出的成功之处,除了演员出力的表演外,更多的似在于一些细节上的不完美。太完美的东西显得不真实,老百姓会认为与自己隔得远,也就难以得到认同。这是一个颇值得深思的艺术现象。”

若兰觉得说得很好,若在西西河,值得送花。

东北为什么爱看二人转,其实很正常,这本身就是民间艺术,扎根就扎根在乡土间。在农忙之余,来点娱乐,二人转这种“千军万马就靠咱俩”的形式自然更适合,俩人一块小空地就开唱,脖子上搭的手巾,手里的锄头把子,都能即兴拿来做道具,非常简单易行,大家唱也容易看也方便,唱完大家哈哈一乐,继续干活。要是抽袋烟的功夫还要搭个舞台,调派演员,农活还干不干了?

咱就说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感觉春晚不如以前好看了?

现在的春晚,这个节目要有教育意义,那个节目要有历史传奇。看着看着就索然无味了,您不能指望着每年都出《千手观音》这种绝对优秀的节目吧?

不禁想起当年王景愚先生的哑剧《吃鸡》,照现在的标准,能不能过一审恐怕都是个问题。

可老百姓过年,就是为了看个高兴,不是看春晚继续接受政治教育的。

这些老百姓们,平时累了个半死,好容易有个放松的机会,您指着上台唱三个代表能吸引人,那基本上,就是胡说。

您说了:那也不能让二人转这种曲艺形式就玩黄的吧?

这个自然肯定不应该!

问题是若兰从小每年在农村看过年的秧歌对戏,看二人转,就没看到过黄戏,照样看得如醉如痴。

为什么现在媒体这么发达,网络,电视这么普及,反而二人转要以偏门赚眼球呢?

若兰说句不好听的话:恐怕和需求有关。

前几天看丁启阵的博客,关于民歌里的黄段子那篇文章,有这样两段:

“民歌为什么很多是黄色和很黄色的?冯梦龙是这样解释的:民歌曾经是诗坛主流。但是,文人创作流行之后,民歌就被排挤出了诗坛。民歌被排挤出诗坛之后,士大夫们不爱搭理它,它在社会上的分量就越来越轻,创作者的思想也就日益浮浅。终于,‘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见其《叙山歌》)”

“冯氏的意见,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小部分。民歌中之所以有许多色情的东西,被排挤出诗坛、成为私下娱乐,这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文人士大夫不断地道学化、朝着虚伪的方向日益沦丧的时候,市井百姓却一直保持着真实、自然的性情,言语表达跟行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直接、真实的。除此之外,我认为另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在文化教育不向底层民众普及的年代里,底层民众只能通过这些色情诗歌传播、学习性知识,掌握繁殖技能,使生命得以薪火相传。”

有点道理,但现在的年代,恐怕就不是那个文化教育不普及的时候了,为什么还是有些人对这些茶馆二人转感兴趣呢?

再说这个东西用“生命得以薪火相传”解释未免太牵强了吧。

所以若兰觉得应该补充一点:那是若兰的一个朋友有一次说了一句玩笑话:现在太多人平时道貌岸然得太累,所以需要发泄。

若兰觉得也有道理。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二人转,大多数是属于这种茶社二人转,它的本身虽然继承了可乡可城的二人转优点,却以迎合一些观众“偏门”的喜好为主,这个并不是主流。

但如果单纯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倒确实更好地继承了传统二人转那种机动灵活和极善模仿、表现夸张的特点,如果能去其糟粕,是要比学院派二人转好看得多的。

真心希望,在这个传统相声、二人转都在回归剧场的时候,二人转的艺人们,能够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呈现出更好的段子。

呵呵,说句题外话,那位南方朋友还对春晚上东北话小品占了相当部分有些不解。

说起来很简单,东北话、北京话,最容易听懂,所以自然也比较容易接受。

举个例子:要是您让我去听李伯清先生的四川话段子的话——若兰得承认,虽然若兰有个成都女朋友,但是李先生的演出我还是基本上有一大半根本听不懂,因此也就无法欣赏,这就是语言的沟通问题,至今很遗憾听不了李先生的精华。

所以,传播这些民间艺术,让别人看得懂那是第一要务。

其实大家可以想想,唐山味的赵丽蓉、巩汉林、还有带广东粤语口音的演员们,台湾口音的相声演员,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的呀。

至少若兰特喜欢。

百花齐放,那可不是一句空话。

只是肯定需要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Tags): #若兰#酒馆#二人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