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屈原的代表作《天问》 -- 木瓜琼琚

共:💬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屈原代表作《天问》赏析二

  《天问》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

  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书中认为,《天问》讲夏代历史二十多条,商代历史十二三条,周代历史八九条,尤详于禹启夏初;因为楚是夏的后代,夏起自西北,后分两支,一支沿黄河东下,至今日西安、郑州一带,即周;另一支沿汉水南下,是为楚国;屈原心目的旧乡,即老家是在昆仑;楚国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失传后,北儒所记历史便成了正统。

  此言或不无道理,关于楚是夏的后代,可以补充的内容是,鲧死后化为熊,禹治水开山时亦曾化为熊,而楚的先祖则多以“熊”为名,表明他们都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部落,并源自黄帝部落联盟中的有熊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楚国典籍《三坟》等,原本属于周王室收藏的历代典籍,于公元前516年被王子朝携带到楚国后,北方学者便没有机会读到它们了。此外,姜亮夫对《天问》有关历史朝代的统计数字,不知有何依据和标准。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屈原为什么没有对炎帝、黄帝的事迹置一词发一问?这多少让人有些不解。这是因为,屈原已经追问到人类的起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并谈到了先夏时期的尧、舜、喾、简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仑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黄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里也没有提到炎黄二帝(《远游》提到轩辕、太昊、炎神,但是《远游》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汉代人所作)。或许,屈原认可的历史,取自《尚书》,而《尚书》就是以尧、舜时代为历史的开篇。

  我们知道,屈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其核心的疑问在于“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是,上天既然授命一个君王治理天下,为什么又要用别人取代他?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楚国君王受命管理楚国这片土地,已经有许多年了,难道现在是皇天要让别人(秦国)来取代楚王了吗?

  因此,屈原在《天问》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国的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也就是说,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

  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楚顷襄王兄弟在读到《天问》后,会如此地震怒 。

《天问》是一部中国上古通史大纲。过去有人说,《天问》可以作为古代神话传说中先秦部分的断代标准。我们认为,《天问》作为一部内容丰富而真实的上古史大纲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天问》问史虽自女娲始,其问史事则自尧舜开始,历虞夏商周四代,至于楚国时事。六经皆史,《尚书》记载也自尧舜始,二者的起点基本一样。但《尚书》等经典所记尧舜鲧禹之事,儒家粉饰的成分居多。相比而言,《天问》中所记尧舜、舜鲧、鲧禹、启益之间的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却比较真实。神话是历史的反映。特别应当每时出的是,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组织形式,又经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阐述研究,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真实情形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读《天问》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例如,女娲造人神话,商人始祖简狄生契故事、周人始祖姜原生弃故事,都反映了华夏民族各部落对于远古母系社会的记忆。问史第一节便说:“舜妻在家,夫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过去多以《尚书》和《孟子》解释,颇为牵强附会。据《山海经》和《礼记》,舜在妻尧二女之前已有妻登比氏,并非鳏夫。《尧典》“有鳏在下”乃是儒者篡改。“尧不姚告”是“尧不告姚”的倒装句。据我们考证,有虞氏世为姚姓,舜生于姚汭而为有虞氏姚姓。其弟象则为有鼻氏妫姓。瞽叟二子不同氏不同姓,当都是从其母族。《孟子·万章》所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乃是宗法社会习俗,用来解释母系氏族,不啻南辕北辙。所谓尧不告姚,是指尧以二女妻舜而未告舜的母族有虞氏姚姓,破坏了母系氏族社会习俗。又,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不但矢口否认,而且多方曲为坦护。但是,《韩非子》一针见血地说:“舜妻帝二女而取于下。”所以此节把舜原有妻事和尧不告姚事联系一起发问,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是说尧以二女妻舜而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舜,破坏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天问》此节实际上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濒临瓦解的状况。

更为有趣的是,《天问》还反映了第一个父系部落的产生。“伯禹腹鲧,无何以变化?”王逸本腹作愎,不可通。闻一多《楚辞校补》说:“案禹鲧二字当互易。愎当从一本作腹。《广雅·释诂》曰:‘腹,生也。’腹训生者,字实借为孚。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引《通俗文》曰:‘卵化曰孚。’ ……据此,则传说似谓鲧为爬虫类,卵化而成禹。此正问其事,故下文曰‘夫何以变化’。”又说:“《海内经》曰:‘帝令祝融杀鲧于羽山之郊,鲧復生禹。’復生即腹生,谓鲧化生禹也。《海内经》之‘鲧復生禹’即《天问》之‘伯鲧腹禹’矣。”闻先生说“鲧腹生禹”甚是,但不必训腹生这孵生。《归藏·启筮》说:“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春秋繁露》说“禹生发于背”,《路史后记》说:“屠副而生禹”。均是说禹在鲧之腹中,剖之而出。所谓“伯禹腹鲧”是说禹孕育在鲧的腹中,也不必改动原文。《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圻剖而产焉。”陆终即祝融。鲧禹和夏人也是祝融之裔。由于男性没有生产的功能,所以用男子腹坼(剖腹)以模仿生子这样一种习俗仪式,象征父亲生育的行为,作为确认父子血缘关系的一种方式。李京《云南志略》说:傣族“女子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妇起立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四十日。卧床期间受诸亲友贺。”《太平广记》四八三:“南方有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又“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婿拥衾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凡此种风俗,都是产妇之夫用以表示自己与亲子的血缘关系,从而证明父子血统的一种原始手段,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鲧腹生禹”传说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第一个父生子的故事,也是这样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过渡的反映。看似神话,实际是远古社会民俗的真实反映(相关考证详《屈原天问今译考辨》2006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对照《天问》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屈原的诗篇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人类原始社会的亲属和财产关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部落联盟首长由选举制向世袭制的过渡,部落间通过战争与和平交往而融汇,乃至国家的形成及奴隶制的产生等一系列历史事实。其所记载的夏初动乱可以与《左传》、《逸周书》互证。商人先祖的世系及其向北向西扩张的历史也可以与殷墟卜辞、《周易》及《史记》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总之,说《天问》是一部上古史大纲是并不过分的。

《天问》整体结构。

《天问》一篇传本文义的不次序,清代开始有人提出错简说。清代屈复和近人郭沫若先生都作过全面整理。近世学者虽然主错简说的渐多,但因为《天问》传本都是以王逸本为祖本,并无他本可校,研究进展不大,错简说仍然只是一种科学假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拙作《〈天问〉错简试探》(1983年出版的《文史》第十八辑)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进行考证,终于证明了《天问》传本确有错简,探讨了原本的整体结构和错简的规律,使“错简说”成为一个科学论断。拙作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复原。整理复原本全篇分为三大部分,八段。

第一部分26节,分为二段,问天地自然。

第一段问天,自天地宇宙形成至天体、天象(11节);

第二段问地,问地理、四方奇怪之事以及诸自然神(15节)。

第二部分64节,分为五段,问人类社会历史。

第三段问上古史传说,自女娲造人、史前洪水至尧舜时代(4节);

第四段问夏史,自鲧禹治水,启益斗争,夏启立国,夏初动乱至夏桀亡国(20节);

第五段问商史,自简狄生契,王季、王亥、王恒、及上甲微四王西迁及与有扈部落的斗争,成汤与伊尹伐桀灭夏,至商纣亡国(18节);

第六段问周史,自姜原生稷,文王、武王得姜尚辅佐伐纣灭商,昭、穆二王巩固周人统治,周幽失国,至春秋霸主齐桓、晋太子申生及吴王阖闾事(18节);

第七段问楚先世诸邻邦,彭铿、蜂蛾、伯夷叔齐及秦太子鍼事(4节)。

第三部分5节,即第八段,问楚国时事。

第八段为结尾,犹如他篇的乱辞,以问题的形式叙楚国国运危急之实事、屈原当时的处境及本篇作意。

从《天问》一篇内容分析,在先秦的个人创作中,其视野之广阔,思维之深刻,史料包罗之丰富,时间跨度之久远,都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天问》一篇是《离骚》的进一步升华,是屈原思想最高境界的表现。因此,我们说《天问》是屈原作品中与《离骚》有同等意义的伟大诗篇是毫不过誉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