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折翼的幽灵2、“黑蝙蝠”中队(上) -- 独孤鸿影

共:💬4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折翼的幽灵2、“黑蝙蝠”中队(上)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1、从刘德华的歌说开去

黑蝙蝠的由来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得中国彻底的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而在朝鲜战争中被打疼了的美国人自然把对大陆的情报收集工作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渴望搜集中共的电子情报,而国民政府刚撤退到台湾,朝不保夕,亟需美援,为了维系美台关系,当时蒋介石总统指派其子蒋经国和CIA签约,双方以“西方公司”为为名做掩护,由美方提供飞机及必要器材,台湾空军出人为美国窃取情报。

关于第34中队的成立时间,说法众多,主要有1953年、1955年和1958年三个版本,支持1953年成立的说法的主要证据是,在“黑蝙蝠中队”损失的飞机的记录中,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54年5月26日,当时一架执行侦察任务的B-17侦察机在福建惠安上空被高射炮击落。后经笔者查证,该机是“黑蝙蝠中队”的前身——前台湾空军的“特种部队”所有的,至于后来归到“黑蝙蝠中队”头上,大概是因为这两者中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吧。

而1958年的说法则缺乏更多的证据,值得一提的是和“黑蝙蝠中队”同样执行侦察任务的台湾空军独立第35中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猫中队”成立于这一年,因此笔者怀疑1958年的说法是和“黑猫中队”的成立混淆了。

1955年8月15日,台湾空军将原有的“特种部队”改组为“技术研究组”,列编为空军第34独立中队,由于进行夜间侦察任务情形与昼伏夜出的蝙蝠相同,因此以“蝙蝠中队”命名,而所属侦察机均漆成黑色,而又称作“黑蝙蝠”。队徽是一只展翅的黑蝙蝠,在北斗七星上飞翔于深蓝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围的红圈,象征潜入赤色铁幕。

[MP=320,240]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7/ROCAF34mark.png[/MP]

台湾空军第34独立中队队徽——飞翔于暗夜的“黑蝙蝠”

尽管名以上隶属于台湾空军情报署,但是实际上,台湾基本没有从这个中队中捞到多少情报,因为他的真正的后台老板是美国海军辅助联络中心(NACC),“黑蝙蝠中队”的主要任务是为美国军方搜集大陆的电子情报,如无线通信讯号、雷达波段等,并“顺便”空投心战传单(传单这东西,笔者小时候也收到过,不过那是台湾用气球投放的,到现在我还能记得有一张传单叫做“春到阳明山”的,风景确实很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呵呵)、救济物资,偶尔也空降情报员。每次“黑蝙蝠”完成任务返航后,早已在新竹基地守候的美方人员立即登机拆卸飞机上的电子侦察设备,然后用专用飞机直接送回美国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果,台湾方面仅仅能够得到美方视情施舍的一星半点而已。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美国人对收集到的情报是满意的,不然他们不会迫使“黑蝙蝠中队”继续飞翔,全然不顾每次10人以上的惨重伤亡。而“黑蝙蝠”飞翔的十年,正是我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全面打下稳固基础的十年,也是我军从近代军队向准现代化军队转型的关键十年,而躲在背后的美国人,得到了他们自认为在未来对华战争中几乎可以稳操胜券的关键情报。

主要机种和任务执行方式

“黑蝙蝠中队”主要使用的机型是经过改进的B-17G“空中堡垒”型电子侦察机(按照美军的命名规则似乎应该叫做RB-17),和经过改进的P2V-7“海王星”型电子侦察机,这两种机型的低空性能优异,航程在当时来说比较远,适合以低空甚至是超低空飞行以规避大陆方面雷达的探测,除此之外,“黑蝙蝠中队”连同其前身空军“特种部队”还使用过经过改进的B-26“劫掠者”(Marauder),经过改进的C-123B/K“白鲸”型运输机(原型机C-123就是著名的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空中监狱》的道具),特殊情况下还使用过经过改进后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

点看全图

B-26“劫掠者”轰炸机

点看全图

电影《空中监狱》的道具C-123K运输机(这架就是拍电影用的那一架)

点看全图

换一个角度

点看全图

电影《空中监狱》宣传海报

点看全图

C-130“大力神”运输机

主要的机型简介

B-17“空中堡垒”简介

点看全图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招标,需要一种多发动机的反舰作战飞机,最好是一种双发机,而波音公司却提出了一项新的四发计划,该机具有同样的载弹量而速度更快高度更高,动力为四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发动机,单台推力为750马力,载弹量为八枚600磅炸弹,代号为299,于1935年7月28日首飞。

  1937年首批13架军用试生产型YB-17S出厂,由塞科林发动机提供动力,而后续型号的发动机都加装了涡轮装置已提高高空性能。因为该机装备了多大13挺机枪,在当时的轰炸机中拥有刺猬般的防空火力,遂被命名为“空中堡垒”

首批生产性B-17G于939年四月出厂,该型号具有不同的机首,更大面积的垂尾和副翼,更多的机炮,更强的装备,还有自封闭油箱。

  机组成员:11人

  动力装置:4台 塞科林GR-1820-97发动机,单台推力:885千瓦。

  翼展:31.6米:

  机长:22.7米

  机高:5.8米

  翼面积:141.9平方米

  起飞重量:32720公斤,

  空重:24900公斤,

  最大时速:438公里

  巡航时速:250公里

  升限:10700米

  航程:2980公里

  武备:13挺12.7毫米机枪。

  载弹量:8000公斤

P-2V “海王星”家族简介:

点看全图

P2V-7“海王星”

点看全图

P2V-7“海王星”四视图

  P—2海王星(LOCKHEED P—2Neptune)50~60年代世界海军使用最多的陆基型海上巡逻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中型飞机P—2“海王星”。

  P—2在40年代称为P2V,其原型机是洛克希德26型,其设计始于1941年秋季,由于当时公司内忙于生产PV—2“鱼叉”海上巡逻机,所以P2V的试制被耽搁到1944年春天,原型一号机XP2V—1于1945年5月试飞,其时大战已近尾声。

  P2V(P—2)是西方国家第一种专门为海上巡逻设计的特种陆基型飞机,主要作战内容包括反潜攻击,对舰船的空中预警,夜间对海面目标的攻击,鱼雷攻击和布雷等等。

  P—2的气动布局如下:细长的机身前部装一对大展舷比的平直上单翼,机身前部是对海面观察(投弹)透明窗及驾驶舱,电子操纵手则坐在驾驶舱后的暗室中。机尾从垂尾根开始向后延伸,是磁探仪的安装位置。机身下可安装搜索雷达天线罩,它突出于机腹下。机翼上安装R3350型空冷活塞发动机2台,外翼下可设挂架8~16个及助推用小型喷气发动机2台。

  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头及发动机短舱内。机身中部是炸弹舱,可携带炸弹、水雷、鱼雷、深水炸弹、声纳等器材。

P—2的主要改型有:

P2V—1 第一批产型,机头装12.7毫米机枪6挺,不透明,机鼻上半部塌去一块,是识别点。机腹弹舱中可挂950千克鱼雷2条或深水炸弹12颗。其3号机曾撤去武装,添加了辅助油箱,并对机头进行流线形改装,当时创造了直线飞行距离18085千米的世界记录。

  P2V—2 发动机得到改良,机头整形为半卵形,最大速度增加,机头装6门20毫米机炮,机身上方与尾部各装12.7毫米双联机枪一座。P2V—1和—2型,是纯粹的海上巡逻和攻击机。

  P2V—3 发动机进一步得到加强,并加装了反潜武器,从中改装出11架舰载试验型P2V—3C,其中有一架挂着重

  4.55吨的模拟核炸弹以33550千克的总重量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并在途中投下这颗“核弹”,飞行了6447千米。后期的P2V—3在机身下装有搜索雷达,于是成了雷达巡逻预警机P2V—3W。此后其他改型,便将机载雷达作为一种标准装备。

  P2V—4 装有APS—20雷达,并还加装了电波源探测仪,用来搜寻目标。翼尖加装橄榄形副油箱,最大携油量从12650公升增至15920公升,速度与航程均有提高。1962年开始,美军飞机型号按新方式命名,于是P2V—4改称P—2D,由于前三种改型已退役,故未获新的型号命名。

  P2V—5 机头机尾均装20毫米机炮,右翼尖的前端装有探照灯。

  P—2E 产量最多的改型(旧称P2V—5F),是全面改进设计的标准反潜飞机,翼下加装了2台J34—WE—34型喷气发动机,用来在关键时刻增加额外推力。机头为对海观察员用透明舱,机尾用磁探头代替了机炮。乘员9名,产量424架。其中有无人驾驶飞机母机DP—2E、电子强化型EP—2E和海洋调查反潜机SP—2E等亚改型。

  P—2F 反潜兼布雷型飞机,雷达罩改小,机头延长,装R3350—36W发动机。其中包括MP—2F空对地导弹ASM—N—2的发射载机和TP—2F乘员训练机。

  P—2G 1955年生产的加装J34喷气发动机的P—2F。

  LP—2J 极地用的反潜巡逻机,机重增加。

  曾有部分飞机出口澳大利亚、日本、英国、荷兰、葡萄牙、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及中国的台湾。日本仿制型号称P—2J。

  各改型总产量850架(不含日本仿制的48架)。

 

“黑蝙蝠中队”使用的型号是P-2H(按照美国海军旧的命名规则应该是P2V-7)电子战型,有资料称“黑蝙蝠中队”使用过P-2H的空军型EB-69A,这个有待于进一步核实,因为后者一共只生产了7架,装备美国空军。因此下文中所有的该机型均称之为P2V-7。

P—2H 是P-2系列的最终成批生产改型,从P—2F改良而来,装R3350—32W发动机(3500匹马力)2台及J34—WE—36喷气发动机2台,并对前起落架、翼尖油箱、座舱盖及仪表板作了改装。其中的SP—2H是反潜作战强化型,乘员为10人制,旧称P2V—7S

P—2燃料容量大,续航能力优异,操纵方便,特别适合低空低速海上搜潜,能借助专门装置保持稳定飞行。但飞机舱室窄狭,暑天使用时机内过热,工作条件差,在30℃以上气温中作十多小时的海上持续飞行是十分艰辛的事。

任务执行方式:

无论是B—17还是P2V-7都没有装备自卫武器,其躲避大陆防空力量打击的手段除了黑色机身、利用暗夜、选择安全航线外,最重要的是电子干扰和优异的低空性能,还有飞行员的胆略和精湛技艺。一般来说,“黑蝙蝠”飞入大陆领空后,解放军军雷达就会陆续开机,北京总部与各防空指挥部之间电波不断,而侦察机上的电子设备便趁机截获、测录数据,返航后将获得的情报与其他手段的侦察结果(如第35“黑猫”中队U-2飞机的高空侦察)进行比对研判分析,便可判断出我方雷达波段以及导弹、高炮、歼击机等防空武器阵地的位置、指挥调度呼号等。几次积累后,“黑蝙蝠”就可以迅速探知自己被哪台雷达发现,随即开动大功率干扰机对与该雷达相联的防空武器系统进行电子干扰,使解放军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除了飞机性能的优势以外,早期的解放军的主力战斗机——米格15和米格17均没有装备机载雷达,很难在执行夜间截击任务完全依靠地面雷达发现敌机方位,再由指挥部(塔台)进行调度。漆黑的夜晚中,米格机由于受到干扰得不到正确指令,要找到这些暗夜中的偷窥者犹如大海捞针,有时找到了,但慢速的“黑蝙蝠”在超低空作规避飞行,高速歼击机俯冲后一击不中拉起来就很少再有第二次进攻机会。而利用这一优势,“黑蝙蝠中队”的航迹几乎遍及大陆主要地区,最远的甚至到过西藏、青海。

大陆方面,早期“黑蝙蝠中队”的入侵方面确实曾经解放军束手无策,甚至有一架侦察机连续飞越九省,在韩国降落,非但没有被击落,反而让解放军损失了6架飞机,也由此拉开了台湾和大陆之间侦察与反侦察的序幕……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3、黑蝙蝠中队(中)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4、黑蝙蝠中队(下)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 🙂【原创】折翼的幽灵2、“黑蝙蝠”中队(上)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