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折翼的幽灵3、黑蝙蝠中队(中) -- 独孤鸿影

共:💬31 🌺1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折翼的幽灵3、黑蝙蝠中队(中)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2、“黑蝙蝠”中队(上)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1、从刘德华的歌说开去

晚上写的头昏脑胀,发帖的时候直接发成新帖了,大家将就着点吧,不好意思啊,不习惯回复发新帖,呵呵。

1958年之前的福建前线,由于当时的鹰厦(从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铁路没有完工,而海上航线又受到台湾海军的封锁(当时的台湾海军实力在大陆之上),福建前线机场的建设一直非常缓慢,这段时间内,早期的台湾空军“特种部队”(也称“特种单位”)的侦察机通常大白天的就窜到大陆上空实施侦察,而大陆方面除了高炮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防空兵器可以对其构成威胁,因此这一时期大陆方面比较被动,所取得的战果比较少,有记载的战例只有一个,1954年5月26日,一架执行任务的B-17“空中堡垒”在福建惠安上空被高射炮击落(有资料称这是一架B-26“劫掠者”,但是对比台湾方面公布的记录,应该是一架B-17“空中堡垒”)。 聂经渊、韦盛和、范聪杰、李必成及间谍4人共8人阵亡。

这架B-17被击落之后,台空军“特种部队”对大陆方面没有夜间战斗机这一特点,改为夜间出击,在1958年解放军空军全面进驻福建前线之前,“黑蝙蝠中队”利用“全月夜”出击,具体的时间选定在阴历每个月的13-19月亮比较圆的这几天,“黑蝙蝠中队”正是由此而得名。

“黑蝙蝠中队”的飞机一般是贴着海面,利用雷达的探测盲区进出大陆,进入大陆后其飞行高度也只有200-300米,而大陆方面尽管装备着在当时来说比较先进的米格15和最先进的米格17,但是一来这两种飞机当时都没有装备雷达,夜间作战能力差,而来当时的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基本没有执行过夜间任务,加之保障条件差,一直未获战果,直到1955年,大陆空军才有针对型的开展了夜间训练,指挥和协同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作战基地为中心的雷达情报网,另外,这一段时间,开始有少量的战斗机开始进驻福建前线,从此,“黑蝙蝠中队”的飞行任务变得不再那么轻松。

点看全图

米格17“壁画”,米高扬设计局的杰作,想当年曾经誉满天下的米高扬,如今却在为生存发愁,世事变迁令人蹉跎

解放军空军对“黑蝙蝠中队”的第一个夜间战果来自于1956年6月23日凌晨,一个“全月夜”,“黑蝙蝠中队”的一架B-17“空中堡垒”从闽江口进入大陆(有资料称这是P2V-7侦察机,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台湾方面直到1959年“八三五”号B-17失事以后才逐步用P2V-7“海王星”取代前者,台湾方面公布的资料也显示这是一架B-17“空中堡垒”),实施侦察活动,被解放军的地面雷达发现,解放军空军第12师遂令团长鲁珉驾驶一架米格17型战斗机起飞拦截,当时的米格17还没有装备雷达,飞行员只能依靠地面雷达的指挥进行拦截,成功的概率,和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从亚洲出线差不多(有朋友说我这句话太看得起国足了),好吧,我承认,这个概率有可能还略高一点,至少鲁珉这一次做到了这一点,6月23日0时57分,凭借着微弱的月光,鲁珉隐约的看到了约2Km以外的“黑蝙蝠”,加速跟上去,不久B-17也发现了尾随的米格17,遂按下机头进入山谷做蛇形机动,鲁珉见势,也下降到与之几乎水平的高度上穷追不舍,这可是个细活儿,米格17的速度快,低空性能不如“黑蝙蝠”的飞机,转弯半径又大,稍少有不慎就有可能撞山,更遑论还是在夜间——后来的一架P2V-7就利用其低空性能好的特点,不但让解放军损失了6架飞机,自己还能全身而退,但是现在这架B-17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双方在追逐中都穷尽了浑身的解数,最终,鲁珉的技术更高一筹,在江西广丰至上饶间,米格17追上了“黑蝙蝠”,在两机相遇400米时,鲁珉按下了射击钮,击中了B-17的左翼,随后又追上,一阵补射,B-17凌空爆炸解体,叶拯民、杨颂文、林其榕等11人阵亡。

“黑蝙蝠中队”这次失手之后,1957年11月15日夜,一架B-26在执行任务时于浙江沿海遭遇炮击低空回避时撞及山树失事,5名机组人员中2人阵亡,3人被俘,值得一提的是,被俘的3人在8月后被释放返台。这架B-26失手以后,“黑蝙蝠中队”改变了战术,由之前的“全月夜”出击改为“无月夜”出击,应该说,这个战术在初期,解放军空军没有夜间战斗机的时候是成功的,直到18个月之后的1959年5月29日,“八三五”号B-17轰炸机被装备了雷达的米格17D型飞机击落,成为“黑蝙蝠中队”“无月夜”出击以来的第一个损失。

“八三五”号B-17被击落后,“黑蝙蝠中队”有接近9个月没有活动,1959年7月,美国向台湾空军提供了另一种低空性能优异的侦察机——P2V-7“海王星”,从1960年2月起,换装了P2V-7“海王星”的“黑蝙蝠”再次夜探大陆。

点看全图

作为反潜巡逻机研制的P2V-7“海王星”侦察机的低空性能、电子装备以及航程都优于先前装备的B-17“空中堡垒”,而初期的P2V-7“海王星”侦察机确实曾经让解放军空军一筹莫展,1960年2月,“黑蝙蝠中队”的一架P2V-7从福建进入大陆,一路飞越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北京、辽宁9省市,降落在当时台湾的“盟国”韩国(当时台湾军方经常利用韩国的空军基地进行中转,对大陆实施侦察),各地的解放军战机起飞拦截均没有成功,被其释放干扰或者通过低空规避得以逃脱,不仅如此,在追踪该飞机的过程中,先后有6架战机在低空追逐时撞山失事,消息传到中央,震动了当时的高层……

为了打下“黑蝙蝠”,解放军方面想了不少办法——确切的说是“土办法”,当时的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陈士珍,提出了用轰炸机在敌机上空投放照明弹,同时用歼击机攻击。这种多机种协同,立体攻击的方法立即得到上级的支持,并从部队抽调飞机进行了“霹雳攻击”——夜空照明战术的试验,取得了初步经验。

但是照明攻击战术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它是在两眼一抹黑的夜间低空条件下进行的,战斗机起飞后要始终保持无线电静默(防止敌机窃听而掌握我机动向),完全依靠雷达提供情报数据,由地面领航员单向引导照明机和攻击机,根据敌方的空中动态(方位、距离、高度、速度、航向),在同一时间引导我机各就各位,占据投照明弹和实施攻击的最佳位置。敌机被照明后,战斗机飞行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搜索、发现敌机、实施攻击并将其击落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说实话这个“霹雳战术”实施起来难度不逊于好莱坞的动作大片,即便是放在通信、导航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现在,要在两眼一抹黑的夜间用轰炸机投放照明弹然后由战斗机进行攻击也是非常有难度的,更遑论上个世纪60年代,这个战术要求参战人员个个技术过硬,配合默契,协同一致。如果在行动中出现半点差错的话,其后果不仅仅是前功尽弃,同样也会发生机毁人亡的悲剧。而事实上,这个方案在早期的实施中也非常的不成功,出现过机毁人亡的惨痛教训。直到1963年12月6日起,才真正形成了默契并正式担负起反侦察任务,并于1964年6月11日在山东省平度、莱阳上空取得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战果,击落一架P2V-7,(用了12枚照明弹,1.4万米一下的空域如同白昼!)战果中包括4枚“响尾蛇”导弹和2 部侦察原子试验情况的空气采样器。

但是“土共”之所以被称之为土共,就是因为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在“霹雳战术”还在演练的日子里,土共又想出来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后来的“近快战法”的早期版本,“近快战法”其实是陆基防空力量所采取的一种伏击战术,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对方航空器经常出现的航线上部署防空力量,在敌方航空器经过时根据事先或者其他雷达提供的数据采取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反应,达到战术上的突然性。

1961年11月6日,“黑蝙蝠中队”的一架P2V-7从韩国的群山机场起飞,准备对辽东半岛的军事目标实施侦察。在黄海上空距辽东半岛200 多公里时,被雷达发现。驻城子瞳高射炮兵群(由空军高炮第503 团、探照灯兵第402 团之七、八连和陆军高炮1个团、6个营组成,指挥员是高炮第101 师师长范震江)迅速作好战斗准备,在距阵地40 公里时,指示雷达突然开机捕捉目标。探照灯兵大胆将“黑蝙蝠”放近至5 公里时,才突然开灯,4公里即照中目标,使P2V-7进入高射炮人力范围。高炮群集中开火,一举将其击落。P2V-7机组叶霖、尹金鼎、蔡文韬等13人阵亡。整个作战,从探照灯照中目标到飞机坠地,只用了30 秒钟,动作干净利索。

该机被击落后,国民党空军此种飞机时隔7 个多月才恢复活动。其活动地区多在大陆沿海,有时采取直进直出的方法,尽量缩短在大陆的飞行时间。

同时,机上又更新了应答式干扰设备。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4、黑蝙蝠中队(下)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