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在那遥远的地方(6)----平凡饮食 -- 即晴

共:💬36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在那遥远的地方(6)----平凡饮食

馕、抓饭、拉面都是新疆人的普通饮食。

做烤馕要眼疾手快── 一个武林高手的必备条件。

馕坑里架柴架炭烧着,等坑内壁烧得烫热发白时,把一团发面捏成边上厚,中间薄的饼(很象Pizza dough),用一种铁戳在饼上印花纹,再撒上芝麻和少许洋葱碎,在饼背面洒点盐水以利馕沾在坑壁上,就可把馕贴在坑内了。如此这般做很多馕饼贴满坑壁,盖好坑盖开烤。做馕要快,否则最后一个馕进坑,只怕第一个已糊了。很快咸咸的带着面香的热气散出来,诱人食欲。这就是馕的模样,吃过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刚出坑的焦黄热馕,香呵。周边松软,中间酥脆,有点焦的洋葱碎和芝麻增色不少,我能一口气吃俩(不好意思,小时是个胖丫头)。铁手同志不也是馕的忠实拥护者吗.我家吃馕不多,只碰到有新鲜现烤的才买几个。维族人家一做,或一买几十个放在家中。馕很耐放,据说能放半年以上,恐怖吧。很快馕就干了,吃时需泡茶或汤。那时维族人吃饭简单,早饭馕泡茶(就是砖茶,也叫茯茶),中饭茶泡馕,晚饭泡馕茶。现在应该好多了。

还有一种窝窝馕卖,圆咕隆咚的象这里的意大利面包,不知味道如何,从来没买过。

维族不但日常饮食简单,婚宴也很简单,主食就是一大盘抓饭而已。

抓饭的起源有说是波斯行军时发明的,因做法简单,有肉有菜,即能果腹,又富营养而流行;有说是一病弱医生发明作为食疗而广传。不管怎样,依我看抓饭可做懒人解馋的首选。并非发明者要和懒厨争天下懒人第一的名号,实是作法简便易学,且效果显著。把羊肉,最好是带骨羊肉,炒一炒,半熟后放胡萝卜丁、洋葱丁继续炒,稍后加米、水,盖盖焖熟即可。吃时把肉、菜、米拌匀,油亮喷香,包您吃两大碗。看三毛的《白手起家》,讲到她悟出可将白米和菜放在一个锅子里煮菜饭时,心想她应该先到新疆实习实习。做抓饭所费的功夫不过是切羊肉、洋葱和胡萝卜。不用考究刀功,弄些劳什子麦穗花,荔枝花,梳子花;更不用讲究块的大小、形状,什么滚刀块,象眼块,劈柴块。只要把肉、菜切成看得过去的大小,一块儿焖上,Viola,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晚饭就好了。现在我还时常以猪肉代替羊肉做抓饭,这是让我家小朋友吃胡萝卜的最佳方式。

去维族人家吃饭,端上一盘抓饭时,还经常在边上放几个薄皮包子。对他们来说,这几乎是最客气的招待了。小时候看阿凡提的传说,阿凡提和地主斗智斗勇。先跟地主要一盘抓饭,吃完后抹抹嘴还要薄皮包子。抓饭啥样我知道,薄皮包子却未尝过。光看这名字就很诱人。食堂买来的包子皮厚得咬不着馅,自己家好像也蒸不出很薄皮的包子来。当我第一口吃到薄皮包子时,那股油腥味把我长期以来对它的幻想期望彻底消灭。因为用死面做皮,所以可以把皮擀得很薄,包上肥羊肉、洋葱做的馅,上锅蒸就成了。蒸好后油浸着包子皮,仅仅看着确实馋人。

做法和抓饭相似,只不过以面代米做出来的就是焖饼子。

先煮羊肉,和抓饭一样可放些胡萝卜、洋葱。羊肉煮至七、八分熟时,把擀好的薄饼盖在肉上,用筷子扎几个眼,让下面的肉汁漫过饼面。照样一层层薄饼铺好,盖上锅盖微火焖之。吃时盛一盘肉,掀一张饼。饼已吸透汤肉精华,回味无穷。我最后一次吃焖饼子是大二暑假。那次约好几个同乡计划由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天池一路玩回家。到乌鲁木齐时,只剩下我和另一个男生。他家就在乌鲁木齐,自然住他家了。到他家时,是他白发苍苍的父亲开门。他父亲看到他,一声欢呼,抱住他就往额头上亲一口。看得我登时鼻头酸酸,马上决定天池不去了,回家。不过看得出那个男同学在外人前被爸爸亲,很不好意思。尽管他家招待热情,给我做焖饼子吃,还一个劲儿切水果,我仍旧第二天一早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比抓饭更有名的是新疆炒面。一个面馆必须有三位师傅,一个拉面,一个配菜,一个炒菜。要是能做好拉面,我们叫拉条子,那么炒面、过油肉拌面或汤面就随君选择了。新疆拉面没有兰州拉面那么细,但同样光滑圆润,而更加柔韧筋道。据我妈说饭馆中做拉面多放硼灰,这样面可长拉不断,但对胃很不好。其实拉面DIY(Do it yourself)不难。和好软硬适中的面,擀平放案板上,抹一层清油(就是色拉油),烤盘盖好后醒一个小时,就可切条抻拉成细细长长的拉面了。

拉面做好后,拿冷水一过,浇上炒好的过油肉就是过油肉拌面。若是把热拉面捞起放入已炒得七、八分熟的菜肉里,就是炒面。二者各有擅场。拌面似较宜夏天吃,因面用凉水激过,不再粘连,口感清凉滑爽。在新疆饭馆里,拉面不够可以免费再要,不象别的地方一碗米饭还有一块钱,民风纯朴可见一斑。炒面鲜香可口,我更爱吃些。大学放假回家,一定约上高中同学去吃几顿炒面过瘾。

汤面呢,就是先烧好一锅汤,再往里下面条,可先把土豆丁、羊肉丁、西红柿丁稍炒,然后加一大锅水。水开后,边拉面边往里丢。面拉完时,汤鲜味美,土豆绵烂,下着蒜瓣吃爽极啦。不过江浙的同学可能来不了这一口。小学四、五年纪时,父母回家很晚。我们兄妹三自己做一大锅汤面当晚饭,吃完后映着红红的炉火象三个小耗子一般挤在一起听哥哥讲鬼故事。恍惚听见院门呀的一声,大家都心里发毛,瞪着眼睛不敢去看个究竟。凝神细听,只有北风呼啸。门突然打开,心都要突突跳出嗓子眼儿了,只怕是恶鬼现身。却原来是爸爸回来了。

还有一种汤饭是揪片子,把拉面改为揪面片,相对来说对和面的要求比拉面低。我不是太爱吃。

新疆饭里也有技术含量很高的吃食,馓子便为其中之一。这是一种油炸零食,费时费工,一般过肉孜节、古尔班节才做。我妈有一年请了单位的维族大妈来家里做,总算见识了其做法。用花椒水、清油、鸡蛋清和面,醒好后,把面拉细。与拉面不同的是,面不能拉断,整个就是个极长极细的大圈。不容易呀,更难的还在后头呢。用两只长筷子撑着面圈放入油锅里炸,快炸好时要翻动筷子,使面圈弯成一定角度,这样一个个炸好后就能摆成圈。火候要掌握准确,不然绵软油腻,或不能成形。如下是馓子的照片,很漂亮,是不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但造型美观,色泽金黄,入口也酥脆香甜。我家只有那一次摆出了艺术品似的馓子。父母告诫我们那是招待客人用的,可我们还是常常偷偷地掰一小段。妈妈试着炸过,却从来没有做出那么漂亮的形状。

妈妈继续努力地改进炸馓子的技术,日子也一天天的过去。惊觉回头,懵昧的童年,敏感的青春早已飞逝。由四川而新疆,由新疆而北京,由北京而飘洋过海,那片遥远土地上的旧事越沉越底,不再想起。

偶而回忆,做成此文,聊做尘封往事的纪念。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