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约翰牛太激动了 -- 坐看风起云涌时
级,换代了,是否买的这些东西对国内的自主研发有挤出作用,是否是不相容的呢?我说中国弱是事实,对内总还是要开展自我批评的吧,啥时候要买的那些东西自己都可以造并且世界一流,那中国就真的强了
美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它本身的利益。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8月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立”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利。
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的情况:
http://www.jshlzx.net/klh/5/51046/text/Image11126.gif
美国不仅输出额逐年增加,而且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外贸的增长,刺激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美元,1919年为六百三十九亿七千一百万美元,增长156.7%。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英法等国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美国借机还收回了外国握有的证券二十亿美元以上。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迄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美国趁大战之机巩固了自己在拉美和远东的市场,攫取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七亿九千八百万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三十三亿九千三百万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地位。美国的私人资本输出从1914年的三十五亿美元增长为1919年的七十亿美元。在政治上,它占领了海地和多米尼加,两次武装干涉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国家。
美国统治集团对“中立”,带来的好处颇为得意。豪斯顾问曾说,同一个时期里,美国越来越强,交战国越来越弱,就等于美国力量在成倍增长。1916年7月10日,威尔逊总统在底特律工商实业家大会的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在财政上大量支援世界,但谁支援它,就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并应善于依照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来管理它。”
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很强烈,人民反战。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华盛顿总统早在1783年的“告别演说”中就提出卷入欧洲冲突是“不明智的”。告诫美国人。“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虽然真正的孤立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欧洲每有战事,美国总要宣布中立。
一次大战刚爆发,美国国内就展开了反战运动。在各种色彩的和平组织中,有限制军备同盟、反对军国主义同盟、和平协会、中立同盟、妇女和平会等等。在送到国会的请愿书中,有一份“长达半哩,并附有百万以上的妇女和男子的签名”。参加和平团体的有知识分子、工农和教会人士等各阶层代表人物。中西部各州主要利益在拉美和亚太地区,竭力反对卷入欧战。同外贸有关的制造商和出口商要在中立贸易中获利,普遍反对参战。不少大资本家资助了和平团体。德国担心美国参加协约国,也在幕后资助了美国一些和平组织及其报纸。种种复杂因素造成了美国和平主义、反战思想占上风。
威尔逊要在1916年的选举中争取连任总统,也是取“中立”政策的一个原因。大战爆发后,威尔逊即考虑了美国“中立”和参战的各种可能性。“投一石以试水之深浅”,威尔逊在1916年春同国会领袖举行了试探性的“黎明会谈”(Sunrise Conference),研究参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他们是否会支持美国参战和加入协约国一方……这些人士尖锐地拒绝支持任何这种政策。”考虑到年内将进行的大选,威尔逊也“不敢冒在大选胜利结束以前即由子参战问题在民主党内产生分裂的危险”。“在黎明会谈失败以后,威尔逊确信,在大选结束以前没有希望使美国参战”。“威尔逊把共和党称作‘战争党’,这样,他又赢得了扣人心弦的胜利,于是他得以进行了第二次就职宣誓”民主党以“他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取胜,这也是美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占优势的又一明证。
美国尚无足够的军事力量,无法参战。大战爆发时,美国陆军仅二十五万人,且大多为国民警卫队。美国主力当时还驻扎在菲律宾、关岛、夏威夷地,可能迅速地调往欧洲战场。在军备上羽毛未丰的美国乐得先打出“中立”的漂亮旗号。
大战初期美国同交战国虽然有一些麻烦事拖着解决,但尚未发展到足以宣战的尖锐程度。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使美国能隔岸观火。
美国为何走向战争
(1)美国要获取战时贸易的实惠,不可能真正中立。
美国著名史学家W·米利斯认为,“公正地说,在某种意义上美国是在1915年年中卷入欧战的。在本质上我们是战争复杂机器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力量是整个地支持其中一方的,并且我们在思想感情上和政策上都不再是中立的了。”
1915年1月,美国垄断资本家摩根被任命为英国驻美商务代表。同年夏天,摩根已代表协约国列强在美采购军需品。“1915年8月12日,财政部长麦卡杜给威尔逊写了一封长信,指出作为向协约国出售工业品的结果,一个大繁荣正在到来。但是除了向协约国公开贷款之外,这个繁荣是不能持久的。”12月8日,威尔逊批准了贷款。“向协约国的贷款总数达二十五亿美元,可维持他们一年多的购买力。”下列表明美国在参战之间同协约国贸易增长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中欧列强贸易的下降:
http://www.jshlzx.net/klh/5/51046/text/Image11127.gif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到1915年2月底,当英国极力加强其海上控制体系时,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截获美国运载某些非禁运品、特别是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它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德国的船只。美国是承认英国的这种体系呢,还是即使要引起战争也要坚持与德国在所有非禁运物质方面自由贸易呢?这是战争初期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制海权在英国人手里,协约国的市场比中欧强大得多,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大多数美国商人转向了协约国。威尔逊实际上也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英国的海洋政策并听任美国逐渐成为协约国的兵工厂。“大多数美国工业家自然具有和银行家同样的态度。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我们的销路主要是在协约国,我们愿意看到协约国继续这场战争并赢得战争。”由于对协约国的“中立贸易”的发展和战时贷款的不断增加,美国当然无法“不偏不倚”了。
(2)美国担心协约国万一战败,它将收不回战时贷款。
大战爆发时,德国发起突然袭击,一时占了不少地盘。但经过1914年底的马恩河之战,德军速决战略破产了。从此德军不得不两线作战,陷入了长期消耗战的泥潭。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对驶近英伦三岛附近海域和东部地中海的商船,不论是交战国的或中立国的,一律不加警告即予击沉。英国海上运输很快瘫痪。英国战争物资日见不足,粮食供应也成了问题。英国有些地方把花园改成了菜畦,甚至草地网球场上也种了马铃薯。
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后三个月,英国被击沉的总吨位,几乎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相等。潜艇战的威胁不断扩大,协约国一时还拿不出有效的对付手段,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协约国可能战败,威尔逊对此很担心,他对豪斯上校说,德国是一个疯子,必须被遏制。”万一协约国战败,美国非但不能继续进行“中立贸易”,连给协约国的战争货款也将收不回。“1917年初,随着协约国的安全开始受到威胁,一个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抬头。”从保护债务国的角度出发,美国也应尽快参战。“今后,美国再不能默认德国潜艇封锁而不损害美国与协约国的友好关系,而且这种默认或许会使德国获胜。换言之,美国在这些新形势下再不能绝对公平;不管怎么样,都会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美国史学家米利斯写道:“实际的宣布是另一种方式的加速;并且所有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使我们直接卷入纠缠,美国在严格伪法律意义上还保持和平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与协约国在战争中发展了共同利益,协约国失败的可能性使美国不得不及早参战。
(3)美德关系恶化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线。
美国直接参战的导火线是德国恢复和扩大无限制潜艇战以及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致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密电披露,从而引起的美德关系迅速恶化。
大战的头两个月,美国关系并无严重纠葛。可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使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扩大了。1915年2月,德国开始实施潜艇战,在十周之内,未经警告即予击沉的商船有六十三艘,中立国人员死亡二百多人。1915年5月7日,英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死亡一千一百九十八人,其中有美国一百二十八人。8月19日英轮“阿拉伯人”号被击沉,又死了美国人。在美方一再抗议和交涉之下,德国潜艇战有所收敛,德美关系一度有所缓和。
交战国之间的和平攻势破产后,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更加严密,德奥处境异常困难。德国统帅部为了挽救败局,1917年1月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以迫使英国“六个月以内投降”。“德国人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现在他们已拥有一百多艘潜艇,海军将领说服了她们的政府:一种无限制潜艇战将赢得战争。” 他们认定德国不能迅速装备一支强大的军队,更不能迅速跨越潜艇出没的大西洋。“德国人相信,美军在欧洲战场发生积极作用之前,他们即能获得胜利。” 德国的潜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成了美国参战的一根导火线。
“齐默尔曼密电”的披露也推动了美国迅速走向参战。“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情报处在所有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上安装了窃听器。1月19日,窃听员截获了一份看来象是一件外交通讯的德国密码电报。”这就是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致德驻墨西哥大使的密电,电文指示大使向墨总统建议在针对美国的基础上结成德墨同盟,允诺向墨提供全面的财政援助,并将帮助墨恢复在新墨西哥、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的领土。齐默尔曼还建议墨总统在德日之间调停,结成针对美国的德日墨同盟。2月23日,英国把密电转给了华盛顿。许多美国官员最初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是英国为挑拨美德关系、激怒美国早日参战而伪造的电文,但仔细研究了原来的密码电报以后,美国断定电文是真实的。据威尔逊私人秘书图马尔蒂回忆,早在1916年6月威尔逊就看出德国收买墨西哥以拖住美国手脚的可能性,“看来同德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1917年2月3日,德国潜艇由沉美舰“豪萨顿尼克号”,同一日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美国同交战双方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不管美国领导人的主观意图如何,不管美国在名义上是否还保持“中立”,美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那么,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呢?
(1)美德两国均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是美国潜在的最古的争夺对手。
在帝国主义列强中,美德两国对于瓜分殖民地都是迟到者,都梦想着重新分割世界,都醉心于“扩张”这同一目标。美德在上一世纪即有较大的冲突。德国是美国争夺萨摩亚群岛的主要对手,因菲律宾和其它西班牙殖民遗产而发生的矛盾也几乎引起美德直接的战争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时,美德矛盾更趋尖锐。
首先,德国在经济上的迅速成长,便得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对美国的潜在威胁极大,美国必须击败德国。
其次,协约国内部英法意俄日之间仍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可利用这些矛盾从中渔利。即使协约国取胜,战后欧洲也远不会无隙可乘。美国宁可看到协约国中几个互相竟争的国家取得优势而不愿让德国取胜。总统顾问豪斯上校曾假定,“一个协约国的胜利,将很少有可能退回到沙皇俄国在欧洲的优势,但是一个德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几代人的无法形容的军事暴政。”豪斯在致威尔逊总统的信中继续写道:归根到底,德国的成功;将是我们的更大顾虑。”
再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经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剧烈竞争者。1913年时,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但德国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德国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内都建立了居留地,几乎在所有的中南美洲国家中,都有德国人控制的贸易公司在活动。美国对德国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海军根据地的企图,更是忐忑不安。“齐默尔曼密电”恰恰刺到了美国的痛处。
一旦德国在大战中取胜,不可避免要进一步向拉美扩张,向“门罗主义”挑战,一向把拉美视为后院的美国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如果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占了优势,那么它将毫不费力地在拉美的一个弱国得到立足点,于是它就可以由此为基地,向其他拉美国家或者美国发起进攻。于是,在这个国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绪,即一种有远见的自卫政策需要我们介入这场战争。”
(2)在对美宣传中,协约国比德国占着明显的优势。
“在宣传方面,协约国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控制了海洋,电报和其他通讯工具,德国同美国只有原始的和临时的无线电联系。况且,协约国的宣传机器具有更好的组织和更慷慨的资助。他们也比德国人机敏得多、作为结果,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德国人侵略比利时、潜艇战的残酷等等。”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车轮战又怎么样?至少中国现在对付的办法多了一些。 njyd 字42 2009-02-08 04:31:52
🙂这是不是可比汉代以及宋代的岁贡呀 王希 字38 2009-02-07 12:47:02
🙂你去商场买打折商品是不是也算给商场的岁贡? 1 逆风起飞 字110 2009-02-07 20:23:34
🙂我去商场买的是我必须的,中国自己就不知道能不能买来产业升
🙂自我批评什么时候都应该 1 逆风起飞 字326 2009-02-08 20:32:39
🙂楼主真是个细心人 柴门夜归 字0 2009-02-07 00:09:48
😨约翰牛又生气了。 上课犯睏 字107 2009-02-06 21:48:57
🙂看明白了,应该是顺时针转 1 一帆孤 字54 2009-02-06 18: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