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般若之城(上) -- 燕青

共:💬25 🌺10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般若之城(上)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前段时间到了沈阳,顺途经过了般若寺(读音:勃勒寺),据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高僧古林禅师创建。这古林禅师祖籍长沙,据说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大约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已便修行。此寺初建之际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后修缮,特别是1924年(民国十三年)高僧炎虚接管般若寺之后,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建。当时此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炎虚为修此庙,四出募化 游说,并得到军政各界的资助,奉天省省长翟文选捐修藏经楼;军政要员杨宇霆亦提供支持;居士王琅川修山门、大殿及配殿等等。以至有今日的规模。

现在的寺宇占地3600余平方米,做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座院落。前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殿两侧有角门,院内正殿曰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观 世音、文殊、普贤菩萨。殿后有东西配殿和藏经楼。东院,有祖师堂三间、东配房三间、门房两间等建筑。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朱红地仗,檀枋彩画, 古朴典雅。

听当地人介绍,般若寺系佛教名僧十方丛林,海内外颇有名气。只是名称的由来,因为历史较为久远的缘故,已经搞不清楚了。后来,我倒是查了一查关于般若的典故。

所谓“般若”,是一个佛教词语,为巴利文 Paā 的音译, 梵文是 prajā,意为“智慧”。但此智慧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般若”的古音现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亚」,将“尼亚”缩合成一个音节,是比较准确的。

研习佛法的人告诉我,般若只是简称,摩诃般若才是全称,“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虽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

由此,我对般若也有了兴趣,因为所谓哲学,讲的不就是一种智慧吗?但研习佛法的人又打趣道:“《金刚经》上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而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

他讲得过于高深,但我只听懂了一点,即:凡讲到般若,只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只有像我这样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才往往好谈般若。正是因为功夫不深,才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

后我又听说,在日本,般若却并非佛教中的智慧,而是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怨灵,而这怨灵据说是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所形成的恶灵(女人真可怕)。

百度知道上也说,日本的般若住在深山中,每到半夜就去吃人,是一种专门抢夺小孩吃的女鬼,而且她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笑声。日本著名的《源氏物语》中所谓《葵上》就说的是日本的般若鬼故事,大概说的是平安时代,曾做过皇太子妃的“六条御息所”,因为早早失去了丈夫,后来就爱上了眉清目秀的贵族子弟光源氏,但光源氏不久就对她冷淡了下来, 所以她非常苦恼,因此开始嫉妒光源氏的正妻葵上,后来不幸的六条姑娘更变为般若,使葵上处处为难。

看来中土的般若流传到了化外总要出一些变种的故事。但在美国,这种般若也自有其趣味,绝不可小觑。华尔街就有一条俗谚,说:“只要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这就是美国人的般若。

在美国,到处流传着资产证券化的神话。他们说,资产证券化是经营之神,它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换言之,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就是把那些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工资流现金流充沛、收益稳定、信用记录良好、业绩优良却又需要资金扩大生活和生产规模的个人或企业,根据其职业或所在行业的发展空间及市场规模,通过对其预期经营收益的计算,预测其未来三或五年的现金流,利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将其债务资产打包成一种有价证券推向市场以获得运营现金的一种方法,也有人称之为 “奶牛银行”。所以,资产证券化表面上看是以某种资产为支撑,实际上是以这种资产的现金流为支撑。

这种资产证券化,当然是美国人的大般若了,曾被誉为“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已成为世界各金融机构转型方向和盈利的重要来源。其特征:

1.资产池( Assets Pool)的构造。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以其账面价值真实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从而使得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风险隔离。

2.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设立。资产证券化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机构,而交易机构的关键环节是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设立与运作。

3.证券产品的设计。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所以设计债券时应确保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后本息偿付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此可利用信用分档技术在不同债券之间分配信用风险。

再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流程,那就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 (SPV) ,或者由 SPV 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 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我们再举个例子,就可以简单通俗地了解一下资产证券化:

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

C:枢纽(受托机构)SPV;

D: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现金;D在购买以后可能会获得投资回报;C获得了能产生可见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投资者D之所以可能获得收益,是因为A不是垃圾,而是被认定为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稳妥地变成钱的好东西。

SPV是个中枢,主要是负责持有A并实现A与破产等麻烦隔离开来,并为投资者的利益说话做事。

SPV进行资产组合,不同的A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目的是吸引投资者,为发行证券。

总之,任何一项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基础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池,并实现资产池和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所以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

这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在美国的初期阶段,仅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又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银行各类表内资产;现在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已经遍及企业的应收帐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应收帐、汽车贷款应收帐和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可以说,今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进化和升级后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不但包括存量的实物资产,而且也包括可获得社会承认的信用资产,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但无论何种形式,其核心总归是一样的:这些资产必须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或者说能够找到令市场信服的说法,让你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或者说寅吃卯粮、用未来的收入质押今天的入不敷出的好办法。

听说当时对资产证券化的评价是:“资产证券化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极大的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运营能力,而且还通过对初级产品的加工,提高了贷款组合的质量,分散了风险,使证券的担保人和投资人等众多市场参与者丛中获得可观的收益。资产证券化是世界近年来最重大的融资机制创新。”

果然好一个大大的美国摩诃般若。所以有人感慨地道:“美国经济,是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卡”。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以2005年的经济数字为例:

“200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12万4,866多亿,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分额超过了四分之一。在全球五百强大企业中,美国拥有176家。其中,前 100家超强大企业中,美国独占34家。在全球品牌500强中,美国几乎占了一半,有249个品牌,其中前六名顶尖品牌全是美国拥有。在资本市场, 2005年,全球的资本流动大约有70%流进了美国,每个工作日有26亿美元流入。”

而“在消费领域,三亿美国人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这些基本事实 说明,美国实实在在是当今世界无人可比的经济巨人。但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又象是建筑在沙滩上的虚幻神话。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约为 8000亿美元,接近GDP的7% 。政府债务高达8.2万亿,其中,国际债务达2.177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2005年,美国公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储蓄率已经低于0.2%。 在国际贸易方面,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业的进出口逆差达到72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所以,“美国的经济在本质上已经演化成为了一种借贷经济。美国通过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专业的金融服务和管理、稳定的政治制度、独立而完善的司法制度、领先全球的研究和 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借钱贷款,然后用借来的资本在海内外进行再投资而赢利,用超前消费的方式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整个经济活动就像消费者使用信用卡一样,只要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良好,消费者就可以通过向信用卡公司借贷消费,如果借贷者能按时还清最低偿还额,信用卡公司就会不断地把款项借贷出去。”

但问题是这种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导致了“金融脱媒”的大量出现,另外一方面则带来投资者的国际化和风险传播的国际化;三则大量出现的杠杆交易放大了流动性和风险。

所谓“金融脱媒”,通俗地来说,“以前的资金流动是这样的,我们手里有闲钱想贷出去获一点利,而有些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想付出一点利息来得到资金,怎么办呢,我们把钱存到银行去,然后企业或个人再向银行贷款。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起了一个媒介的作用。” 而金融脱媒后,“通俗地讲,也就是持有资金者与需要资金者不再通过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来进行交易,而是直接交易、直接融资,脱离了金融机构这个媒介,这就是金融脱媒”。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