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鹤之旅 -- 晨枫
另一方面,苏-27UB的双座使两个飞行员可以轮换休息,超过15小时的生命保障能力使得超远程飞行成为可能,1987年6月23日,苏霍伊试飞员萨多伏尼科夫和沃金采夫驾驶一架临时加装空中加油能力的苏-27UB,历经4次空中加油,完成从莫斯科到共青团城再回到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历时15小时42分钟,历程13440公里。4次空中加油实际上不完全必要,至少有一次是为了增加练习空中加油的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苏-27UB的后座飞行员带来的额外机会,在1986年间,苏-27UB被改进成苏-27PU,后定名为苏-30,这也是苏联军方发布的最后一个苏霍伊飞机的正式军方编号,此后的编号都是苏霍伊“自说自话”发布的,混乱也就情有可原了。苏-30的初衷是由后座作为空中靠前指挥的空战指挥官,可以指挥4架甚至更多的战斗机空战。但这样要求后座有远比前座复杂的指挥系统,前后座不再完全互为备份,不再适合于超长航时任务。这种“微型预警指挥机”最后停留于设想,没有证据表明苏霍伊真的研制了一架这样的苏-30,现在已知的苏-30都是前后座互为备份的。尽管如此,双座的苏-30已经不再是战斗教练机,而是双座战斗机了。苏-30在1988年中首飞。双座的苏-30也适合于用作超长航时的空中巡逻和截击,所以防空军把苏-30用作远程截击机,专用于10小时以上的超长航时任务。这对苏联国土防空军十分重要,因为苏联的国土辽阔,尽管苏联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防空雷达和防空导弹网,还是百密一疏,漏洞多多,只有用远程截击机才能填补防空漏洞。米格-31也是类似思路的结果。
苏-30在外观上和苏-27UB较难分辨,但航电和武器能力大大提高
苏-30和苏-35一起,成为第二代苏-27,在作战能力上大大超过了基本型
苏-30的最大特点是双用途,空优和对地攻击兼顾
印度的苏-30和美国空军联合演习过,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1991年开始,苏-30开始被改进成苏-30M,大量采用了苏-35的技术,改装在1993年完成。由于机头左侧加装空中加油管,光电探测系统的玻璃水滴被移到了右侧。苏-30是和F-15E类似的双用途战斗机,空优和对地攻击兼顾,侧重对地攻击,可以不在空中加油具有4.5小时的留空时间或者3000公里航程,或者空中加油后具有10小时留空时间或者8000公里的航程。出口型称为苏-30MK(意为Modernizirovannyi Kommercheskiy,或者modernized commercial,改进出口型),并根据出口对象命名为MKK(中国)、MKI(印度)、MKA(阿尔及利亚)、MKM(马来西亚)、MKV(委内瑞拉)等。这成为第二代苏-27中最成功的出口型号,其中印度的苏-30MKI是唯一列装的三翼面带推力转向的苏-27系列飞机,印度为此帮苏霍伊交了学费,极大地推迟了形成战斗力的时刻。
苏联战斗机出口不是从苏-27开始的,但苏-27的出口可算是苏联战斗机出口史上独特的一章,对俄罗斯战斗机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中苏在政治上解冻,对苏军购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90年5月,刘华清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了苏联,10月,负责军工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洛乌索夫率团访华,但中国人明智地对苏联热心出售的米格-29表示冷淡,而对苏联拒绝展示的苏-27表示了浓厚兴趣。苏-27的机内燃油量相当于F-16的空重,武器挂载量相当于米格-21的空重,如此重量级而具有超级机动性的高性能战斗机对中国空军的诱惑是不可抑制的。苏联的拒绝很容易理解,第一个苏-27团是1985年才开始装备,1990年的时候尚在大量换装时期,仍属国之利器,不愿向才从刀兵相见的敌人转为不冷不热的友邦转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中国经过不懈的努力,加上苏联最高领导层对重建对华关系的诚意,最终促成了苏-27的对华出口,中国成为苏-27的第一个出口国。
在1990年12月28日,中苏在北京签约,由苏联向中国出口24架苏-27,包括20架单座型和4架双座型,据说苏联还赠送了两架双座型供中国研究,所以第一批交付的实际上是26架。协议中还规定了中国进一步采购24架的意向,于1994年交付。但中俄之间就付款问题发生纠葛,俄罗斯要求中国用美元付款,中国要求以货易货,最后1995年刘华清再次访俄时,同意现金交易,第二批苏-27才得以在1996年交付。但更重要的是,1995年的协议中,原则规定了俄罗斯向中国出售苏-27的生产许可和相关技术。最终技术转移协议在1996年签署,由沈阳组装200架,中国编号歼-11,但发动机、航电和武器仍有俄罗斯提供。
1999年,中俄再次签约,购买28架苏-27UBK双座型,2000-2002年间完成交付。
90年代后期,中国空军的兴趣转向苏-30。1998年珠海航展期间,中俄原则同意采购38架苏-30MKK,1999年3月朱镕基访俄时签约,首批10架在2000年12月交付,其余28架在2001年底前完成交付。第二批38架在2001年普京和江泽民会谈时签约,2003年完成交付。2002年海航意向订货24架苏-30MK2,2003年签约,2004年完成交货。和苏-30MKK相比,苏-30MK2增强了对海攻击性能。
从1992年起,苏-27就在中国落户
比较特别的是,中国苏-27的雷达罩下有很漂亮的一撇,但其意味和功用始终是一个谜。中俄空军都不以追求美观而著称,这样的一撇一定不是时尚的缘故
苏-27在尚未完全走出“歼-6万岁”时代的中国空军中引起巨大的震动
其巨大的体量也给每一个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人以巨大的震动
和俄罗斯空军常用翼尖挂架挂载空空导弹不同,中国空军常用翼尖挂架挂载电子战吊舱,以增强苏-27基本型的已经落后的电子战能力,这个做法似乎现在也被俄罗斯空军所采用,图中是中国空军的苏-27UBK
也在“中国威胁论”者中引起联想,这是苏-27从中国本土起飞,不经过空中加油、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和经过两次空中加油后在南海方向的作战半径
继苏-27之后,苏-30MKK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长臂”
不过中国的苏-30MKK在航电方面确实和苏-35相像,至少在外观上。例如,平顶的双垂尾,取消进气口外侧的电战天线等
苏-30MK2是苏-30系列中最新的型号,中国海军已经装备,这是委内瑞拉空军的
苏-27对于中国空军的意义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在90年代初,中国空军还没有完全走出“歼-6万岁”时代的阴影,歼-7尚属先进,才开始少量装备的歼-8II是中国空军唯一具有有限超视距能力的战斗机。苏-27的到来使中国空军对高机动性、超视距空战和攻势制空的理解从纸面上走到实际,大开了眼界。中国空军明智地没有把有限的苏-27深锁起来作为御林军,而是用作蓝军,到处“教训”还在使用传统装备的部队,提高全军对现代空战的认识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沈飞通过引进生产和改进苏-27,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2001年开始批量交付。沈飞在消化俄罗斯工艺文件的过程中,通过纠错,深入理解苏-27的技术细节。有意思的是,在没有完成200架定额之前,沈飞就决定中止组装,而且苏-30的进口到2004年后也嘎然中止,这只能说明中国空军的胃口已经超过苏-27甚至苏-30MKK的基本型了,真是河东河西呀。
据说这是中国改进后的歼-11,还可以看到出口中国的苏-27雷达罩那很有特征的一撇的痕迹,但雷达罩已经更换,意味着全新的雷达
这架裸装的歼-11比较好地显示了换用复合材料的部件,还在机翼、边条、进气口和尾翼前缘增加了不导电材料,或许是为了降低雷达特征?雷达罩下的那一撇也没有了
看来已经批量生产了
苏-27的引进极大地减轻了中国空军面对周边空军第三代战斗机的压力,使歼-10得以和苏-27共用AL-31发动机,也得以从容研制,终成正果。在采用国产替代技术后,歼-11B的技术已经大幅度超过苏-27的基本型,实际上在第二代苏-27也居于领先水平。由于原技术转移协议只包括单座型苏-27,沈飞据说在自主研制双座型,这将不止于战斗教练机,而是中国版的双座战斗机,对此人们正拭目以待。
印度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印度引进的苏-30MKI是苏-30系列中唯一采用三翼面和推力转向技术的,还将大量采用法国、以色列和印度的航电,在技术上兼有东西方之长。1996年11月13日,印俄签约,购买40架苏-30MKI。但1997年交货时,三翼面和推力转向技术还没有准备好,实际交付的是基本的苏-30MK。2000年时,印俄签署协议,俄罗斯向印度转移技术,由印度组装140架苏-30MKI,预计2018年完成全部协议。2007年,印度追加了40架订货。苏-30MKI和苏-30MKK孰优孰劣在世界各国军迷中引起激烈争论。有人以MKK和苏-35都是共青团城的,而MKI是伊尔库茨克的,认定MKK的渊源来自苏-35UB,因此更先进,而MKI“只是”苏-27UB的改进,这不一定确实。最重要的是,两者实际上是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空优为主,后者为对地攻击为主。值得争论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印度的技术路线。印度要求苏霍伊提供尚不成熟的技术,还要苏霍伊整合并不熟悉的西方航电,付大笔学费和严重拖延就怨不得别人了。由于这纯属苏霍伊的“商业行为”,俄罗斯空军不再参与严格的测试,可以想象系统整合中的毛病率会高于通常的水平。更要命的是,协议从散件组装开始,要到最后阶段才开始大量使用印度自产子系统,离甩开拐杖自行升级还有很大的距离,而那时中国的自主升级的第二代苏-27已经有10年历史了。
三翼面的苏-30MKI已经列装
印度计划最终部署220以上,作为印度空军的主力
苏-27和苏-30对中印和其他国家的空军自然重要,对苏霍伊也同样重要。对中国的出口在90年代俄罗斯航空工业最困难的时候,拯救了苏霍伊和共青团城、伊尔库茨克的飞机厂,也使苏霍伊有能力继续苏-27的第二代的研发。这也是俄罗斯军工系统的一个特殊时代,在军方无钱资助也就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俄罗斯军工的研发动力主要来自于出口订单,开发的新技术最后反馈回俄罗斯自用的苏-27。苏-27基本型早已过时,苏霍伊从90年代就开始不断推出改进型,直到普京以后俄罗斯空军才真正拿出有点意思的订单,这就是新一代的苏-35。这实际上是苏-30MK的单座型,回到传统的双翼面,而不是90年代中的三翼面。重点在于航电的升级,或许也反映了三翼面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效果不如预计的显著。还有一个说法是,“新”苏-35采用数字化航电后,大大减重,不再需要鸭翼恢复重心,所以取消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苏-35通过苏-30MK获得新生,再回到“新”苏-35,这也算是一个轮回吧。“新”苏-35采用AL-41涡扇发动机,但这是从AL-31改进而来的,不是原先为米格I.42研制的新一代发动机,不过两者在推力和推重比上相近,加力推力达到145kN,推重比达到10:1,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混淆。“新”AL-41可以安装三维推力转向,但苏-35上是否安装还不清楚。
苏-27SM是共青团城试图吸引俄罗斯空军多年未果的改进型,雷达罩也有中国苏-27特有的一撇
但从苏-30MK系列“曲线救国”的“新”苏-35将最终成为俄罗斯第二代苏-27的主力
这是不是又一次空想,还取决于俄罗斯政府的口惠而实至
代表苏-27家族的未来或许不是号称最先进的苏-30MKI,而是在“新”苏-35和歼-11B之间。中国人是不是能在苏-27上重演米格-21的故事,人们正好奇地拭目以待。
外国用户的使用经验也对俄罗斯空军造成影响。苏-27的翼尖挂架原本是兼作防颤振配重的,但苏联空军和后来的俄罗斯空军经常用于挂载空空导弹,或者什么也不挂,仅把挂架作为防颤振配重。但在中国空军的使用中,中国空军经常在翼尖挂载电子战吊舱,增强苏-27基本型的电子战能力。这种对未来空战或者空地作战中电子战能力的重视也最终得到了俄罗斯空军的重视,俄罗斯空军也开始增加挂载翼尖电子战吊舱的频率。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晨大沙发 沉宝 字0 2008-12-30 09:28:25
🙂呵呵 想当初,27每天就在我们学校上空飞来飞去 1 最好的最坏的 字260 2008-12-30 06:13:42
🙂外科手术式攻击 ver 字0 2008-12-29 20:20:42
🙂【原创】鹤南飞(下)
🙂我国航空技术的进步是大大的! 龙战 字186 2008-12-31 05:30:06
🙂关于独特的一撇,好像文中502号机也有? 羽羊 字0 2008-12-30 00:30:18
🙂502就是还在共青团城试验的MKK 晨枫 字0 2008-12-30 06:32:48
🙂一花双宝 懒龙 字122 2008-12-30 0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