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关马戛尔尼磕头的一些相关文章 -- foundera
香港:文化的冲突与百年陷落
-----纪念香港陷落一百五十周年后的回归
在美国与西方世界再次沸腾在以“围堵”还是“接触”对待“即
将到来的与中国冲突”争论声中,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就要回归
中国,一百五十年的恩怨告一段落。诚如《纽约时报》前驻北京办事
处主任尼格拉斯(Nicholas D.Kristof)在《FOREIGN AFFAIRS》上撰
文所说:历史上中国比西方更发达、更繁荣、更先进、更文明,西欧
只是在近五百年才发展起来,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中国的落后是
不可避免的,但现在中国可能又走上恢复过去那样宏伟的道路。
在世纪之交,更应从中西深层文化的角度反思这段耻辱的历史,
因为一个民族忘记他的前车之鉴,就不能保证在未来不会重踏覆辄。
外交观念:两种不同的原生文化
学者们往往把中西冲突的近代史,往溯到一八四零年代的“鸦片
战争”,而屈辱的根源只是“腐败的晚清朝廷”。事实上两种文化的
真正冲突、争端,早在此前的二百年前已经开始。公元一六三七年,
即明朝崇祯十年,英国人第一次来华,两个巨人首次见面,双方无法
想象对方的背景,在毫不了解之下,彼此都想象对方为微不足道的“
野蛮人”,从不知所??,而不甚客气,到一事无成。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世代以自我为中心的农业帝国,人们生活在“
鸡犬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稳定的静态环境中。数千年的历
史经验表明,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骚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
国家能够真正向他挑战过,四周只有一些“藩邦小国”按期“朝贡称
臣”,外交使节只有“贡使”、“藩臣”和“夷人”等侮辱性称谓。
在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中,只有先后“朝代”之别,没有平等“国家”
之分,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她的传统外交文化中,与
外邦交往本身就是一种皇天恩赐,是天朝大国的宽厚仁慈,泱泱气度
,所以她自始至终不曾设置“外交部”,也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这一
概念。
一七九三年,即“大清盛世”的乾隆末年,英国派出以乔治.马
格而尼为首的正式外交代表团访问北京。当时的“圣贤明君”乾隆皇
帝和以和坤为代表的各级大臣,竟演出了一场按部就班,接待“藩邦
朝贡”的历史闹剧。将这个前驻彼得堡公使、加勒比地区总督,不可
一世的大英帝国正式外交代表,当成朝贺的“使臣”,必须向大清皇
帝下跪磕头,才能被乾隆接见,结果为同样傲慢的马氏拒绝,大清则
干脆把他们驱逐出境。就这样,仅仅因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一个见面
礼节的争执,微小的“面子”问题,竟使一场耗资数万,历时几月、
漂洋过海的国际外交泡汤!使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不仅没有建立起正常
的外交关系,反而为以后的战争埋下祸根。马氏则带著对这个老旧帝
国的偏见,和认为她早已腐朽得不堪一击的定论回国。随团来访一些
军事专家搜集了各方情报,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我们派出两三艘小型
战舰,不消两月功夫就可把中国沿海的全部海军全部摧毁。
文化差异: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十七世纪后期英国和西欧已突破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缓慢发展的进
化历程,创造著一个崭新的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
扩张阶段。为销售大量的工业生产所制造的产品,他们急于在全世界
寻找市场。英国人凭藉契而不舍的商业精神,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
这里想尽千方百计要打开中国大门。他们勾通郑成功;行贿收买大清
官员;南走澳门、广州,北上宁波、福州、厦门。这样用尽各种试验
方法,到十八世纪初,英国在中国的贸易额已超过所有西欧各国在中
国的贸易总和。这种商业进取精神带动英国从工业、贸易到社会制度
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到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
、法制化的“通商制度”,而中国此时的社会发展依然停留在原来辉
煌的基础上,按照她自己的农业文明习俗我行我素,这使英国的这套
制度在这里遇到麻烦,或根本吃不开。为寻求这种商业关系的巩固、
发展和改良,英国急欲向中国交涉。在乾隆末年派遣的马夏而尼向北
京交涉失败后,清朝嘉庆年间,英国又派遣一个正式外交代表团向北
京交涉,结果又告失败。
中国自始至终把外国正式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置于地方行商
官员和广州海关的管理之下,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外交歧视政策。这
种政策的形成有著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深沉背景和因袭文化情结,而
不仅仅始于晚清“昏庸无道”的皇室,才与外国一再交恶,往前再数
几百年亦是如此。据《清代通史》第一卷记载,早在清朝鼎盛的乾隆
二十五年,即一七六零年,大清重臣李侍尧就上书乾隆皇帝,奏请实
行《防夷五事》,此后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歧视性“对外贸易”政策
,原则把对外通商?晃?十二大类计定规则,这些原则有的属于主权国
家必不可少的正当权益,更多的则是对国际外交、贸易规则等既一无
所知,又蛮横霸道的非份要求,突显出一个由武人集团和愚腐儒者组
成农业帝国王室的封建落后。本来在国际交往中,选择不同的对外政
策无可厚非,贸易弱国对强国奉行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国际规律,但问
题在于,清政府采取的贸易歧视政策的背后,只是一种纯粹的感性自
大和盲目憎恶,并没有任何理性的理由支持,既昧于外情,又对自己
政策的目的糊里糊涂,这遭到西方的强烈反弹,其结果导致冲突在所
难免。
男女平等:近代思想与封建观念
中国农业生产依靠父兄强力劳作而形成的父系社会中,“男尊女
卑”的观念自古有之,在三千年前的孔圣人都认为“最难养,唯女人
和小人也”,到了清代则达到一种封建迷信的地步,甚至认为只要军
队中有女人就注定要打败仗,严禁外国妇女来华的禁令颁布于乾隆三
十四年(1769年),其后世代相传,到了道光年间这种情况变本加厉,
据《东华续录》记载:道光十年(1830年),军机大臣上书奏请“藩妇
不准来省居住,夷商不准坐轿进馆”,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在《防范
夷人章程八条》中明据规定:“夷人偷运枪炮,及私带藩妇梢人等至
省,应责成行商一体稽查也”,据史家王之春在他的“夷事”中记载
:“是秋一大班挚一洋妇来粤城,时东裕洋行司事谢志安为置肩舆出
入日久之 然自大,翻不许行中人乘轿入馆,大吏闻立拿究,治安死
狱中,大班辄架大炮洋馆外,以自卫,大吏恐激变,乃遣通事谕令撤
兵炮,令洋妇回国,于是洋行具凛,托以大班患病,妇乳为引,请挨
稍愈遣之”,为了使外国妇女居华,洋人只有把自己的太太说成“乳
妈”必须每天给他喂乳治病,才得以暂缓,这样的例子还可列举很多
,如一八三一年,因有三个“夷妇”到澳门参观英国商馆,大清朝廷
即以立即停止贸易相威胁,限令她们这些“不吉利东西”即刻退出中
国,当时竟有封建愚儒甚至写书立说:指洋人身上少几块骨头,腿不
会弯曲,跟“人”不一样,是半畜半人----
当时英国承袭欧洲文化的男女平等传统,盛行所谓Gentleman(绅
士风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志就是对女士的尊重和礼貌。按照英
国绅士文化:与女士并行男人要拿行李;进出屋室要男人开门、关门
,让女士先出、先入;大家就座女士优先,男士让座;对女士温柔体
贴,不能打骂;向女子求婚要下跪、吻手;两个男人为女人争风吃醋
,而不惜决斗相惨,败者死伤,胜者得到爱人。所以当英国人面对清
朝这样古怪的禁令,他们的感受可想而知。这种“女性文化”的巨大
差异,以及后来“林维喜命案”暴露的大清国内私法与国际公法之间
,“法律文化”的根本差别,而导致国际冲突。
商欠制度:自由经济与官商道德
工商贸易中商户之间的相互赊欠现象,在清朝时被称为“商欠”
,这种纯粹商业活动在古今贸易中都十分普遍,但在大清朝廷处理与
外商的这种关系时,却变成一种“事关国体”政治问题,并以中国传
统的儒家文化中对所有事物“道德说教化、伦理纲常化”,来取代法
制处理商业问题,“商欠”就变为了风化问题。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司事洪任辉自宁波赴天津,向清朝廷控告所谓的
“商关陋弊”,内容之一就是广东商人“资元行”的黎光华,拖欠东
印度公司的“货本银五万元”。乾隆皇帝亲自朱笔批阅:“事涉外夷
,关系国体”,并当即命福州巡抚赴粤严肃查办。于是问题严重了,
他到粤后发现商欠问题何止一家,还有商户汪圣仪拖欠英商本银10380
两。查办的结果竟是黎光华的家产被查抄,按股均还;汪圣仪按“接
交外国例”治罪,而另一位名叫刘亚匾的商行,还因“欲借外国资本
谋私利,甘为作词唆诉”,有违伦常,而被处死。
据《鸦片战争》第一卷记载:当时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上奏的《防
范外夷规条》明文规定:“禁借外夷资本”。而后并再度奏请皇帝:
“嗣后内地居民,概不许与夷商领本经营,往来借贷。尚敢故违,将
领借之人照交结外国借贷诓骗财物例问罪,所借之银追查入官”。此
后朝廷还“按例”处置过裕源行、泰和行借贷港商高利贷380万之事
件,为了杜绝屡禁不止的商欠现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竟搞了一
个“公行制度”:对进出口货物每银一两抽“行用”税三分,作为“
公行基金”专作对外商赔偿,为了显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
,到了最后,这种陋规烂习竟达到“国家赔偿”的荒唐地步,即当行
商无法赏还商欠时,朝廷竟让地方官和粤海关垫付,把纯粹商人与商
人之间的经济行动,变成政府与个人的纠纷。另外朝廷还专门主持过
几次大的“清欠”运动,但结果清了欠,欠了清,每次最终受害人都
是中国商行,人为地破坏中国弱小的民族产业,让外国坐收渔利,在
不知不觉间,已主动做著丧权辱国的坏事。
可悲的是,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官商文化,还在今天的大陆泛滥
。至今占大陆企业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必然亏损的发生时,统
统由“国家承担”,而欠了清,清了再欠的大量企业间的“三角债”
,也由“国家赔偿”。这种把纯粹商业活动变成政治行为及意识形态
的蠢行,可能只有中国才有。
聋子的对话:文化理解的误区
一八三一年,英国政府在自由商业精神的冲击下,废除了东印度
公司长达两百年的对华贸易垄断权。商业贸易变成充满活力的私人活
动,体现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商业竞争精神,这无疑是一社会进步的表
现。原来中英间的半官商关系解体,使习惯于官商行为的清朝官吏不
知所措。一八三零年,两广总督李洪宾得悉东印度公司即将解散的消
息,托英商代信回去,要求英国派“官人”负责处理中英贸易,于是
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律劳卑为首的“驻华商务代表”,要与中国建立
一种“和平、平等的贸易关系”,据《清代通史》记载:“临行前女
王手敕诰诫,以亲睦中国为言,谓凡英人与华人及其他外人有争议时
,当妥为调处,务使两者和平解决。若与中国官员有争议,宜持温和
态度,万勿大言恐吓,或随有军事行动。至于服从中国法律与习惯,
尤为切要”。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也以特别训令,告诫律劳卑二事:
一、一般情况下行事以中国法律为准绳,外交法权不得随便行使;二
、尊重中国规定不准外国军舰进入中国内河之法规。
可怜的是,如此中英修好的机会,却因两个完全不同文化理解,
变成一场引发中英最终以战争摊牌的悲剧。英国认为:应中国官员要
求而派遣的“官人”律劳卑,理应成为中国承认的英国正式外交代表
,所以临行前外交大臣还叮嘱律氏:“阁下到广州后应立即以公函通
知中国总督”,然而中国官吏按照祖例章法竟然认为:律氏来华就象
从前高丽、越南、缅甸、西藏进贡使臣一样,是来朝见天朝大国,即
使后来知道律氏的商务代表身份,也把他当成与从前无别的商欠“讨
债官”,所以等律劳卑按国际外交方式向两广总督卢坤递交正式国书
时,卢坤对他嗤之以鼻。卢坤在向大清皇帝奏报中说:不知律氏“有
无官职,即使实系该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事关国体
,未便稍涉迁就,致令轻视”。正是在这样严重不平等的关系下,??
?ξ幕?误解使双方的接触,驴唇不对马嘴,两个巨人的对话,成了一
对都坚信对方是“野蛮人”的聋子。这样最后的结果是,英国外交代
表官邸遭到查对,律氏被清朝官吏一度扣为人质,后逐出国外,以至
连气带病,疫死在澳门。
零和游戏:除了战争别无选择
清廷对律氏的“胜利”,使大清更兹生了她天朝大国的傲慢,道
光皇帝和卢坤总督愈发坚信:在中国与夷人发生冲突时,只要将洋人
的商馆封锁,将夷族外交使臣扣作人质,这些夷族就会服首听耳,少
惹麻烦,互不相干,让世界上唯一的中央大国继续安享他的太平盛世
。在一八三九年以后,中国与外国发生的历次商业纠纷和外交冲突中
,清廷总是毫不犹豫地使用这种对付洋人行之有效的“惯例”,她从
来不曾想过,这种以“无知的私法”处置国际外交会带来什么后果,
也不曾回忆,中国古训中也有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基本公
约。
据英国出版的《中华帝国外交史》记载:英国政府和在华商人从
律劳卑事件中得出的教训是:“直到现在才使我们认识到,过去与中
国政府和其官吏打交道,最失策的就是甘受其辱及对不公平的歧视性
待遇逆来顺受,这样不独使国家的尊严受到损害,而且会引起对我们
威信的怀疑”,虽说中英战争的引爆点是林则徐的禁烟,但中英之间
由两种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日积月累的矛盾与冲突却奠定了必然战争
的基础。
据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一八四零年四月,英
国议会朝野各派辩论对华战争时,执政的辉格派内阁成员托马斯在回
答反对派的质询时说:那些被困在中国的英国人“属于一个不习惯接
受失败、曲服和耻辱的国家;他们属于一个强迫过虐待其子民者交付
数量惊人的赔偿的国家;他们属于自从伟大的护国将军发誓要使英国
人享有从前罗马帝国公民所享有的同样声誉以来,从来没有败过的国
家;他们知道,虽然他们被敌人围困,被汪洋大海和陆地隔绝而孤立
无援,但谁也不能损害他们一根毫毛而逍遥法外”。托马斯的话精确
地体现这个正在上升时期的西洋帝国,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和自负的
霸权心理。
汉学家佩雷斯特在他的新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突》中
,深刻地解剖道:“面对这个对外无知、不思改进而又态度傲慢的中
央帝国,英国越来越不耐烦了,英国人的活力无法发挥,中国十分虚
弱还毫不妥协,双方都被激怒了!所有的战争总是寻找属于先验范围
的正当理由来合法化的,对中国人来说,已经达到过的完美是一个正
当理由,对英国人来说,正在完善的进步才是正当理由,两者不属于
同一思想领域,他们越往来,互相越不能容忍,在这种相互伤害的不
理解状态中,两种文明冲突撞击,每一方都相信自己是世界第一”。
这样中英之间处于一个只剩战争的“零和游戏”,其他选择被一
一排除。
鸦片战争:商业精神与帝国主义
一八三八年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达到大清不能忍受
的地步,使大清军队瓦解,财源枯竭,国民堕落。道光皇帝任命湖广
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迫令英国
商人交出鸦片二万多箱,在虎门销毁,并按照惯例把英商和英国商务
代表扣为人质。无论从当时还是今天从全世界各角度来看,林则徐的
禁烟运动都是一场伟大的正义之举,是一个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所必
不可少的正当行为。但是,此时中英这两个不同世界日积月累的矛盾
与冲突,已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个适时诱因使那场必然的战争终
于爆发。
今天中国学者提起鸦片战争,第一个解释就是:帝国主义的野蛮
侵略,但西方学者至今仍称之为“贸易战争”或“商业战争”。对于
英国纵容其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在英文《澳门日
报》上辨护道:这种商业行为“不见得就是做了邪恶的事,因为我们
若不拿这些盈利,其他后脸皮的人就拿去了”。他认为英国政府支持
鸦片贸易,是担心否则它“将会落入亡命之徒,海盗和掠夺者手中,
而不是一个资本家团体”,他认为如果中国不禁止的话,“鸦片只是
一种豪华的用于款待客人的合理社交用品”。不管这种解释多么荒谬
,但它的“商业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英军打到北京,逼大清
皇帝谈判时,提出的目的也是“要回被林则徐扣查的鸦片钱”。在英
国最后战胜大清,字斟词酌地书写《南京条约》时,做为战胜方的目
标竟然是慎重地向战败方要求“贸易平等”。
对于这一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也看到了。徐继畲在他的《瀛
环志略》和对友人的信中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
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欲,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码头,以售卖其货物为其
宗”。
然而中国对外界不知不识,无能腐朽,落人之后的现实,被西方
列强盗用,而弱肉强食,其性质就不能单纯地归为“资本主义精神”
了,这里更多的是侵略性的“帝国主义精神”,对此魏源在他的《海
国图志》中一针见学地写到:“夷人不行教而行贾,假行贾以行兵,
兵贾相资,随行岛夷”。
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说:海上霸权常常给那些掌握这种霸权的民
族以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到处欺凌别人。英国为
达商业盈利而不择手段,把非法、肮脏的鸦片生意以持强凌弱的形式
强输入中国,并以强凌弱,得寸进尺,侵袭掠夺,就是罪恶的帝国主
义精神和野蛮的世界霸权行径的典型体现。
香港回归:又一次冲突的开始?
一八三九年到一八四零年中英战争爆发后,英军打不过林则徐,
就沿海岸线北上,又在厦门失败后,便拣中国最软弱的地方进军,攻
陷浙江定海、天津太古口,糊涂的清廷竟“查办”了她仅有的国家栋
梁林则徐,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此后英国又两次
伺机强掠了九龙、新界作为“扩展租界”。
就象英人看到葡萄牙割据澳门,才萌生攀比心理强掠香港一样,
香港的割让在国际间形成连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此后引发了西方
列强一次又一次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世界上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从
此堕入一个历时一百五十余年的战争暴乱、内忧外患与天灾人祸的深
渊,至今仍挣扎在文化误区和觉醒的边缘。
一九七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承认,当年就“取消香港
殖民地地位案”在联大备案。一九八零年代邓小平以强硬的姿态,与
英国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此时已是事过境迁,英国正变成一个“日
落帝国”,一九八二年双方达成协议,九七年七月一日英国归还中国
的香港。
上一个半世纪,英国人的资本主义的商业和竞争精神,使这个西
欧岛国压过先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和富有冒险精神、发现新大
陆的西班牙,及最早盘踞中国澳门的葡萄牙,把它触角向全世界蔓延
,并与迅速跟进的西欧各国一起,打破了人类的社会数千年缓慢进化
史,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然而那时的中国还沉浸在几千年历史创造
的辉煌的农业文明中,一成不变,没有危机意识,不思改革。法国著
名汉学家佩雷菲特在他的《停滞的帝国》一书中感叹到:如果那个比
其他国家早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造纸术、指南针和舵的国家,同那
个刚刚发明了蒸汽机,并开始训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优势溶合起
来,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信息和技术必将使双方的进步,相互补充源
源不断,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埃? H欢?,历史无法回返,
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今天香港的回归,不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加强,民族自信心
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象征,预示著这个古老民族的复苏。同
时,她与西方及整个世界之间的外交接触、种族融合与文化理解等重
新定位问题,又一次突现出来。在中国强调“亚洲价值”与西方不同
而抱残守缺、韬光养晦时,在世界上“中国威胁论”的惊恐声中,中
国能否在接下来的一世纪与全世界完美接轨,还需拭目以待,但跟一
百五十年前一模一样的是,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文化内
涵,其内在本质的差异和彼此理解的误区,依然蔓延扩大,是否无可
避免地酝酿下一次的冲突?在这个世纪之交放眼下世纪,谁将赢得下
一次的百年争端?
记住历史就能知道未来。
本文发表在1997.3期《当代中国研究》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扬起我呼啸的皮鞭――不要下跪的政治! foundera 字8226 2004-06-09 19:22:15
太阳王与康熙大帝 foundera 字5490 2004-06-09 19:20:13
再谈《走向共和》创作之粗糙 foundera 字9375 2004-06-09 19:18:40
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 第十五章
神州忏悔录 节选 foundera 字11352 2004-06-09 19:13:23
我见过的说这事的书有两本 猫元帅 字245 2004-06-08 04:01:49
乾隆皇帝 二月河 foundera 字712 2004-06-06 20:17:48
向往 龙应台 foundera 字7178 2004-06-06 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