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中共开国后第一文化罪案考 -- 菜九段

共:💬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 中共开国后第一文化罪案考

⊙何平华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三年二月号总第11期

  一、引言

  陶行知(1881-1946)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1917年秋,陶行知留美学成归国,途中他就满怀豪情地表示:「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1自此以后,陶行知便全心地投入了为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活动和为培育现代国民的普及教育运动。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将杜威(John Dewey)「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中做」的理论修正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者互相关联的系统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共革命也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文革后出版的《周恩来选集》,首次披露了毛泽东关於认识到中共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中心思想的源由时说2:

  「五四」以后,毛主席参加了革命运动,就先在城市专心致志地搞工人运动。那时陶行知先生提倡乡村运动。恽代英同志给毛主席写信说,我们也可以学陶行知到乡村里搞一搞。

  不仅如此,1942年2月,直属中共领导的中央研究院肯定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进步性和人民性,并拿来作为中共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同时在中共所属的各解放区实际教育活动中推广运用。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病去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出於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斗争需要,藉机在全国各地动用力量,掀起了大规模的追悼陶行知的活动。1946年8月11日,中共中央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各界代表两千余人,在延安举行追悼大会。会场中央有毛泽东敬献的花圈,上题:「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陆定一在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发言,??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正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3.

  然而,毛泽东在中共建国后不久,即发动和制造了开国后第一件文化罪案,通过批判电影《武训传》,进而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其奥秘究竟何在呢?本文试图对中共开国后的第一件文化罪案产生的诸原因、背景、发动者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作一考析。

  二、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到批判陶行知

  (1)颂陶之声渐行渐远

  1947年10月,毛泽东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以充满自信的语调说4: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现已大举反攻。……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人民欢声雷动。整个敌我形势,和一年前比较,已经起了基本上的变化。

  随着中共军队在战场上转守为攻,中共借重民主力量在第二战线发动「讨伐」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作用和意义就大为降低了。这时,纪念陶行知集会的规模变小,出席的中共领导人物的身分也降低了。不仅如此,在解放区的「有些地方教育工作者对陶氏表示了轻蔑的态度,公开在杂志上讽刺他是爬行的经验主义者,说他是「教育救国论」者」5.

  这使陶门子弟和朋友们感到不平,於是就推陶行知的学生、时任苏皖边区教育厅副厅长的戴伯韬出来讲几句话。戴伯韬在1947年10月写成《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一书,认为陶行知的教育主张与新民主主义教育二者「大同小异」,并进而明确指出,陶行知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创始者之一」6.但是,随着中共建国后对陶行知评价的变化,陶门子弟一厢情愿的热情称颂,似乎只是中共颂陶曲的曲终余音。

  1950年7月,《人民教育》以纪念陶行知逝世四周年为名,推出「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号。然而,在指出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革命的民主精神后,却一反以往全面肯定的评价,非常突兀地强调:「今后批判地接受陶行知的教育学说遗产,成为全国教育界的重大工作了。」7

  「曲终人不见」,陶行知在中共建国后的第一个忌日,已被贬为需「批判地接受」的对象了。

  (2)江青、毛泽东发动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

  在中共建国后,曾被陶行知照拂的江青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是陆定一,常务副部长是胡乔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是周扬。

  在1950年上半年,江青几次提出要批判电影《清宫秘史》,说是「卖国主义」的影片。但江青的观点和要求,遭到陆定一、周扬、胡乔木等的反对和抵制,并说:「某某同志(按,即刘少奇)认为这部影片是爱国主义的」8.而毛泽东在听取了江青的汇报后,也没有进一步表示支持江青批判刘少奇等认为是「爱国主义」的影片。

  不过,江青仍然关注着其熟悉而又有兴趣的电影界动向。不久,江青就瞄上了电影《武训传》。武训,原名武七,清末的东堂邑(今聊城西)人,以「行乞兴学」,办了三所学校,受到清政府嘉奖,封为「义学正」。陶行知自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起,就一贯提倡发扬光大武训精神,??赏武训苦行兴学的品质。早在1944年夏天,陶行知就郑重拜??左翼电影工作者孙瑜将武训事迹拍成电影。孙瑜经几年努力,最后由????影片公司在1950年底将《武训传》摄制完成。

  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在上海和南京公映,获得舆论盛??和观众热烈反响。导演孙瑜便携片北上,并在2月下旬於北京中南海邀请周恩来、胡乔木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观赏。孙瑜回忆说9:

  《武训传》作为一集在中南海放映,长达三小时。我注意到,大厅里反应良好,映完获得不少的掌声。朱德同志微笑着从老远的坐间走过来和我握手,说了一句:「很有教育意义。」

  在周恩来提了若干修改意见后,《武训传》便正式在北京公映,并且获得成功,一时佳评如潮。

  毛泽东、江青也在稍后调看了《武训传》影片,毛却断言这是一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影片。

  当江青向中央宣传部提出要批判电影《武训传》时,周扬开始不同意,并顶撞道:「你这个人,有点改良主义,没有甚么了不起嘛!」10但当周扬闻说这是毛泽东的指示后,便乖乖照办了。1951年4月20日,周扬在政务院第81次政务会议上汇报「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时,最先点名批评《武训传》「是一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传统作了不正确表现的,在思想上错误的影片」11.周扬并组织了一些秀才,在4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四卷一期上刊出一组批判文章,内有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和江华的〈建议教育界讨论《武训传》〉,又重载了鲁迅1936年有关谈武训的一篇杂文〈难答的问题〉。5月8日,周扬的报告於《人民日报》正式发表。

  至此,毛泽东、江青正式下令中宣部、文化部展开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由原来反对批判者周扬拉启了正式批判的帷幕。

  (3)批判锋芒转向陶行知

  周扬组织的人马,即贾霁之文,虽指出武训其人不足为训,但尚认为陶行知表扬武训精神情有可原,因为这与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有着极有意义的关系。那时候,国民党万恶统治下的白色恐怖环境与条件,对於人民教育家的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是百般的破坏阻挠;这样,提出武训精神来,有着积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当时是对的,他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2.

  毛泽东和江青显然不满周扬主持的这种区分论述的批判方式。於是,毛亲自发出指示,由江青指定时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许立群,以杨耳为笔名,在该年5月10日出版的《文艺报》四卷二期上,发表〈试论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一文,针锋相对地批驳贾文。文章认为,「不管是今天或是昨天,「武训精神」都是不值得表扬的」;陶行知先生在蒋介石反动统治下表扬「武训精神」,也没有甚么「积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反动统治下宣扬「武训精神」,比起今天人民取得了政权之后宣扬「武训精神」,它的危害决不可能更小些。相反,倒不如说是可能更大些」13.同期《文艺报》还刊有邓友梅的〈关於武训的一些材料〉一文。

  5月16日的《人民日报》转载了杨耳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号召大家深入讨论。5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醒目地推出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批判一部电影而发表社论。更重要的是,这篇社论由毛泽东亲自撰写。文章严厉地说14: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争斗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朽农民革命斗争,污朽历史,污朽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这无疑是不指名地批判陶行知宣扬武训精神是「反动宣传」。於是,上至朱德、周恩来、陆定一、胡乔木、周扬,下到陶门诸子弟及一般肯定武训之民众,如不批判陶行知宣扬的武训精神,便都成了承认或者容忍这种「反动宣传」了。社论最后号召:「应当展开关於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着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15

  配合毛泽东写的社论,《人民日报》同日还发了七篇批判文章和读者来信。同时,在该日报刊上的「党的生活」栏中,在〈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於《武训传》的批判〉的标题下,号召全体党员「积极起来自觉地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16.

  自此之后,以《人民日报》为首,全国各地报刊掀起了批判热潮,许多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例如,5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有署名丁曼公写的〈武训真面目〉一文,批判陶行知「看不清武训这个封建主义的奴才面目,把他当成改良主义的老师,这是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政治资本贫乏的状况」17.

  6月2日,中宣部负责干部李一氓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清除武训一类的错误思想〉一文,认为清除陶行知的错误教育思想是这一回思想斗争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感染有武训思想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应该受到检查的若干种旧教育思想之一,不应该因为他本人尽力於反国民党的革命斗争而迁就他的教育思想,无原则地加以原谅或赞成」18.

  江青为了积极配合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批判运动,在同年6月发起组织了一个以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为主的「武训历史调查团」,到山东武训家乡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团总共十三人,江青以「李进」之名参与其中。由於江青的特殊身分和调查团所负的特定任务,被调查的堂邑、临清、馆陶等县知道了调查团的来意,也就顺着调查者的需要,提供种种材料。

  调查团在山东各县逗留了二十多天,返京后便由「李进」为主写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於1951年7月23日至28日在《人民日报》连载,然后出版了小册子。《武训历史调查记》的结论说:「武训是一个以流氓起家,遵从反动封建统治者的意志、以「兴学」为进身之阶,叛离其本阶级、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封建剥削者。」

  毛泽东则高屋建瓴地为调查记加上按语19:

  劳动人民的叛徒、大流氓、大债主兼大地主的武训,依靠封建统治势力,剥削、敲诈劳动人民的财富,替地主和商人办成三所学校,这种情形,是合乎封建制度规律的。……在封建地主阶级看来,使用简单工具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也没有要使他们受教育文化的必要。这是几千年封建制度的规律,是唯物史观所指示的法则。

  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阶级要在文化教育方面翻身,要自己办学校,学文化,受教育,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并取消地主与农民间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即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改变成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才有这种可能,在中国的解放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全中国,就有这种可能了。……

  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代了,用武训这具僵?破燮?中国人民的恶作剧应当结束了,被欺骗的人们也应当觉醒了。

  毛泽东无情地嘲笑了陶行知这位只生活在中共建国前时代、又没有去过中共解放区搞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指其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相反更是助纣为虐的,因为陶是利用武训这具僵?圃诟闫燮?中国人民的恶作剧。毛又指出,一切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新教育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毛泽东这一指导思想,中央教育部在中共宣传部门发动对电影《武训传》作政治批判的同时,又精心组织了人马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1951年5月1日,中共教育部机关杂志《人民教育》改组,老教育家成仿吾和叶圣陶被免去正、副主任委员之职,改由教育部第一副部长、党委书记钱俊瑞任主任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柳??任总编辑,另有两位教育部副部长韦悫和曾昭抡任委员,组成异乎强大的编辑班子。

  5月21日,即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电影《武训传》的翌日,钱俊瑞便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组织动员,并议定立即通知全国教育行政部门和主要学校进行学习和讨论,又在《人民教育》发表社论。《人民教育》的社论强调,要求教育界每个人都以《武训传》为镜子「照照自己」,无论是??颂或发表意见者,都「应该检查自己的思想,分析自己的错误,严肃地作公开的自我批评」20.按社论的要求,是用行政命令,搞人人过关式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7月1日出版的《人民教育》,发表了一组关於武训问题的笔谈。陶行知的朋友、民主人士马叙伦,虽然身为教育部长,却不得不署名方直,发表了题为〈我过去表扬过武训的自我检讨〉的自我批判文章。文中称批判电影《武训传》是「澄清教育思想上混乱的一个起点」,今后「研究与批评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21,则是教育界的一大重要任务。

  自此,《人民教育》就成为批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阵地。自1951年10月至1953年5月为止,《人民教育》几乎每期都有批陶的大块文章或陶门子弟的自我批判、检讨之文,其中不乏上纲上线者。例如1951年12月出版的《人民教育》上刊有署名潘开沛、题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几个问题的商榷〉的文章,指责陶行知一生「最主要的经济依靠(阶级依靠)是资本家、反动政府、国民党内的反动派」,而其教育思想则「从始到终基本上都是贯串杜威的学说和阶级调和以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22.显然,这是根据毛泽东的观点诠释引伸之文。

  与此同时,地方党政部门派出工作组进驻重庆育才学校,以「武训精神给育才师生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主题,发动全校师生狠揭猛批。陶行知的弟子、校长孙铭勋被批判为是顽固坚持「武训精神」的典型,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右翼的代表,代表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在争取人民教育事业的领导」23.

  於是,在各教育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的陶门子弟,纷纷被批判、作检查,直至去职。最先被批去职的是当时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戴伯韬、重庆育才学校校长孙铭勋和教务主任戴自俺等。稍后,在教育部任司长的张宗麟和方与严,则被戴上「右派」帽子去职。陶行知的另一大弟子?]震球也在1957年「反右」时被免掉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之职,转任政协工作。而陶门子弟中的张劲夫、刘季平、张健、王洞若、董纯才、徐明清等早已参加共产党,建国后已为党的高级干部,也不得不在形式上与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划清界线。而周恩来、吴玉章、谢觉哉、徐特立、陆定一、李维汉、胡乔木等长期以来一直称颂陶行知为「党外布尔什维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并定其教育思想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物,自此之后,也只敢言必称毛泽东教育思想而不敢「思想混乱」说陶了。

  自毛泽东发起批判电影《武训传》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就被定为杜威之徒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而被抹杀了,陶门子弟在中共教育界的领导地位也就被剥夺了。

  三、毛泽东批陶面面观

  (1)毛泽东批陶的政治原委

  毛泽东在中共建国之初,迅即通过批判电影《武训传》而转入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并特意贴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标秽而将之打入「反动」的地狱。析其首要动因,显然是毛泽东急欲树立在中共教育界的权威指导地位。如所周知,通过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毛泽东已确立其在党、政、军和文艺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已被定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24,而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则更是文艺界的「文艺宪法」。

  延安时代的毛泽东以及以毛为首的中共领导集团,出於对美外交、对民主人士的统战、对陕甘宁边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接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中共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并冠以中共教育的「旗手」、理论的「源泉」、中共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石」等等??词。然而,这显然为取得革命胜利后的毛泽东所不满。一方面因为中共教育界的这种颂陶尊陶之风,是明显与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之说相对立的;另一方面是原先接受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因素已不复存在。毛泽东曾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25,「对知识份子……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26.由此可见,毛泽东通过批判电影《武训传》,进而批判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目的,是要将毛泽东思想定为教育工作者独一无二的指导思想,从而达到毛对教育界知识份子实行思想改造的目的。

  其次,毛泽东批陶也是出於建国初期中共亲苏反美外交政策的需要。1950年10月,正值中共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和美国作正式的军事对抗。在这种反美的政治形势下,陶行知作为留美、由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大师杜威培养的高足,对中共已不再有任何外交和统战上的利用价值,而且通过批判陶行知还可以告诫大批留美回国的高级知识份子,不得在政治上抱有「亲美」的倾向,同时也教育数以十万计文教工作者在政治上应迅速转向拥护中共与「亲苏」政策。

  在中共亲苏反美的政策主导下,中共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派遣大批学生到苏联和东欧留学,而且在批陶的同时,也不断宣传介绍当时在苏联教育理论界?字鞯嫉匚坏目?洛夫「教育学」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理论一时间成为显学。在批陶运动告一段落后,中国教育界在1952年全面推广苏联教育模式。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和规章制度莫不效法模仿苏联。

  通过批陶来清肃美国和西方世界教育的影响,并为全面引进苏式教育鸣锣开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高层批陶或同意批陶的一个趋向性选择。

  (2)批陶是为了抹消〈实践论〉接受实验主义的轨迹

  毛泽东之所以在中共建国后,首即开展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的批判,我认为还在於毛欲藉此抹消杜威及其中国学生胡适、陶行知的试验主义思想在哲学上对毛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胡适的崇拜者,他曾对美国新闻记者斯诺(Edgar Snow)说27: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据现有资料,毛泽东於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曾旁听胡适教授的哲学和哲学史课程,并拜访过胡适;他积极响应胡适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身体力行,使其日后能写得一手很清通的白话文。毛泽东还在1920年5月,特地去听过杜威在上海的一次演讲,由此可见毛泽东曾深受胡适宣扬的杜威思想影响。

  毛泽东受杜威另一高足陶行知思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前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注重农民运动的思想乃受陶行知启迪外,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承袭消化就更多了。例如,陶行知的学生刘季平就很清晰地指出:「假如说解放区新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消化了陶行知先生思想而形成的,我以为一点也不为过。」28

  此外,在哲学方面,毛也曾受陶行知的「知行」说影响。毛泽东在1938年8月29日,曾对陕甘宁边区夏训班学员盛??陶行知的「知行」说。

  1950年2月,毛泽东在行将结束建立中苏蜜月的旅行、准备回国之际,「斯大林主动提出,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建议毛主席把自己写的文章、文件等编辑成集出版」29.毛泽东欣然同意,并要求斯大林「派一位理论上强的同志帮助完成此项工作」30.斯大林后来便派了尤金来中国。尤金来华后读了毛泽东一些文章,便向斯大林推荐了〈实践论〉、〈矛盾论〉。两文后来在苏共机关志《布尔什维克》上发表。在〈实践论〉发表后,《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向广大苏联读者介绍并推荐毛的这篇哲学着作。文章认为31:

  毛泽东同志在其着作中简洁和明晰地概述了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在他的着作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於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关於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於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基本原理……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於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原理,关於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在认识中的统一的原理。

  据担任〈实践论〉一文俄文翻译的师哲回忆说32:

  〈实践论〉在苏联发表后,得到很好的反响,毛主席对此很高兴,1950年12月28日,毛主席给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要求他将〈实践论〉和《真理报》编辑部评论文章分两天登报,并嘱可先在《人民日报》发表,然后新华社再用文字广播。12月29日、3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真理报》编辑部的评论。

  在毛泽东的哲学着述中,〈实践论〉、〈矛盾论〉是最重要的两篇文献。其中〈实践论〉的副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再看胡适和陶行知的着作,其中称认识为思想,唤实践为实验或试验。我认为这只是用词不同,至於「知和行」的概念是传统中国式的,而毛、胡、陶在使用这一中国民族哲学词语时则仍保持一致。

  另外,就〈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而言,毛泽东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於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33,以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34.而胡适曾在〈杜威先生和中国〉一文中,阐述其师的「实验的方法」,强调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而并非天经地义:「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35至於认识的来源,即陶行知说的「真知识」、毛所说的「真知」,人们是怎样得到的呢?!

  陶行知在20年代末便说:「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36「经验又有直接间接的分别……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经验才能接得上去。」37

  在阐述人的认识过程方面,胡适和陶行知原都依从杜威的五步法。杜威的五步法是38:

  (一)困难之感觉;(二)审定困难之所在;(三)设法解决;(四)在许多方法中选一最有效的试试看;(五)屡试屡验之后再下断语。这反省的思想之过程便是科学思想之过程。

  但在30年代初,陶行知认为「行动」是思想的母亲,於是改造其师之说,在五步法前加上「行动」一步。陶行知的「行动」含义,当然指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事物。

  探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关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之间的演变关系,可以明显窥见其接受陶行知「知行」说的思想轨迹。

  我认为,正因为如此,当〈实践论〉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公开出版前,毛泽东便在1951年上半年批判了电影《武训传》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陶行知及其学说贴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标秽,打入禁宫;继之又连续发动批胡适弟子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运动。

  综上而言,毛泽东为何要在中共建国初期发动批陶的另一深层情结便不言而喻了。

  暂释

  1〈陶行知年表〉,《陶行知全集》,卷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页735.2周恩来:〈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页333.3《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4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页1131.5;6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页127;页134.7;11;23章开源、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页12;14;23.8丁望主编:《中共文化大革命资料?”唷罚?卷一(香港:明报月刊社,1967),页351.9戴知贤:《文坛三公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页192.10叶永烈:《江青实录》(香港:利文出版社,1993),页210.12《文艺报》,四卷一期,1951年4月。

  13《文艺报》,四卷二期,1951年5月。

  14;15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页53-54.16;17;18《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5月29日;6月2日。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页401.20;21;22《人民教育》,1951年6月号;1951年7月号;1951年12月号。

  24《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页315.25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同暂14书,页19-23.26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同上书,页25-28.27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页125.28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纪念陶行知》(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48),页179.29;30;31;32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页459;459;478-79;479.33;3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页261;261.35章清:《胡适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页64.36陶行知:〈「伪知识」阶级〉,《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页141.37陶行知:〈答朱端琰之问〉,《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页21.38陶行知:〈思想的母亲〉,同上书,页139-40.

  何平华1955年生。已完成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课程,现为一桥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兼横滨市立大学、神奈川大学等非常勤讲师。

  --------------------------------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总第四十二期

  本文版权为香港中文大学所有,如欲转载、翻译或收辑本刊文字或图片,必须先获本刊书面许可。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9602024.htm

--------------------------------------------------------------------------------

相关文献

□ 杨奎松: 抗战期间国共关系研究50年

□ 杨奎松: 50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发展

□ 牛军: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 高华: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 张福运: 五六十年代党内斗争的基本范式与特点

□ 李刚: 毛泽东和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李慎之: 风雨苍黄五十年

□ 李慎之: 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决定引蛇出洞的

□ 高华: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

□ 单世联: 眼底吴钩看不休──叶剑英与「文革」

□ 秦汉: 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

□ 陈东林: 1964年三线建设决策前后的中央分歧

□ 王若水: 整风压倒启蒙:“五四精神”和“党文化”的碰撞

□ 李慎之: 革命压倒民主――《历史的先声》(港版)序

□ 何蜀王年一: “设国家主席”问题论析

□ 高华: 在“道”与“势”之间:毛泽东为发动延安整风运动所作的准备

□ 高华: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

□ 张培森: 张闻天庐山冤案与康生

□ 王勇: 特区创办发展的高层内幕

□ 向明: 任仲夷反省历次政治运动

□ 《南方周末》: 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

□ 宋永毅: The Role of Zhou Enl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A Contradictory Image from Diverse Sources

□ 高华: 北京政争与地方――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 高华: 鞍钢宪法的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性」

□ 高华: 「肃AB团」事件的历史考察

□ 高华: 毛泽东与1937年的刘、洛之争

□ 金观涛刘青峰: 反右运动与延安整风

□ 陈奎德: 毛的晚年悖论及其遗产――文革三十年祭

□ 牛军: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