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 唐一介

共:💬246 🌺5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玄武门之变、上

就这样,时间走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六月,走向了玄武门之变。

在叙述玄武门经过之前,将稍前一段时间里,李渊、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的状况介绍一下:

李渊已有杀李世民之心,只是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①

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征抗敌,得到李渊许可。李元吉乘机将忠于李世民的猛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调入北征的军队,秦王府的卫队也在调动之列。他们还计划在出征的时候,借李世民前去饯行的机会将其杀死。②

李世民已经感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又因为东宫官员王晊的告密,得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已经下了铤而走险的决心,他的打算是在李元吉对他动手之后“以义讨之”。但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张公谨等人的强烈反对和劝说下,放弃了这个计划,决心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划之前展开行动。③

①:《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六月,丁巳,太白经天。”条下有如下一段记载:

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李元吉直言建议李渊杀掉李世民,李渊对他的建议没有丝毫反驳批评的意思,这就表明他内心已经有了杀掉李世民的心思,而他“何以为辞”的言语则表明他的这一决心还不够坚定,犹豫不决。

②:《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六月,丁巳,太白经天。”条下有如下一段记载: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这段记载在①所引用的段落之前。李世民吐血之事,按《通鉴》文字记载,显然是因为李建成在酒中下了毒。然而后人对此记载颇为怀疑,认为是史官造假。怀疑的理由不外两点,一是在两方的争斗已经到了这样的你死我活的关头,李世民为何还敢轻身前去赴宴并放心吃喝;二是若李世民果真中毒甚深“吐血数升”(这里的数升不应看成实数,只是表明吐的不少,情况严重),那在仅仅三天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他怎么能够像个没事人一样生龙活虎。

对于第一点,其实很好解释,虽然两方已经势同水火,但毕竟都是皇子,又是一朝之臣,表面上的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计划在出征的时候,借住李世民前去为他们饯行的机会将他杀死,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李世民并不是单身赴宴,至少有扶他还宫的淮安王李神通等这样一些重要人物同时在场。

对于第二点,则纯粹是误读史书。《通鉴》此卷在六月丁巳(即六月初一)条下,所记的,有李世民派温大雅镇洛阳,派张亮前去洛阳接纳山东豪杰,他为此而被李元吉告发下吏考验以及他无论如何也不开口最终被释放的事情;有这次的李世民饮酒吐血之事,李渊因此而打算让其前往洛阳镇守以及最后改变主意的事情;有“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得陈叔达进谏乃止,以及①所引用的段落中所言之事;有“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房杜、长孙无忌等人进言劝李世民诛建成、元吉的事情;有李建成李元吉收买尉迟恭未果,试图派刺客将其暗杀,刺客不敢下手等等的事情……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六月初四,在这短短的数天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这么多的事情,《通鉴》在记载某一重大事件时,往往将事件的前因与相关线索放在该事件的正文之前,便于读者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因为《通鉴》将李世民吐血之事放在六月初一条下,就认为这是在六月初一到六月初四之间发生的事情,是缺乏对《通鉴》的基本认识所至。

因此这两点看上去很有说服性的质疑理由事实上都是靠不住的。而玄武门之变后发生的一件不为大多数人所注意的小事,更是从正面给出了李世民吐血乃至中毒是真的证明。

《新唐书任瑰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高祖之晋阳,留隐太子托之。义师起,瑰至龙门请见……瑰弟璨,为隐太子典膳监。太子废,璨得罪,瑰亦左授通州都督。贞观四年卒。

《旧唐书任瑰传》中所记如下:及高祖讨捕于汾、晋,瑰谒高祖于辕门,承制为河东县户曹。高祖将之晋阳,留隐太子建成以托于瑰。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隐太子之诛也,瑰弟璨,时为典膳监,瑰坐左迁通州都督。

玄武门之变后,东宫旧臣几乎无一获罪,甚至对杀了敬君弘的冯立等人,李世民也未进行追究,但他却对一个小小的东宫典膳监任璨下手,甚至牵连到了他身份不低的哥哥任瑰,这没有相当的理由是难以想象的。而身为东宫典膳监的任璨,想要制造这样的理由,基本上只有在饮食上做手脚才有可能。因此,李世民吐血以及吐血是因为李建成下毒的记载是可靠的。(注:关于李世民吐血中毒之事,《沉醉唐风历世文化论坛》的管理员萧让有专文论之甚祥,本注视相关部分多有借鉴引用,在此予以说明并致以谢意)

③:《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六月,丁巳,太白经天。”条下的相关记载十分详细和精彩: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世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以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世民曰:“吾所言亦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世民访之府僚,皆曰:“齐王凶戾,终不肯事其兄。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定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