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诗杂感 -- 南方有嘉木
近人难作好诗,诚然,但我看并非“佳句确被前人写尽”的缘故。李白虽然在黄鹤楼曾经叹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他后来还是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呼应崔颢,而又有创新。苏轼也曾发出过类似的感叹,不过还是不妨碍他留下大量的千古名篇。
汉字有成千上万个,要论数学排列组合的话,会形成天文数字。如果您看过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的话,对此就能有个感性印象。所以别急着说“佳句确被前人写尽”,李贺怎么就能写出“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为何他能首创这样奇特而贴切的比喻?“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样的平实但巧妙的句子,一直到清代才为金冬心所写出。我们今人能够思索和折冲的空间还很大嘛。
即使是前人写过的名句,后人一样可以化用,甚至可以点铁成金。如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算是中国诗史上咏梅花的最高杰作之一,但其实这是改自在五代南唐时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是易“竹”为“ 疏” , 易“桂”为“暗”, 专叙梅而已,可是立即把原来立意分散平淡的句子化成了千古名句。还有毛主席数次借鉴李贺的诗句,而又结合实际,自创新意,也堪称是独特的风格。
一首诗歌之好坏,佳句固然极其重要,却终究不能是决定性因素。某几句很好,广为传颂,但全诗一般乃至很糟的例子,古今中外也不罕有,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英国的那首“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近代人之所以作不好诗,首先是因为诗已经不是抒发感情与文采的唯一手段。先秦时代诗乃六艺之一,是贵族的必修技能,而唐人以诗可以求功名,可以得荣华,自然使得人们趋之若骛。至宋以后一直到现代,文人可以选择词、曲、小说乃至散文、杂文来抒发胸臆,诗歌地位固然依旧尊崇,可未必全都带有真心真情了。
其次,是时代的局限性。就以现当代来说,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所需求的文化产品并不是诗歌,而产生的文化环境也不利于诗歌。正如鲁迅所说的“惠特曼在南北战争后首先就唱不出歌来,因为美国进入了产业社会,个性都在一个模子里了”。
诗歌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只有求新求变。这倒与古体诗词和新诗无干,不管是哪种体裁,眼光都要对准现代的社会,甚至在选材和结构上,也可以作出创新。您说“诗词并非都是阳春白雪,甚至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我是赞同的,古代如此,现代也一样如此。宋代的梅尧臣可是一本正经地用诗去写抓虱子、跳蚤(《扪虱得蚤》),以及上厕所看见蛆虫的(《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虽然他矫枉过正,但这类题材前人都敢写,我们今天还有什么顾忌?
至于“此女难得,如同I-Phone”嘛,嗯,例子是极端了点,但为什么这就成了古诗的禁区呢?清末诗人就曾以律诗的形式来描述电报、火车等新生事物,现代的邵燕祥也有“掌声拍报平安夜,大会开得很好嘛”的讽刺诗句。古人不可能知道地球的公转自转,然而,毛泽东就能以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诗意地描述这物理规律。当然,还可以把这类事物交给新诗来描述,总之,诗歌创作别自缚手脚就行。
另,清人论诗可以,只是清诗整体上还是衰败了。一方面是由于政治上的高压和文字狱的逼迫,作诗成了高风险事业,必须四平八稳。还有就是过分泥古,从明代开始,诗人们蹈袭唐诗,鄙视宋诗,结果是学唐诗而又不是唐诗,连宋诗的创新精神都丢了。清诗在这点上较之明诗有改正,但终究没有完全创出自己的风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送花加小小交流 5 张声语 字1104 2009-01-03 21:48:35
🙂恩, 南方有嘉木 字234 2009-01-07 11:38:27
🙂偶的二分钱。 清嘴小麻籽 字297 2009-01-03 17:45:01
🙂对杂感的杂感
😮嘉木 是MM? 河神 字0 2009-01-08 23:39:23
🙂高见!送花。 ye3 字0 2009-01-08 21:45:47
🙂本来想献花就走的。。然而意外获宝,就多说几句吧。。 2 史文恭 字674 2009-01-03 21:10:18
🙂科普下诗、词吧。200字,搞个启蒙就行。 投入 字373 2009-02-16 19: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