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一) -- 大嘴大
大嘴按:
二水是金老师的优秀学生,也是大嘴太极的领路人,学拳先学起势,二水兄的体会比我深刻的很多,所以就借花献佛,把他的文章拿来一用,里面有没有,行家一看便知了。
一、
起势是杨式叶家拳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要的。金仁霖老师讲解起势,总是不厌其烦的,每次讲到紧要处,他总会提到蔡松芳老师。二水理解,蔡松芳老师推广的《无极式气功》,或许就来源于此的。
起势包括无极式、纯阴式、纯阳式三部分组成,是叶大密老师直接从婆罗门导引术中引入太极拳架中的。叶老师在1953年编写的《叶氏太极拳式名称》里,分作“1、无极(宇宙大观)2、太极起式(阴、阳、开、合)”两式。1954年《改编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师太极拳名目》时,合二为一。改作“太极起式(无极、阴阳、左右、动静、前后、开合)”。金老师在他的《讲授提挈》中,最终修订为“起势:1、无极(平行步高站式),2、纯阴(提、沉、合、开、吸、呼),3、纯阳(提、沉、合、开、吸、呼)”。金老师说,起势中的这些内涵,杨家、孙家其实原本也有类似的练法。只是导引术中更为明确,也便于学生来领会拳学要义。老师兴致所至,就会演示田兆麟老师的太极出势,或者讲解叶大密老师的起势与叶敏之老师的不同点。并且一一给我们拆招喂劲。老师轻轻一提手,往往会将近两百斤的人腾空提起,让我们在惊奇之余,渐渐了解太极拳其根在脚、势由根起的道理。
二、
1971年,金老师在帮叶大密老师编订《太极辅助行功式》时,简约的记述过无极、纯阴、纯阳的动作要求。三式均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
(一)无极式
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和拳架相同。
(二)纯阴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
(三)纯阳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
《太极辅助行功式》原本是叶大密老师交由曹树伟老师编订的,曹老师系五十年代的复旦中文系高材生,他曾用他的文字风格,及其详尽的描述过五十七式行功式。叶老师看后,觉得还是采用简约的文字,更近乎白描的风格。于是就有了《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的《太极辅助行功式》的风格了。二水期望曹树伟老师的《太极辅助行功式》能早日面世。
三、
跟金老师学过拳的,第一节课或许就是无极式。金老师讲无极式的身形要求大凡与杨澄甫老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起势预备一样:“站定时,头宜正直,内含顶劲,眼向前平视,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两肩下沉,两肘微坐,两手下垂,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郑曼青先生在帮杨澄甫老师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只是在“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改作“松腰胯,两足直蹈,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后只加“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八字。李雅轩眉批《太极拳体用全书》所引发的杨式太极拳“含胸”公案,金老师曾有专文阐述的。后来在编订《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时,将这几篇论争文字全剔除了。二水曾建议老师保留文稿,只是隐去论争一方的名号,因为这几篇文字,直指杨家太极拳技术精髓的,技术含量相当高。老师坦然一笑说:是涉及太极拳技术层面的讨论,不为意气之争的。但既然出集子,就不想去谴别人头皮了。“头宜正直,内含顶劲”在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之《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中,改作“虚灵顶劲”,“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改为“含胸拔背”,“腰胯稍松”改作“松腰”。
金老师传授无极式时,他说叶老师怕学生一站定,很难立刻找到“无极状态”,所以要求习练者,身形在保持完整的前提下,先前移后荡。金老师边演示边讲要领:“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到后脚跟,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回到涌泉”,他解释,前脚掌是指去掉脚趾后的脚掌前端。二水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前移后荡时,不要太过向前,否则容易前倾跌倒之虞。后脚跟是脚踵的位置,也不要有后跌之虞。涌泉大凡在整只脚掌的前三分之一处。这样,前移后荡如倒钟摆。
四、
练无极式之前,单单这前移后荡,不同的训练阶段,体悟是截然不同的。初次练习前移后荡时,身躯有前冲后跌之虞,因为生怕跌倒,人自然有维系平衡的功能,这时也就容易犯低头、哈腰、屈膝等毛病。倘若能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身躯,把自己的身躯当作是一杆竹竿,头顶像是用无形的线悬挂着,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也就有了若即若离的意思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原先对自己两只脚的意识,其实只是两个点的,这时开始能感受到脚底是两个面。在意识上,脚底上,且有了前脚掌、后脚跟、涌泉等三个点了。而且人在前移后荡时,中轴似乎就在两脚的三个点的连线的中点上,平整的移动。于是开始能理解叶大密老师所说的两脚“平伏贴地”的意思,重读《太极拳体用全书》,遇“两足直蹈”之“蹈”,心领神会焉。再过了一个阶段,二水发现,涌泉其实不是中医穴位挂图上的某个点,而是凭籍自己的大脑能够随时感知到的脚底的某个点了。当身躯平整前移到了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心中会有坦然安详之意,老拳家说“心中一静”,其实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之后,在脚底平伏之后,脚心须有涵空之意,于是两脚底会有类似塑胶吸盘的意思了,这时,只要心中一沉着,像是踏开了地下泉水的阀门,自然会感觉“劲如泉涌”的意思了。二水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一接金老师的手,他只是微微的前移后荡,我们就会或腾空或跌翻了。原因是当身躯一旦整体的位移到了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自身的重量正均匀的受着地心引力下沉,别人接手上来,也无非只是自己身躯增加了百来斤或几百斤的分量。将这增加的分量连同自身的重量,一起下沉,一齐踏开地下泉水的阀门,这就是所谓的“引动地心反馈力”了。“借力打人”,首先借用的是自身的重力,其次借用了别人的重量,再次是能借用这两者重量于地心的反馈力。身体一旦理解了涌泉意义,一旦理解了借力的含义,或拳架或推手,就能懂得“踏位”的重要了。二水理解,这或许是练无极式最为根本的意义所在
五、
作为辅助行功式的“无极式”,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身形的前移后荡,幅度极其微小,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脚踝骨渐渐的松灵,另一方面能让大脑调控身躯随时的找到“涌泉”。一旦找到“涌泉”之后,不妨用意念将“百会---丹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三点串成一线。这一线,其实只是心中一线,这“静中动”或许也是禅语公案中的“心动”了。而这些穴位,在拳学上的意义,其实只是大脑调控身躯时所构建的坐标系。未必象是针灸学意义上的丝毫无爽。金老师讲拳,也只是要求初学者大致了解在某个位置。不求精确。再者,中国文化中很多元素,都是模糊概念。也无法求得精确的。将头颅画个头顶截面图,百会的位置,大概在头顶截面后三分之一的中点上,将肚脐下画个腹部截面图,丹田位置,大概在这一截面图前三分之一的中点上,而涌泉的位置,大概是在脚掌(去掉脚趾)的前三分之一的中点。要做好这三点一线,身躯自然是略微有些前倾的。孙禄堂先生曾说,身形的站直,不是笔笔直的那种直,而是象屋檐水那样的直。或许讲的就是这一概念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二) 6 大嘴大 字2510 2009-04-13 07:45:50
🙂送个花,4年蛮厉害拉,二水的文章看过 cococal 字10 2009-04-12 04:05:45
🙂二水学拳扎记(二) 4 大嘴大 字13627 2009-04-12 03:42:27
🙂《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起势
🙂“象屋檐水那样的直” 如线吊木偶头,这样理解对否? 1 织网渔夫 字20 2009-04-13 05:28:21
🙂好,线吊,与棍子上挂肉同妙 柴门夜归 字0 2009-04-15 19:26:26
🙂对啊 大嘴大 字80 2009-04-13 07:22:42
🙂大嘴攥仁霖先生小传 1 大嘴大 字1676 2009-04-12 03: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