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谈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谓书与书不同,当然要有不同的处理。而关于袁老采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的问题。炉中煤先生有过精彩的评论,这些评论被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评书卷)所吸收,以下是其相关内容: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人物不同的情绪。在这当中,《肖飞买药》堪称范本。比如汉奸被枪顶住后腰的惊慌,比如伪军被打以后的沮丧,都被袁阔成的语音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大家知道,如果两个人说话不想被第三人听到的话,肯定要用压低的声音。比如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两个人被特务盯梢(可能是,记不清了),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人说:“别说话,快走。”用了很低很急的语调。另外比如袁阔成《水泊梁山》,吴用让李逵装哑巴,结果出去以后李逵要说话,吴用也是用压低的语调和李逵说话。我要说的是,这种压低的语调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如果音域不够宽广的话,这种声音还真发不出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同学自习说话,那个哥们说什么都做不到压低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的能力高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袁阔成是什么超人,而是当时的创作环境决定的。那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这样浮躁,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小学故事员的培训中就要求有生活,有细节,形象生动。从建国伊始,话剧大师焦菊隐导演《龙须沟》的时候要求演员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就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比如说一段书,你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这比某些演员闭门造车,闷在家里凭空捏造人物的语音,自然要高明得多。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还真没听过,您那有没,交流下 初到浆糊 字149 2008-10-29 09:18:43
🙂事实上我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第四部分的最后)
🙂我把第四部分的相关内容转贴到这 1 realdog 字1410 2008-10-28 17:34:08
🙂评话被一些人推崇,但这个东西还是要接受群众检验 4 realdog 字3241 2008-10-28 09:44:10
🙂姜三国偶听了觉得着急。。 凝雪幻 字94 2008-11-02 03:55:46
🙂好文得宝 r33300 字88 2008-10-27 09: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