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OCR】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作者:黄仁宇 【连载】  -- foundera

共:💬2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一篇:黄埔建军北伐清党 第九节 以上诸事与蒋之心理状态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提及此事,书中则有:

十九日上午晤汪兆铭,回寓会客。公以共产党挑拨离间,与其

买空卖空之卑劣行动,其欲陷害本党篡夺革命之心早巳路人皆知。

若不于此当机立断,何以救党?何以自救?乃决心牺牲个人,不顾

一切,誓报党国。竟夕与各干部密议。至四时诣经理处下定变各

令,公曰:“权利可以粪土,责任岂可放弃乎?生命可以牺牲,主义

岂可以敝屣乎?此时再不决心,更待何时?若不殉党何颜立世?

直前奋斗而已(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

这两段文字有基本上相似之处,亦有绝对之不同。前段提及

此事关键,尚未脱离人身冲突,后段则指出全系公众之利害。在刻

下日记己原本未出现之前看来,后段似根据前段修饰而作,除非两者

均经过修订,

蒋永敬之观察,李之龙被拘禁后即于四月十四日开释,“此亦

显示之龙并末犯下严重之罪行”。此人又隔一年余在清党期间,才

为李济深所捕杀,

果真如是,则蒋介石误听传言,行动过激,不久已获得真相。

可是蒋终生未放弃中山舰绑架他赴海参威与汪精卫预闻之一说。

抗战期间汪精卫降日,蒋在他日记里写出:

回忆民国十五年彼投共卖友,不惜祸党误国,余以至诚待之如

总理。而彼为共党所欺,以一时之利害,而放弃公私情义,不惜与

苏共协力谋我,思诱我上中山舰运往海参威。此种非人所为之事,

而彼竞乐于为之,是则何怪其今日通敌图降,以打破我抗战计划,

使我不能成功。其不识大体,不顾国家至此,余乃复兴之合作,欲

使之自拔,岂不拙乎?然而要亦力求余心所安耳!(一九三八年十

二月二十四日)

据与汪精卫接近的人士说及,三月二十日的事件展开之后,汪

非常震怒。他曾说:“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

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又说:“我在党有我

的地位和历史,并不是蒋介石能反对掉的厂当蒋采取各种行动时,

各项纪录全未提出对方抵抗模样。《蒋介石先生》据蒋日记己写出:

“下午五时往晤汪兆铭。”(三月二十日)“上午拟致汪缄,未成稿。

自谓.‘既不原以伪待友,又不能以诚罄我。故苦思难以执笔。’傍

晚访汪病,见其怒气犹未息也。”(三月二十一日)

可是中山舰案情之内幕无法彻底澄清,其后果则显而易见。

当局势明朗化之后,汪精卫于五月十一日离粤赴法国游历,至次年

北伐期间宁汉分裂之际才回国。

事变之后,蒋竭力与其他军长疏通,尤其与谭延贻和朱培德接

近(他们任第二、第三两军军长)。又有了张静江和宋子文的支持。

四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举行联席会议,通过

谭延闽为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六月一日,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蒋为组织部长。五日,国民政府又任蒋

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下辖八个军。二十九日,中央政治会议通过

蒋为国民政府委员。七月五日政治会议归并于中央委员会常务会

议,六日决定蒋为主席,只在北伐期间由张静江代理。谭延贻与张

静江在国民党内资深,但很少表现个人性格,所以至此蒋介石已积

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二师及第二十师之师长,早已由他振亲信刘峙与钱大钧接

充。他自己原有的第一军军长任务也已交卸由何应钦替代。三月

二十日事件之后,他又辞俄顾问季山嘉等十余人,勒令之回国。并

且要求中国共产党之党员退出黄埔军校及第――军,另成立特别训

练班训练这批人员。又成立国民党与中共之联席会议,以后中共

给子他们在国民党内跨党的党员之指示,先要送联席会议备案。

共产党人在黄埔所组织之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与之抗

衡之孙文学会,则同时取消。鲍罗廷回粤后与蒋介石会商长久,

“多有争执”,只是他也觉得在中共羽翼尚未丰满之关头,不能与国

民党决裂,只得妥协将就。而蒋亦不愿走极端,拒绝右派人士联英

之建议。此等人士正在提出,如果国民党政府制止香港及广州之

罢工,则英人将对政策作大幅度的调整,甚至提供借款。

有了今日历史之纵深,我们可以倒看回去。显而易见的,经过

上述纠葛与波澜之后,北伐成为蒋介石惟一之出路。一九二六年

之广州,有如汉武帝对卫青所说之情况,“一不出师征伐,天下不

安”。这也是上文蒋永敬提出尚有其他类是待爆发事件之由来、

可是蒋介石无从预知,他之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也只是他为中国

制造一个新式高层机构的过程中,先树立初步之间架。即是他终

身之“攻坚致强”和“蹈瑕抵隙”,也仍不过粗率的挣扎出来一个勉

强能独立自主之门面。以中国幅员之大,需要改革程度之深,如要

改造低层,势必引用不同的政治思想,发动不同的群众运动。蒋介

石因借着中山舰案件,显示着两种工作尚待分割。此种待分割之

性格,终因他所主持之“清党”,于次年构成事实。

过去有不少的历史家曾用道德之名义,对此数事提出指摘。

因为当事人既是同类相残,而且又惨酷少恩,作史者也不免在纸笔

之间尽其诛伐之能事。只是这样的处置历史,纯以历史为人身经

验内之产物。而实际上此数事之发展,多有非人身经验之因素

(impersonal factors)作主。我们只要在蒋介石的日记里看到他在一

九二五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六年上半年之徘徊挣扎,便可以想见在

此种因素支配之下,他自身处境之艰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