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9)

  

  那么为什么帝颛顼不直接任命祝融氏为火正,而是任命黎呢?

  原因无他。

  使唤不动。

  祝融氏在南方都发展了千百年,是家大业大架子也大。17

  再说祝融氏本是神农王朝的旧属。在封地臣服黄帝一族,没问题,但是要天天在跟前伺候着,不乐意。

  于是,帝颛顼对于黎氏的人事任命可谓是不得以退其次的选择了。

  黎就是犁,一种耕地的工具。18

  黎氏一族擅长耕稼是没有问题的。

  帝颛顼所设置的国家民政部最高长官为什么必须由火正出任?

  

  火正,最初又是什么样一个职位呢?

  远在黄帝王朝之前,中国人对于天文的观测对象并不局限于太阳,还有一颗“大火”。

在中国古代恒星区划体系二十八宿中,“大火”属心宿的第二号星,简称“心宿二”。19

观察这颗“大火”星干什么呢?

  这里就要了解一下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日、月、年的最基本的时间观念。

  日出日落为一日,其间谓之夕。

  月出月没谓之一月,其间谓之辰,即日月相会也。

  年,就不好定了。

  什么是年呢?

  甲骨文“年”的写法很形象,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也就是说禾谷成熟,人在负禾。20

  收获的季节对于先民的意义不言而喻,那就意味着解决了一年的温饱问题了。

  因此,确定了“年”,其实就是为了确定什么时候禾谷成熟了。

  喜庆丰收的日子,自然是个神圣的日子,所以中国人对过年才会那么的重视,以至于今。

  那么火正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当大火在春分前的黄昏就可以看到他在东方升起,叫做“昏见”

  火正观测到这样的情形,就要告诉大家,出火啦,出火啦。

  于是大家在火正的带领下,放火烧荒,隆重祭祀,宣告新的一年的春耕生产开始了。这一天也被定为一岁之首21

  进入季秋时节,这颗“大火”在黄昏时在西方落下,叫做“昏状”。

  火正观测到“大火“正好在天上与日月相会情形,就要告诉大家,内火啦,内火啦。

  于是大家在火正的带领下,将火种收起来,再一次祭祀,答谢老天爷对人民的帮助。

  准此,大地春回为一年之开始,秋实累累则宣告一年结束。

  正因为观察大火星对于农事如此重要,以至于到了到了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高辛氏)时期,大火甚至与日月并列而称三辰22。

  三辰中,日月的光耀自然非大火所能及,但日月在授时上的作用起初却很暗淡。

  大火作为重要的授时星象,于是再根据对大火星的观测数据,制定出一部火历也就是题中之义了。23

  而担当此任的火正,自然是神权时代的民政部最高长官。如果非要拿今天的职务打个比方,就是总理兼农业部长。相当相当的拉风。

  祝融氏制定出了最初的火历,功劳很大,他的后人一直是超级大巫师,死后被封为天神。到天上当老天爷的跟班去了。

  因此黎氏,作为祝融氏的支裔在东夷集团里头,地位本来也是举足轻重的。

  

  南正重氏和火正黎氏两族,总之是一个靠天吃饭,一个靠地吃饭。所以后世就称他们是“重寔上天,黎寔下地”24

  这两族作为帝颛顼的左膀右臂,分别和帝颛顼通婚。而重氏、黎氏之间也互相通婚。

  这种血缘政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不独中国为然。

  因为到了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高辛氏)时代,出任火正的便是重黎氏。

  火正这个职位,不比南正尊崇,但是民政都归他管,责任很重。重到万一出事的时候,没办法推脱。

  帝喾(高辛氏)时代,曾经被帝颛顼制服共工氏,不甘失败,卷土重来,再次挑战黄帝王朝的威权,帝喾下令火正重黎氏受命讨伐。

  火正重黎氏带领的军队却和共工氏陷入了拉锯战,黄帝一族伤亡惨痛,却不能彻底平底叛乱。

  帝喾见重黎氏久战无功,怒不可遏,庚寅日诛重黎氏,并起用重黎氏的弟弟吴回接任居火正一职。

  其时,南方正牌的祝融氏已然势微,是以帝喾索性以吴回为祝融氏。25

  由神权时代降自王权时代(即夏商周三代),重黎氏(祝融氏)地位不减。

  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讨伐夏王朝的时候,就宣称老天爷下令让天神祝融氏帮他,在他攻打夏王朝的城池的时候,让大火星出现在天空上。26

  商人推崇“大火星”的原因,除了敬重重黎氏这一古老家族之外,还因为他们以商星为他们的“国星”。

  《左传》里头就说——

  陶唐氏(帝尧)的火正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星,并以火星移动的轨迹来确定时节更替。

  殷商的先祖沿用这套仪式,所以商朝以大火星为祭祀主星。

  商朝人考察而总结祸败的预兆,大多以火为缘由。27

  这个阏伯又是那一位呢?

  据说帝喾的众多儿子之中,有一对天生就是冤家,年长的叫阏伯,年幼的叫实沈。

  这两兄弟不能好好和睦相处,他们又都居住在矿林这个地方,天天寻找借口相互攻打。

  接任帝喾而为黄帝王朝第五任君主帝尧大为头疼,认为这样不好,于是就把阏伯迁往商丘,让他负责祭祀大火星,商人是这一族的后裔,所以大火星也叫商星。

  又把实沈迁往大夏,让他负责祭祀参星,唐人(春秋晋国的祖先)是这一族的后裔,并归服事奉夏、商两朝。28

  阏伯能够出居火正,想来他的身上应该有重黎氏的血统。

  在二十八星宿中,参、商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

  所以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商王朝虽然以商星为国星,但是随着天文历法之学越来越发达,此时的中国已经流行一种更可靠的历法——《夏历》。大火星的重要性自然就降低了好多。

  周王朝灭商,可以说是野蛮人打败文明人。

  马克思曾经断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周人也不例外。

  当周公营造为了周王朝千秋一统的大业,而兴建洛邑。大功告成之时,昭告天地,在洛邑设下祭坛,祭祀天帝,以周人之始祖后稷、大火星和先王配祀。

  当然商王朝已亡,周人也就不把大火星叫做商星了,而是换了一个很厚道的名字——农星。29

  总之,商周两代,古老的火正官职虽还保有,只是不论从尊贵的角度,还是从实权而论,都不可和前代相提并论了。

  据说,据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上说,他的祖先在周代就一直担任火正这个职务。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这个职业,才被降为司马氏,专门当起了史官。30

  什么原因呢?司马迁没说。

  但是不妨做个猜想,由于岁差,到了周王朝时期,“大火”昏见季节逐渐推迟。

  依靠大火来授时就靠不住。

  后来火正为了不误农时,由观测“大火”昏见改为观测鹑火([口朱])南中(鹑火恰在南方正中)了。31

  这个转变的过程,正是周王朝时期,司马迁的祖先可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屡屡观测失误,才失去了火正一职。

  不过,火正历史非常之悠久,因此难免有人抒怀旧之积念,发思古之幽情。

  到了西周王朝末年,预言周王室即将崩溃的国立图书馆馆长伯阳父就为重黎氏(祝融氏)叫屈,宣称——

  楚国的先祖祝融显扬了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他的后代八姓却没有在周朝没有做上号令诸侯的方伯,这实在不应该啊。32

  火历在周王朝时期靠不住了,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影响很大的,

  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列国君主要修建宫殿、城防等大型土木工程,征发民众都要等到季秋“大火星”的出现。33

  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耽误农活。也就是孔子鼓吹的一个统治者必备的知识——使民以时。

  如果不是这样,君主会被所有的贵族痛骂,因为春秋时期,民众种的就是贵族的田。

  东周周定王时代(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王室已然衰落,各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就是小国,也对周王室爱理不理的。

  周定王六年, 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

  单襄公连夜赶路,抵达陈国的时间,正巧是清晨能见到大火星的季节了。

  单襄公作为天子使节,当然希望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结果呢?

  进入陈国国境,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通行,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

  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

  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

  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

  这可把单襄公气坏了,一打听,陈国的百姓都被征召去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的情妇夏姬修筑台观去了。

  单襄父进入了陈国都城,正准备向陈国国君抱怨一通,没想到,没人办公。

  陈灵公丢下客人不会见,自己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着楚地流行的服饰到夏姬家玩乐,大玩3p。

  单襄公回朝之后,那个气啊。

  当周定王问他这次出访时,列国的情形,单襄公特意就陈国所遭到的待遇向周定王禀告,并预言:“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

  周定王问:“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单襄公骂人不带脏字,还引经据典,他回答道——

  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

  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

  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

  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

  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

  所以先王的教诲说:

  ‘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

  所以《夏令》说:‘九月修路,十月架桥。’

  届时又提醒人们说:

  ‘结束场院的农活,备好土箕和扁担,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营造工作就要开始。

  在大火星刚出现时,到司里那儿去集合。’

  这正是先王能够不费钱财而向民众广施恩惠的原因啊。

  现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是道路已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是荒废了先王的遗教。

  此外,单襄公又根据他在陈国的所见所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过去先王的教诲,即使认真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

  像这样荒废先王的遗教、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分职、违背先王的政令,那凭什么来保守国家呢?

  地处大国的中间而不仰仗先王的遗教、法度、分职、政令,能够支持长久吗?”

  两年之后,陈国之国运被单襄父不幸而言中,陈灵公被夏姬之子夏征舒杀害,陈国因此发生内乱。

  次年(即周定王九年),楚庄王兴兵灭了陈国(后又复立)。34

  陈国之灭亡,当然是由于君主无道。

  单襄父通过陈国在政务上对大火星观测的疏忽,断定陈国灭亡。

  因为火历以火纪时,自有专人注意观察大火,履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钦天职司。

  陈国在大火星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就已经下令征召民众兴建大型土木工程,不亡何待。

  是以单襄父发表的言论不无负气,但也可谓是见微知著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看见火历在上古时代之影响了。

  火历由于精确度越来越差,到了战国时候,已经几乎没了市场。

  秦汉已后,各王朝在祭祀天地上遵循历史传统,都给大火星留下一席之地。

  至于大火星的作用,除了搞天文的、负责历法的专业人士之外,没人搞的清楚。火正这一官职也早被取消。

  于是在民间传说中,望文生义,以为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是以官居火正,最后更想当然的以为他是上古的火神。35

  相似的逻辑则是以为共工氏擅长于治水,则必为上古之水神。

  进而认为共工氏与祝融氏之所以相争,乃是因为人们对火神祝融氏非常之崇拜,而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

  共工氏恼怒之余,两族因是大打出手。

  大火星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了么?

  也不是。

  大火星的最后一次闪亮登场,是在宋代。

  五代后周之周世宗柴荣死后,其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大权落在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统帅)、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宋太祖)。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故国号宋。

  历代帝王开国,自有一帮吹鼓手为之鼓吹,商丘作为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儒生们翻烂了《四书五经》之后,悍然认定赵氏的祖先是上古之火正阏伯。并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36

  赵匡胤当然不愿意拂了这些马屁精的兴致,毕竟他的这个天子是从寡妇孺子之手中取得,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之至,确实需要这样的神话来收服人心。

  于是宋王朝恢复大火之祀于商丘,以阏伯配食,并尊阏伯为宣明王,一派尚火气象,远超唐汉,直攀商周。

  

  帝颛顼发布的南正重、火正黎这两道人事任命,其中大有文章,颇堪玩味。

  他发布的时机正值共工氏和祝融氏为了争夺南方的霸主之位,大打出手。

  任命南正重专属神事,目的就是要彻底的剥夺共工氏一族长期以来为各氏族所认同的祭天权。

  也就是说,这等于是一个和共工氏彻底的决裂的政治信号。

  而任命火正黎专属民事,黎氏是祝融氏的支裔,则显然是在拉拢并暗示正与共工氏作战的祝融氏,黄帝一族将成为祝融氏的盟友。

  可以这么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事任命了,而是一份立场至为鲜明的国际宣言。

  从政治策略而论,帝颛顼的这一人事任命虽然高明,却非常之危险,意味着帝颛顼准备彻底卷入共工氏和祝融氏的南方争霸战中。

  不要忘记了,此时帝颛顼为了躲避大洪水,才刚刚迁到濮,头上难民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呢?

  就国际道义而言,帝颛顼这一举措也不无可议之处。

  少昊之国旧都空桑(今山东曲阜),迭经水患。历代以来的少昊氏都求助于擅长治水的共工氏。

  而共工氏在国际援助方面一向尽力,每次派出的专家指导,并和少昊之国的民众一起,站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那么,帝颛顼到底为什么要做的这么绝呢?

  如果是为本族着想,帝颛顼此时第一要务,应该是专心内政,韬光养晦,苦练内功才是。

  帝颛顼却反其道而行之,贸然介入国际争端,并把本族推到战争的边缘,他图的又是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追溯一下祝融氏和共工氏两族之历史,以及两族爆发南方争霸战之前因与后果。

  

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食。4)

  

  因为神农王朝以农耕立国,指导人民四季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可说民生第一要务。

  当炎帝被黄帝赶下台,被迁封于南方之后当他的缙云氏。祭祀四个时令神的“四大家族”的后裔,除了祝融氏本来封地就在南方,其他的三位忠于旧主,也随之南下。

  炎帝虽然有与兄弟一争雄长之心,无乃自身实力不济,到了南方之后,他把重光神农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炎帝和他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两人生下的儿子炎居。

  炎居在南方发展的很好,短短数年的时间,已然开枝散叶,子裔绵绵。

  根据《山海经》记载,炎居生了节并, 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降临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37

  这里的生,并不是单纯的父子关系,而是经由通婚,祭祖权发生了转移。

  毕竟炎帝一族是迁封,人生地不熟,不和本地的地头蛇通婚,不好混啊。

  这些地头蛇之中,祝融氏和共工氏都可谓是贵族中贵族,世家中的世家。当然更是要曲意接纳了。

  当黄帝王朝因涿鹿大地震而势力中衰时,炎帝这一系却因为和亲政策在南方发展的很好,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

  炎帝一族到了南方之后,由于南北之差异,旧历法的问题就更大了。

  炎帝一族对天文历法并不在行,只能仰赖当地的大族、自己的亲家祝融氏。

  于是炎帝一族就下令祝融氏集合“四大家族”的后人,主持研究新历法的工作。

  他们科研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认定了天有三重38。

  这当然是基于想象,不过就认识到宇宙之浩瀚这一点来说,对后世影响莫大,以至于衍生出九重天,乃至于三十三重天的说法。

  也正因为此,黄帝一族的昆仑山作为通天之神山,也有了三层结构,由下而上,递次为凉风之山、悬圃、太帝之居。

  二是计算出神农王朝疆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距离(四极)39。

  古代观测天文,总是需要到处跑,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观测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同样高度的柱子,在不同的地方,太阳的投影的长度不一致。

  解决的办法就是相同的时间,在四个不同的地点,树立四根高度相同的柱子,这样才能得到最可靠的数据。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一行为了制定比旧历更精确的《大衍历》,也是这么干的。40

  

  祝融氏主持的研究新历法,在完成了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就陷入了困境了。

  这一困境是因为观测对象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通行的历法是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观测太阳可以确定一年有多少天,但是却有个要命的问题,就是无法确定月份。

  因为一个月份,等于是月亮完成一次盈亏圆缺。

  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叫做太阴历41。

  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也就是说,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相差十天。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祝融氏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倍感绝望的时候。

  有人却躲在一旁偷着乐。

  这就是共工氏。

  解决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矛盾,对于共工氏来说,可以说是小意思。4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