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原创】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科学体系 -- 涉雪之狐

共:💬37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关于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以我个人的发散性思维来理解,我觉得你蓝字的这一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认为只有行之有效的认识才是可靠的,把"辨合"、"符验"作为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荀况还比较正确地阐发了主体的能动性。他认为,人不能仅有"化性起伪"的自我改造能力,而且可以"知道"、"制天命而用之",即具有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已经有实践哲学的意思了。

只是以我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在中国哲学摒弃精确语言与逻辑的大背景选择下,我不认为,中国有无须西方文明冲击就能发展出“科学体系”的上升空间潜力。

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与传递传播,仅以目前掌握的现象来看,无论中西,都还是依托于文本这个可能是最有效的载体实现。

人的认识“辨合”与“符验”,在实践过程中,都应有一个辨合与符验的对象。

那么这个对象应是什么呢?

是之前实践的经验的总结与归纳。

而之前实践的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如何进行保存为一个可供参照的内容清晰与准确的对象,依靠的还是语言文字,还是事关逻辑的基础——定义,或指物所成之名。

如果这种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归纳保存得很成问题,那么如何“辨合”,如何“符验”,如何形成科学的理论呢?

一事素的之前(理论,经验的总结)与之后(此次实践中的体悟所得)不能彼此界定清晰,又如何知道“之前”与“之后”的同,与不同?

唯物辩证法指引的实践也依然需要认识的形而上学结论。

而在认识与实践中,选择的工具,谁雕琢得更精致,或谁更自觉地去雕琢细致呢?

以我个人的映像,还是西方更有自觉。正因为它有这种自觉,这种结果,所以它建筑的名世界更让人觉得仿佛稳固可信,而它的效率也更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