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 r33300

共:💬43 🌺2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个小bug,细说一下罗塞塔石碑破译的经过

文中有三点bug,正是这三点使得罗塞塔的破译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真是这样,全面破译古埃及文字确实不可完成。

首先,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不是类似中文的象形文字,而是高度发展中的音节文字,是字母、音节和少数残留的象形文字的混合体,处于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演变的后期。很多人栽在这一关,陷入非此即彼的困惑。

其次,俗体和圣书体是同一种文字,不同的字体,并非不同文字。它们之间类似于中文篆书和楷书的关系,字符之间可以实现映射。商博梁通过查数字符数量,发现了这一点。

第三,古埃及人的语言并没有灭亡,而是历经2000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就是宗教科普特语,今天仍然存在。他们的直系后裔科普特人经历了放弃宗教、放弃文字、放弃语言的过程,但在放弃原有宗教,改信基督教之后,仍然使用古埃及语作为教堂用语。阿拉伯人来后,拒不皈依伊斯兰教的埃及人形成了科普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但科普特语仍然在宗教场合使用。

商博梁破译罗塞塔的基础正是这三点。

首先,他假设三种文字是同一文本的三个译本,可以实现文句对应。

其次,他用帝王名字“托勒密”和“克里奥佩特拉”(埃及艳后)作为关键词,在俗体中找出相应的字符串,并大胆地设想这些字符串是字母和音节的混合体(在他之前很多人也想过,但都陷入字母或音节二选一的困境)。

然后,他在文字系统问题上取得突破。由于这块碑来自希腊化时期,很多人认为碑文采用双重书写系统,来自希腊语的词汇用拼音和音节,原有词汇用象形文字(类似于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分工)。但商博梁认为拼音和音节早就广泛使用(例证是他搜集到的大量古埃及后期文字只有几百个字符,远远少于象形文字,但又多于拼音或音节文字)。他把线索应用于其他部分,并成功地找到“拉美西斯”这个大神的名字中的“美西斯”部分,他发现“美西斯”前面的符号是“θ”,是太阳的象形,而科普特语中管太阳叫“拉”,这样就把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联系起来,实现真正的突破。他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

在商博梁之后,依照他的思路,克里特B型文字也得以破译,关键就是发现克里特B型文字使用的是古希腊语。同样拥有大量文本的克里特A型文字至今未能破解,核心也在于它并不是希腊语。国内破译契丹大字,采用的同样是商博梁的办法,从人名地名等对照文本中找音节(契丹大字和朝鲜文一个思路,用音节做部件,凑成字形),目前破译出一些词汇。但苦于文本太少,连与现代通古斯语言的关系也连不上。

Simon Singh 的 The Code Book中记载得很详细,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