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评话被一些人推崇,但这个东西还是要接受群众检验

只能说评话和评书走了不同的路子,评书的路子,袁阔成的这版三国是成功了,南方的评话则没有产生这样大影响的三国版本。语言的限制固然是其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南方评话的改编方式或说路子本就不能被大众接受呢?这就是个可争论的问题。一个事实是,北方的姜存瑞的三国(是评书),路数就和南方评话很相似,但是影响远远不如袁阔成的大。这件事很可能表明这样的问题,对于大众来说,是更愿意接受袁版三国这样的改编方式的。

比如说这一点,三国演义本是三虚七实的,而评话则比原著虚化很多。三国演义是成了名著的,因此尽管这三分虚中可能有很多不合理,比如有网友证明的草船借箭的不合理,但听众仍然愿意接受。而评话所在原著基础上虚出来的东西,听众很可能是要挑毛病的。比如著名的张三国中,司马昭和司马师在赤壁之战中就出场了,而事实上这两个人赤壁之战的时候一个还没有出生,一个刚刚出生。

再比如张三国的草船借箭中,采用一个酒杯估量得箭的多少,这是很不合理的,转贴一段别的帖子:草船借箭通过酒杯的倾斜角度判断得箭的多少,出自南方的评话。但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不合理。按一支雕翎箭50克重,20只草船共得10万箭,算来每船约得6000支箭(包括破损的),也就是说每船的一面得3000支箭。这3000支箭总重多少呢?300斤。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原来每船军士30人,束草千余个。再加上船身重量,也就是说船的原重远远大于借箭时候得箭的重量。也就是说,在得箭以前和(一侧)得箭以后,船的倾斜角度是很小的。这个角度有多小呢?小于一个150斤重的军士从船的一侧走到另一侧船身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大家看是不是这样?这个角度相当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演草船借箭,船倾斜的厉害,以至于桌子上的酒菜都滑到了桌下,都是因为没有考虑得箭的重量和船的原重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船是不可能倾斜的那样厉害的

这个时候还应该想到,如果船上两侧束草的重量不一样怎么办?30名军士在船的两侧分布不平均怎么办?因为这3000支箭的重量只有区区300斤,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原文中给出的这种方法的精确程度。即便是诸葛亮精心安排,船的两侧束草和30名军士的分布都是均衡的。不要忘了借箭的事情发生在长江里。在长江流水的冲击下船本身就要摇晃滴,所以这种办法根本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其关键错误就是没有考虑这得来的箭的重量和船的原重的关系。

事实上判断是否得箭已满有这么费劲吗?大家都看过电影《群英会》,京剧里是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的?军士报到:箭满船头。你派个军卒顶着盾牌出去看看箭是不是满了不就得了?

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却蠢的很,用这句话评价“草船借箭”的这一处理,是很恰当的。

在张三国中,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用一个酒杯来测量得箭的多少(前面已提到,这是极不合理的),但却忽略了曹军的弓箭手可能数量不够的问题,以至于急得团团转,非要徐庶出手帮忙,才完成借箭的任务。这个诸葛亮就和原著有了差距,张三国草船借箭故事塑造的这个形象,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是一个工匠,而且还是个水平不高的工匠。

当然,三国评话为什么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上面提到的也仅是一点猜测而已。

关于评书和评话的区别,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lqqm.net/Lqqm.NetBROAAACVALAPMGHANGSYJBDSQGEWUCBPXGXBG_A/con?B=124&F=M.1223827913.A&N=104&T=0

有人可能没看过张国良先生的《草船借箭》,就其相关内容作一简介:借箭的时候,诸葛亮在自己和鲁肃之外,另设第三个酒杯,酒杯上放置一只筷子。在借箭的过程当中,船要倾斜,什么时候这第三个酒杯中的酒碰到筷子了,证明船的一侧受箭已经够数,然后让船掉头,让另一侧受箭。在船的倾斜角度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办法确实是可以的,但如果船的倾斜角度很小,这种办法的误差会很大,从而失去意义。

诸葛亮没有料到,曹操派出来的弓箭手很少,马上就要天亮雾散了,借箭数目迟迟不够,却又无可奈何。幸亏的曹营中的徐庶又献一“计”,曹操增派了弓箭手,诸葛亮才完成借箭的任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