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某些国别代称的疑惑 -- 或与非

共:💬8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花谢雷声兄的解释贴。转贴两个文摘凑个趣

中国在英语中的别称

中国通常翻译为China,此外,Cathay也是中国的名称,注意重音在第二个音节。比较著名的例子是香港国泰航空,它的英文名称是Cathay Pacific,即‘中国’和‘太平洋’的意思。另外上海和平饭店的一部分也叫做Cathay Hotel。这个词和China历史一样悠久,据说是马可波罗最先使用的。

它来自‘契丹’一词。在一些语言中目前仍然用‘契丹’来指称中国,下表显示由Khitan到Cathay的从东到西的大致演变历程。

Mongolian/Classical Mongolian: Khyatad (Хятад) / Kitad

Uyghur (Western China): Xitay

Kazakh: Qitay

Kazan Tatar (Central Russia): Qitay

Russian: Kitay (Китай)

Bulgarian: Kitay (Китай)

Medieval Latin: Cataya, Kitai

Spanish: Catay

Italian: Catai

Portuguese: Cataio

English, German, Dutch, Scandinavian: Cathay

历史上两个词都常用来指中国,直到十九世纪China才取代Cathay成为指称中国最常用的词,而后者主要用于英文诗词中。

现在大英漢詞典裡是這樣解釋的:古老中華之意,多用在古詩中

中国名字中带有华夏的,英文名称就是CATHAY

世界上有多少国家把中国称为“中央之国”

“中国”这个国名很有内涵——“中央之国”,不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称呼中国时都不使用这层意思。比如在英语中称中国为China,与“瓷器”是同音字;法语为Chine;意大利语为Cina;北欧诸国为Kina;俄语为Kitay;阿拉伯语为as-sīn;波斯语为Chin;印地语为cīn等。

但是,把“中国”按其内涵称为“中央之国”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日本人使用汉字,日语的中国就是“中国”,与中国简体字完全一样,发音为ちゅうごく(chūgoku)。韩国把中国称为,写出汉字是“中國”,发音为jungguk(或Chungguk)。越南已经废弃汉字,但从发音“Trung Quc”可以看出这就是“中国”。蒙古语分外蒙、内蒙,国内蒙古语可用意译“中央之国”表示中国(dumdadu ulus,dumdadu=middle, ulus=country),而外蒙语则用“Khyatad”表示中国,与俄文同源(拼法稍有不同)。在马来/印尼语中,因为当地华人不喜欢Cina的说法(令人想起日本人蔑视中国人所说的“支那”), 所以把“中国”说成Tiongkok,这是借用了闽南语“中国”的发音。

所以,在世界上把中国称为“中央之国”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周边深受汉文化圈影响的国家。他们之所以把中国称为“中国”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叫“中国”,直接借用了汉字的发音和写法。但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虽有时自称中国,但并不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独特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其英文标准译名为Republic of China),并被汉文化圈内地邻国所逐步接受。这样说来,“中央之国”作为正式国名还是个相对的新名词,即便在汉文化圈国家,把中国称为“中国”也是近代以后的事。

以日本为例,日本本土上有一个叫“中国地方”,位于日本本州的西部,北面日本海,南临濑户内海。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时,日本以当时的首都京都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将国土命名为“近国”、“中国”、“远国”3个地区。所以这个“中国”其实就是当时的“中部地区”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从古时起一直到18世纪之前,日本人都把中国称为Morokoshi(モコロシ),Kara(カラ)或者Tau(タウ),都是日本人对汉字“唐”字的读音。在18世纪之前,日本地图一般将中国国土标为“汉土”。1713年,日本集武士、政治家、学者几种身份于一身的新井白石,与被日本拘禁的罗马传教士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对谈,编纂了《采览异言》一书。在写到中国这一段时,新井把从Sidotti那里听来的Cina(Sidotti是意大利人,所以我推测他说到“中国”应该说的是意大利语Cina,而不是英语China)用假名拼写为チイナ,并辅以“支那”二字为汉字译音,那时还没有贬义。直到甲午战争中国人落败,作为胜利者日本人不再使用“唐”称呼中国,代之以“支那”,口气上已经带有了明显的贬义,所以引起中国人的愤懑。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国,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自此中国正式的国号简称“中国”。但是一些小心眼的日本人却认为“中国”二字带有世界中心的优越感,加之日本已经有“中国地方”,所以依然常常使用“支那”来恶搞中国,引发中国方面的极大不满。晚清秀才、教育家王拱璧在1919年出版的《东游挥汗录》就谴责日本不称我国为“中华民国”,而称之为“支那共和国”,是“不以国家视我”,“是我中华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要求外交部从速通知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需写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不过,从地理上看,把中国称作“中央之国”的国家主要在东、南方向的邻国而已。而在西、北方向的国家里,中国另有别称。从北方的角度看,俄罗斯及东欧(斯拉夫语系)至今把中国称为Kitay,用汉语表达就是“契丹”;从西方的角度看,印度以及西欧(印欧语系)普遍把中国称为China(或Cina, Kina, Chin等),这其实就是“支那”。提起“契丹”特别是“支那”的渊源,那就说来话长,学界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网上资料很多,暂且放下不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