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牧狼读史》之 时代口号(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牧狼人

共:💬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牧狼读史》之 时代口号(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牧狼读史》之 时代口号(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840年以前,中国的历史没有多大的质的不同。按照牧狼人懒散的历史划分方法,大体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四段:汉朝开国以前、汉朝开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到我敲字的这一会(含我敲完这些字以后的若干岁月)。事实上,这有些象一个中国文化史的划分方法;确实,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形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汉以前,作为一种流派,儒家文化已经成型。牧狼小的时候读史、读早期儒家典籍,最深的印象就是夫子们对“三代之德”的怀念。及后,视野往后推一推,便发现夫子们大多是在颠沛流离中叙这个“三代之德”的。夫子,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在颠沛流离,黔首们的日子便可想而知。再加之诸侯较劲所带来的徭役、捐赋,这日子基本就没法过了。

因此,“三代之德”,蕴涵的是对社会秩序的强烈渴求。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对劝阻他的子路说:“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

公山不狃是一个称逆的三流政客,孔子要拿他当周文王周武王。与有汉以后的儒家徒孙们相比,这是一个炯异的道德姿态;可见建立“秩序”,对儒家初祖而言,要比所谓的正朔更来得现实。这是早期儒家区别于有汉以后儒家的地方之一,其相较于后来的徒孙们更加务实、朴素和开放。

有汉以后,儒家文化被往统治工具的方向整理和发展,由此导致了中国历史随后2000年的同义反复。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原则下,儒家文化的学术精神越来越“原教旨”化;在这种学术精神下,除了实践,整个中国的思想活动就剩下注解。

1840年,注解碰到了麻烦。在确信这些“夷”人从面孔长相、到礼仪逻辑、道德语言、杀人家伙,从道到器,都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里考据不到的事实之后,于是惊呼这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来,变化无非是天命兴替、徭役捐赋、漕运水利、流民邪教、边衅招讨;再难的动作,练了三千年,也已经出神入化了。忽然碰到一个三千年典籍无法考据的局面,与自己扬名立万的手段完全不对路,其中惶恐可想而知!中国,就在这史无前例的惶恐中,一头栽进近代史。

还好!儒家初祖们的学说虽然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但“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还有人记得。两千年来之所以无创造性进步,倒不是不去“格物”,而是格的对象没什么变化――这种系统上的被动性,不是方法论所能弥补的。现在有了新对象,“格”不但是必然,抑且是必须。

这就有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口号!

首先提出这个口号的是魏源魏默深,一位丢书过洞庭的旷代奇才。值得一提的是,魏源的籍贯,是对中国近代史奉献弥巨的湖南。

在碰到这个大变局后,魏默深受林则徐之托,研究对这个变局的因应之道。由于他攻王阳明的《心学》,讲究“通经致用”,学术主张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因此算是找到了早期儒家的学术精神;在这种学术精神之下,魏默深没有象他的同时代人那样死抱做二十四史不放,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中国以外的文明的存在,把眼神从二十四史上移开,投向海外文明。于是有了《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口号便是魏默深在《海国图志》里提出的。同时,这一主张也得到林则徐、龚自珍等人的认同,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启蒙时代――这个时代持续到五四运动,随后被战乱打断!

口号,是一个在特定时期、有特定对象和特定目的的动员语言;社会口号,也是一个时代背景、社会课题、解决主张的高度概括。在晚清七十年,社会总任务是要“制夷”;同时,因为练了三千年的功夫不对路了,所以在方法上则要“师夷之长技”!这个启蒙思想在当时看是没错,在现在看是不彻底。但是,就是这个既没错又不彻底的思想,在当时也造成了激烈的社会分化。作为折中,后来张之洞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这也是流播时间最久、影响最广的启蒙口号之一,直到今天)。

实践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甲午战争,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早期启蒙思想做了注脚,也从理论上为其划上句号;近代化启蒙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而后,大家把目光投向政体;革命,作为一种政体改造的选择,成为压倒性的思潮。再然后,政体革命仍然不能“制夷”,于是又有了“五四”针对文化的革命。再然后,还是政体!再再然后又变成文化!再再再然后,又是政体!按照这个逻辑,再再再再然后,差不多是今天,又该轮到文化坐庄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是当时既有深厚学术修养、又具丰富政治实践经验的旷代奇才用心“格物”的结果,为什么作用不大呢?为什么反而是李二先生当时提出的“以夷制夷”这种战国手段起到了短期作用呢?

以牧狼人一贯的见识就是,问题坏就坏在“中学为体”上。不是主张要“西学为体”;事实上这不可能。“西学为体”会导致文化的异体排斥。因为“中学”自成一体地绵延作用数千年,我们无法说革掉就革掉,此其一;其二,革掉了,再构建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这个工程大得有些发疯,文化史上无任何理论或实践支持。有人可能要举例美国文化。但不要忘记美国文化是以欧洲启蒙运动为价值主体,而欧洲启蒙思想又是以欧洲传统文化为温床渊源的;其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建设性、适应性,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缺陷的矫正性,不容我们忽略;其四,作为一个具“帝国”规模疆域和影响力的国家,一旦丧失自己的主体文化,其心理上、地缘上分崩离析的可能性后果,是世界不可承受之重。当然还有其五、其六和其七……

牧狼人认为,重要的是不但要有“师夷之长技”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师夷之长‘道’”的器识。仅仅“师夷之长技”,还没有找到能够长期推动“长技”不断进步的内在文化动力,只能邯郸学步,学多少算多少,缺乏文化上、创造上的可持续性――换言之,缺乏与“技”匹配的学术精神。因此,首先要建设性地对“中学”进行体系检讨,使之具有更主动和更开放的内在精神――不但重内省、重道德视野,而且也要重创造、重历史视野。好在现在国门大开信息发达,儒家文化本身就喜欢“格物”;以前误会了,不屑格人家的物,或不方便格。现在好了,可以随便格。但是,重要的是,要先从“体”格起。

具体怎么“格”?那是思想家的事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