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四)-- 皇民化教育 -- 北宸

共:💬75 🌺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四)-- 皇民化教育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一)-- 清廷割讓台灣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二)-- 武装反抗

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三)--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

前言:

公司里一个交情不错的同事,在北京长大的她在普林斯顿读大学时和日本男友相恋,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

一次和她中午聚餐时,我们聊起日本文化在台湾的情形,她好奇地问我: 一般台湾家庭对日本是存在著什麽样的情感?

我边吃边想,断断续续地说了些我所知道的情况,但一顿饭下来,发现竟很难给我的朋友一个具体完整的答案。

在台北的同学朋友中确有相当一部分迷恋於日本文化,印象里中学时班上几位同学优秀的家政能力,缘自於家中女性长辈过去曾受的日式教育。

但对於四九年前的台湾,那时的人究竟过著什麽样的生活,社会的风气活动又是什麽,我知道的太少太少。

曾经读过党外杂誌上的一段话: GMD 早年的意识教育,讲述中国历史时只含盖内地,对於台湾的一切总是浮光掠影地一笔带过。

这样的方式,简直是把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则故意视而不见。

对於那句"把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东西",我自是很不以为然,不太相信时空能颠覆多少与生俱来的血缘。

千年积淀的中华习俗文化更像潺潺流水,抽刀断水水自流,哪能轻易地凭空划下一条线,然後对身处其中的人们宣告: 往前是古,往後是今; 左边是彼,右边是此呢?

然而对那句"自己的东西则故意视而不见",却也让我欲辩还休,对於所生长的这片土地,在日据(或日治)时代中後期那段历史,我的确所知甚稀。

之前曾经写过三篇日治时代初期台人抗争的经过,本欲继续介绍日本对台人的同化教育与二战下的台湾,却越写越忐忑。最後自己知道若不再多读一些文献,多找一些史料,整理出来的东西难免偏颇片面。

底下试著总合了这些日子读到的资料与照片,穿插一些自己的感想,不成系统,也不想照著时间依序写,拉拉杂杂的记述方式也许很难一窥全貌,

只希望透过这些点滴,寻得当日的一些真实。

整理逝去的这段,主要是为了自己,我想今生今世,走到世界任何角落,那个美丽的小岛也永远是我的家乡。

家乡至今未远的过往,长到那麽大,突然有种殷切的渴望,不愿让她在心中继续留白。

皇民化教育

日治後期(1926-1945年),此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兴起,为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对台积极实行「皇民化政策」。

所谓的皇民化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对天皇与国家尽忠,培养拥有牺牲小我情操的人,本岛人被要求要会说国语(日本语),遥拜皇居,参拜神社。

这里提到的"本岛人"是当时岛上的在台日人为了区别彼此所发明的称呼,他们自称为"内地人",称台湾人为"本岛人",而对当时同样是殖民地的朝鲜人,则称他们为"半岛人"。

在日治中期,平地上的台湾人仍参与零星的抗日组织,比方「农民组合父母会」,表面的功能是农会里若是会员的父母去世了,大家集合相帮,实际上从事的是抗日的活动。

当时的警察与地方保正搜查相当严格,若抓到散佈抗日思想的嫌疑犯,往往一关六、七年。

关在矮牢裏,人无法站直,几年下来原本长得很高的汉子,出来也就驼了。

高山上原住民抗争的雾社事件(1930年,昭和5年)死伤惨重,当时日警为了搜捕蕃人,甚至开出献上蕃丁的首级可领取一百圆的高额赏金。

要知道那时很多蕃人每日采伐与搬运修建屋舍的桧木材以致肩膀流血,做一天的苦工也只得五十钱。

令人叹息无语的是不仅是蕃丁,蕃妇的首级可换取的赏金是三十圆,孩子是二十圆。

很少人知道原住民的这段故事与当时的泣诉: "为什麽我们不能过著原本的快乐生活,日本人跑到深山里来就为了欺负我们不成?"

最近听说「海角七号」的导演五年前已计画筹拍「雾社事件」莫纳.鲁道的故事。

片名已定为「赛德克.巴莱」(原住民语: 真正的人),希望影片能还原这位在日军与日警的追击下,命令族人自溢,最後独自在大断崖深处自杀的抗日领袖的生平。

台湾总督府对「雾社事件」的报导重点自然放在受到死伤的内地日人平民身上。那麽究竟当时在台有多少日人呢?

1895年时在台湾仅有数千日人,而根据1930年,昭和5年的国情调查,在台湾的内地日人,总数已升为22万1,808人,在台湾出生者高达7万5,457人,这个数字成长之快令人咋舌。

事实上昭和时代的台湾在财政上已上轨道,同一时期的日本本土却面临著经济不景气环境的压迫。

相较日本本土,满州,与朝鲜,台湾这个地方被经营成日本人的宝库。气候宜人,便宜的劳工也使岛上的生活比起内地来得轻松。

在日本前二十多年强悍的统治风格下,台人慢慢放弃了毫无希望的武力抗争,良好的治安也让内地人感到放心。

也因此越来越多日本人愿意举家定居台湾。

除了日本各项职业的劳动者与投资者迁台外,中国沿岸厦门,福州等地也有劳动者,每到春夏,包种茶製造时期,定期搭船前来打工。同样是1930年,昭和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淡水,高雄入境的中国劳工有1万2,392人,出境的有9,237人,他们辛勤地工作为的就是多攒点钱回家。

本岛台湾人也努力让自己生活过得好,大家庭里即使妇女也合心协力从事劳动工作,相较於在台日人,本岛台湾人的生活消费非常低,星期假日也勤勤恳恳的工作,本岛人的事业也因此日渐成长,当然城乡的经济情况还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在昭和年间,日本政府因本身短绌的财政而时常挪用台湾总督府的公债金额,这些举措也往往造成在台湾内地日人薪资减俸的情况。当时侨居台湾的内地人抱怨这就像"自以为很有钱的父亲为金钱所困,最後让拼命省下钱的儿子交出大笔存款"。 他们共同的心声是: 祖国啊(日本),请赶快振作繁荣起来吧。

在台教育上,因为要日後用人的关係,一般孩童上预备学校的情况相当普遍。

岛内的日本人唸的预备学校称之为"小学校",学费便宜; 岛上台湾人唸的学校称之为"公学校",学费较贵。

在日治时代,学校的教育虽然严格但也紮实,课程除了史地数理,国语(日文),汉文(一星期两节课)外,还包括修身,画画,书法,农业,体操。女校另设有家政课。

根据昭和3年的统计,当时岛上日人读的"小学校"共为132所,台人读的"公学校"共为155所,而之後台人想要取得七年制高等学校的就读资格就非常困难。

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大东亚战争爆发时,一些台人为了补助家用做了军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岛小朋友手牵手到公学校上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共存共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学生举起手练习书法笔画

黑板上的汉字是"尽忠",最近看到有人讨论著爱祖国前要先看看自己的国籍,我不免想,如果是这样,那麽对於这些一夕之间莫名其妙丧失了原本国籍的人,

对於这些父母说汉语,自己则出生在大正,昭和年代,吃的是"日之丸"便当,唱的是日本国歌"君之代"的孩子,

当他们在空中写下"尽忠"时,心中效忠的对象又该是什麽呢? 他们还能爱中国吗?

这几天思索答案,随手再翻阅文献,发现在昭和十七年曾发生一则旗山事件,起缘是一个溪州国民学校的孩子在作文中无意地写下了: "日本输","中国赢"的字句。

纯真的孩子最後被日警当成思想犯严加拷问。读到这段,良久不能自己。

即使时光流逝了近五十年,一家人关起门来时,大人心里的那份希望还是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来吧。

大东亚战争对台湾人又带来著什麽样的衝击呢?

〔待续〕

元宝推荐:逸云三洲, 通宝推:西伊,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