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家来给我挑错吧。【原创】中国海上力量的风雨历程 -- 冷原子
昨天海军建军纪念日,我看完阅兵的视屏凭着记忆写的。
我是军迷,但是是不求甚解的军迷,所以这帖子没什么深度,算是应个景吧。
不过大家也许可以当作找错的练习,嗯。。。
********************************************
昨天,4月23号,是新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纪念日。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岛举行了盛大的海上阅兵。除了中国海军的舰艇之外,来自14个国家海军的21艘舰艇也参加了检阅。
网上的视频在这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9VJyUf6c4
这次检阅的规模,在中国海军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说明中国海军迎来了110年以来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
近现代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是一段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的历程。每个时期中国的海上力量,总是和当时中国的国运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在造船和航海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明代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上力量,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高度。用李约瑟的话说,当时欧洲所有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在明朝舰队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力量。
然而,由于古代中国本身是一个以大陆文化为传统的国家,加上明代后期和清代的禁海锁国政策,中国海权在从16到19世纪这三百年间迅速衰落。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也被明政府销毁,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于前人的这一壮举,只有一些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的了解。连郑和宝船的确切尺寸,都成为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明清两代,以福建人为主体的中国人大量移民南洋,并且建立了一些国家,比如兰芳共和国。但是由于清政府的短视和海上力量的薄弱,这些国家得不到来自中国大陆的有效保护,而最终在18,19世纪覆灭在荷兰殖民者的入侵中。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西方舰队的威力感到了切肤之痛。兴建中国的近代海军,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创建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曾经计划购买一只小规模的英国舰队,协助陆军一起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但是当时经办此事的清政府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企图通过这只舰队控制清政府的海上力量。当时的恭亲王奕昕等人识破了这一点,并且拒绝了赫德的要求。这次合作终告流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斯本舰队事件”。
“阿斯本舰队事件”尽管未能给清政府带来一支真正的舰队,但是却强化了清政府“兵权不能假于外人”的军事自主意识,对于后来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还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59年,赫鲁晓夫提出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当即被毛泽东拒绝。在对外关系上,满清政府都不会犯的错误,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怎么会犯呢。
“阿斯本舰队”烟消云散十年之后,清政府重新考虑海军的建军问题。在洋务运动中,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曲折历程,兴建了数支舰队。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是以自造舰艇为主的福建海军和以外购舰艇为主的北洋海军。1889年北洋海军的成军,使中国一跃跻身于当时世界海上强国的行列。然而,这两只舰队先后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中国海上力量的第一个高潮,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便迅速破灭了。而马关条约之后,大清帝国依靠祖上遗留和洋务运动的努力所积攒的最后一点点实力,也消耗殆尽。从此中国进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岁月。
现在回过头来看,福建海军和北洋海军的创建过程中,中国人的工作是努力而且卓有成效的。这两只舰队的覆灭,除开政治和战术上的因素之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19世纪后50年,是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两只海军的大小舰艇,在刚刚建成和购入的时候,都是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是在其后的十数年中,国外的舰艇技术发展迅速,而清政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财力对这些军舰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跟上国际潮流的进步。这就导致在开战的时候,这两只海军的战力,已经显著的落后于敌国。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在一个新的技术方向刚刚兴起的时候,国家如果打算发展这个方向,就必须注意投入的持续性。必须有足够的决心和恒心,坚持十年甚至数十年,直到取得决定性的领先地位。否则的话,如果刚刚占据一点点优势就停滞不前,就会被别的竞争者就可能凭借涌现出的新技术迅速反超,最终导致前期的投入全部化为泡影。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迅速利用战争中幸存的海军人才,以萨镇冰为核心,重建海军。这个步伐其实还是很迅速的,尤其是考虑到清政府当时衰落的国力。在萨镇冰的努力下,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已经组建了巡洋,长江两个舰队,拥有大型舰艇数十艘。并且成功的逼退了意大利舰队对中国的一次侵略威胁。1910年,海军将领程壁光率领“海訢”号巡洋舰,负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六世?)的加冕典礼,之后又远航南美洲,历时一年方回国。这次远航,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航程最远的航行之一。
民国初期,在军阀混战中,海军实际上成了一直特殊的以福建人为主的军阀,称为“闽系海军”。一方面海军的维护,需要大量金钱,所以海军往往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谁出钱就为谁作战。另一方面,当时海军的力量虽然对外作战微不足道,但是在内战中却每每举足轻重。这就使得当时的各路军阀,纷纷把海军作为收买的对象。所以民国早期的海军史,其实是一部朝秦暮楚眼花缭乱的内战史。
南京政府统一中国之后,蒋介石忙于内战,对发展海上力量兴趣不大。不过在国民党三十年代的“黄金十年”中,海军还是得到了一些发展,添置了一些中小型舰艇和院校。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国海军的总吨位只有4万多吨,相当于日本一艘军舰的吨位。这就注定了中国海军毫无悬念的悲剧命运。海军的大部分舰艇,都在淞沪战役中被击沉或者自沉在上海到江阴一线。八年抗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海军只能靠军舰上拆下来的大炮在路上抵抗日军,或者通过在鄱阳湖布雷等骚扰手段作战。抗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只剩下长江中的六艘舰艇。
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在短时间内凭借美英援助的舰艇和日本遗留以及赔偿舰艇又一次重建海军。国共内战中,国民党海军起的作用很小。当时的国民党海军史的关键词,是“策反”。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一次次大显神通,成功的策反了大量国民党海军舰艇,甚至连国民党最大的军舰,英国租借的重庆号巡洋舰,也在1949年初投入人民的怀抱。国民党海军被大量策反的历程,也是当时国民党民心尽失的一个缩影。
1949年4月22日,在百万雄狮过大江的炮火声中,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在司令林尊的率领下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第二天,1949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苏白马庙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任司令员。是为我党我军海上力量的开端。这就是把4月23日作为海军建军日的由来。
这里必须插一句,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的情报机关并非酒囊饭袋。尽管我地下党策反了国民党很多军舰,但是国民党海军最精锐的美国援助的6艘太字号护卫舰和15艘永字号扫雷舰,却无一被我成功策反,全部逃到台湾,成为日后台湾海军的基干。
我们从国民党那里得到的舰艇,大多是日本人留下或者赔偿的,少数是美国援助的,还有几艘竟然是清朝留下来的老军舰。为数不多的几艘有战力的大军舰,也是孤掌难鸣。重庆舰也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了。为了弥补数量的不足,还从香港购买了一些商船改装成军舰。如同新中国在一片百废待兴的废墟中诞生一样,新中国的海上力量,也是在这一大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中起步的。
建国初期,党中央计划由粟裕挂帅,以肖劲光为海军司令,在苏联的援助下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这个计划。为了抗美援朝,中国只得优先引进陆军和空军装备。原计划向苏联购买海军舰艇的贷款,也被用作购买战斗机了。新中国海军就这样错过了第一个发展时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海军一方面利用国民党遗留的那些老旧舰艇收复了一系列沿海岛屿,另一方面在苏联的援助下(苏联援助在五九年撤销),开始仿制,换装了一批有俄国血统的舰艇,初步建立了一只以快艇和航空兵为基干,辅以少数火炮护卫舰,火炮驱逐舰和潜艇的轻型海上力量。中国海军的快艇部队,还取得了击沉“太平号”,八六海战,崇武岛以东海战等一系列对国民党海军的海战胜利。
应该说,当时中央在海军上的战略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央认为中国可能面对的战争,会是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在当时中国的国力下,发展一只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强大海军,是不现实的。合理的战略,必然是把发展的重心放在核武器,防空工事和内地陆军民兵的建设上来。海军则立足于一只以快艇为主的轻型力量的建设。这样在小的冲突中,快艇部队可以应对来自台湾的骚扰和攻击。在大战中,海军则只起迟滞和消耗一下入侵敌军的作用。真正的决胜,还是在于把敌人引入大陆之后的人民战争。而核武器的威慑力,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这种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应该说,这是一个切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战略。
六七十年代,中国尽管处在不断的政治动荡之中,但是海军科技工作者仍然坚持不懈,在苏联遗留的少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舰对舰导弹,舰对空导弹,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的研制。使中国海军进入了导弹时代和核时代。尽管这些研制,只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却为后来的中国海军的大发展大下了重要的基础。
八十年代,全中国的重心都在经济建设上。海军的发展受到冷落,陷于停滞。另一方面,经过文革等一系列动荡,当时的中国海军力量已经大大的落后于其他国家。不仅无法和苏美英法相比,无法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相比,就连台湾国民党海军,在装备上也相对新中国海军有巨大的优势。我相信,和我一个年龄的军事爱好者,应该对那一段时光有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看舰船知识上对我军和外军的介绍,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我们没有捕鲸叉,我们没有密集阵,我们没有标准和海麻雀。。。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全中国海军只有两艘护卫舰装备了对空导弹。完全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海上防卫力量,“薄弱的像一张纸”。
八十年代中海军给我们的好消息只有两个,一个是1984年中国常规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向太平洋成功的发射了运载火箭。当时的报道《飞向太平洋》还进了中学课本,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再就是1988年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这两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整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1988年三月,发生了越南这中国之间的南海赤瓜礁海战。这场海战规模很小,但是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南海海洋权益的争端,进入了一个很激烈的时期。从九十年代开始,为了维护南海的海洋权益和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海军又一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的中国海军,如同一个在研究生三年级休学一年的博士生,复学之后,发现在这关键的一年里,别的同学都完成了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转变,发了一大堆paper了。自己和别人差距很大,但是也只能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追赶。一开始以很慢的速度发一两篇paper,然后找到感觉了就越发越快。中国海军也是如此,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先慢后快,按部就班,小步快跑的添置了一批批新型舰艇和飞机。进入21世纪之后,海军的装备更新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以自行研制为主,对外购买为辅,迅速建立了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如果说八十年代的关键词是“没有”,那么2000年代的关键词就是“有了”,我们有了密集阵,我们有了超音速反舰导弹,我们有了“水下黑洞”潜艇,我们有了垂直发射装置,我们有了相控阵雷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有航空母舰。中国海军,这整个国家一样,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飞速发展的时期。
纵观中国海军百多年来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海权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之一,海上力量的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决不能轻易授予外人。第二,对于重要的新兴技术的投入,必须持之以恒,切忌小富即安,半途而废。这两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另外就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在技术兵器的发展上,必须采取以自行研制为主,外购为辅的方针。这是因为海上力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购买的方法,短时间能买来一只舰队,但是买不来造舰思想和造舰人才。要想得到一直可靠的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就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自行探索装备建设的规律,哪怕刚开始速度缓慢,也是值得的。
相信中国海军在未来的岁月中,还会描绘出更加壮丽的航迹。毕竟,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而龙驰骋的天地,应该是大海汪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大家来给我挑错吧。【原创】中国海上力量的风雨历程
🙂比较客观真实,送花 1 沧溟之水 字0 2009-05-04 18:38:16
🙂有了有了,真的有了,哈哈 1 蓝色帝国 字0 2009-04-26 03:04:06
🙂嘿嘿,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1 粉蒸肉 字65 2009-04-24 23:31:29
🙂花顶好帖—— 1 履虎尾 字0 2009-04-24 22:07:57
🙂这个“百年海军史略”写得不错 41 漏斗子 字1628 2009-04-24 09:10:18
🙂只听得一声炮响…… 1 蝶舞春园 字164 2009-04-25 22:20:10
🙂谢谢前辈的表扬和建议! 冷原子 字0 2009-04-24 2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