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 唐一介

共:💬246 🌺5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看到“史文恭”兄的《尉迟恭的玄武门》,来凑个热闹。

这本来已经是一篇成文,因为与出版方协议的关系,需要重新整理才能发,再加上原书给这一事件所留的篇幅有限,重新整理时正好可以深化一下,所以就慢慢添加了。

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原创】太子之争、二链接出处

【原创】太子之争、三链接出处

【原创】杨文幹事变、上链接出处

【原创】杨文幹事变、下链接出处

【原创】真实的杨文幹事变链接出处

【原创】走向玄武门的道路、上链接出处

【原创】走向玄武门的道路、下链接出处

【原创】玄武门之变、上链接出处

【原创】玄武门之变、中链接出处

【原创】玄武门之变、下链接出处

几个有一定内容的回复:

回复oiler2兄“读后杂感和一点疑问”链接出处

回复渡泸兄“送花兼一点疑惑”链接出处

回复非吾有兄“先花,有一个问题不解。若宇文颖被李世民收买,在”链接出处

回复python兄“记得以前在百家讲坛听到过 杨文幹 的事情”链接出处

太子之争、一

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不久就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①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旧史对李建成的评价较低,不过书中所记载的李建成过恶,有的不关大体,有的没有事实依据,纯属史官主观的评语,虽不可不信,却也不能全信。②

在太原起兵后进击长安的战役中,当李渊等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打算退兵返回晋阳,李世民苦劝李渊不要退兵、按照既定计划行事的时候,李建成的意见也是和他弟弟一致的。虽然他没能像李世民那样,强硬的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迫使李渊改变打算,却还是能得出他具有一定战略眼光的结论的。而他另外几次领兵在外作战的经历,虽然不像李世民那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是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的。

与派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相比,李渊更多的是将李建成留在了身边。这样的安排是很正常的,因为一则嗣君不轻出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二则李建成是有着多谋难断的特质的,这种情况更适合于做参谋,而不是做独立领军的统帅。③

坐镇长安的李建成,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帮助李渊稳固所统辖地区的统治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量开发人力物力,为在外征战的军队提供支援。虽然坐镇朝廷的最高统治者是李渊,但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应该被肯定的。李渊对这个儿子的工作和能力也是比较满意和放心的,这从他在天下尚未统一,统治尚未稳固的形势下,多次离开都城外出巡游的记载就可以看出来。④

这样的一个李建成,是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主,乃至有一定作为的皇帝的。他嗣长子的身份,和担任太子期间所作出的功绩,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也都是能够保证太子地位不被动摇,在李渊去世后继位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的。

注释:

①:隋恭帝义宁元年,也就是公元617年的农历五月,李渊在晋阳起事,同年十一月攻占长安。第二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六月初七立李建成为太子。

②:《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上说“建成、元吉又外结小人,内连嬖幸,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皆与之淫乱。复与诸公主及六宫亲戚骄恣纵横,并兼田宅,侵夺犬马。同恶相济,掩蔽聪明,苟行己志,惟以甘言谀辞承候颜色。”,在其后的“史臣曰”里更是说“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

《新唐书高祖诸子传》上说李建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七卷》上说李建成“渐昵近小人,疾秦王世民功高,颇相猜忌”,“饮酒无节,及信谗慝,疏骨肉……所为如故。”

三本书的记载中,像好色饮酒乃至游猎等,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是无关大体的;像拉朋结党、通过各种手段在朝廷和宫中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和势力的作法,恰恰是一个政治人物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李建成如此,李世民也概莫能外;像与自己父亲的嫔妃淫乱的记载,则更是毫无证据的一面知词,其来源为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渊进行的诬告;像“史臣曰”中纯粹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观诬蔑,就更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至于《通鉴》上所说的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则更是已经进入太子争夺战之后的事情,因为他争夺的失败,我们自然可以说他与李世民相比缺乏足够的权术才能,淡我们却不能将他的这一争夺本身作为政治上的罪状和污点。

综上,就可以得出正文中的结论。

③:李渊打算退兵的事情发生在公元617年的农历七月,《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所记相关内容如下: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妄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然。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军已发,柰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世民乃与建成夜追左军复还。丙子,太原运粮亦至。

这里李建成的“亦以为然”显然是对李世民所说的一番话以为然。此时离李渊起事不久,成败尚未可知,自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继承人之争,这时候尚显稚嫩,未有太大功绩的李世民,在大了十多岁,年界而立的李建成心中不大可能有什么对手的成分在。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一方面是父亲,一方面是弟弟的情况下,李建成显然也不可能因为照顾弟弟情绪面子之类什么的而应声附和。因此,李建成的“亦以为然”的确是“亦以为然”,即他是独立的对事态做出了正确的,跟李世民一样的判断,表现了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然而,在李渊拒绝了这样的正确意见后,李建成却没能再继续坚持,相应的,李世民却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却最终迫使李渊改变了决定。从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世民虽然因为年龄、经验等关系还不能说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但却已经具备——而且是相当程度上的具备——了一个军事统帅所应有的敢于判断,敢于坚持和实践判断的素质。相反,李建成的变化——无论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怎样——则说明了他缺乏作为一个优秀的,甚至是合格的军事统帅的条件。李建成的这种能够独立判断和分析形势,并在这分析上提出自己的相应建议的特点,是更适合作为一个幕僚的,至少相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是如此。

④:在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后,包括李世民所率领的在内的在外征战的军队,从来没有出过严重的后勤补给(包括粮草和兵源两方面)的问题,只在一两个例子中(这例子的主角就是李世民)有一点例外,但这例外的原因不是补给的能力,而是政治斗争所造成的故意不作为。

关于李渊的频繁出游,在新旧《唐书》和《通鉴》中记载的十分详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键词(Tags): #玄武门#李世民元宝推荐:禅人,张七公子,擎箭天使, 通宝推:mezhan,繁华事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