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 唐一介
最希望看到这样的有价值的回复。大家互相探讨,共同分析,才能够取长补短,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
我不看百家讲坛一是因为我很少看电视,二是如你所说觉得没太大的意思。
之所以主要采用《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因为新、旧《唐书》的相关主要内容,《资治通鉴》都已经采纳了进去,再加上它采取编年纪事的形式,比较方便的理清了相关事件的发展顺序。而且《资治通鉴》的唐纪(实际上是唐五代纪),历来都被认为是《通鉴》中分量最重,最有价值的部分,一是因为它写作的年代离唐不远,很多还还没有湮灭的史料都被采纳了进来,二是因为负责这一部分的范祖禹在史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局限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比如在论及李唐开国的相关情况的时候,《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十分重要的资料,里面的记载是有不少与《通鉴》冲突的地方的。另外,关于宇文颖一事,《通鉴》的记载就比较模糊,让人容易误会为李世民在当时就将他杀掉了,但《新唐书》则十分清楚的写明了他是被带到长安受到李渊的审问后这才被处死。另外,除这三书外,相关的史料笔记的资料,也对我的论述进行了支持,甚至是启发了我这篇文章。比如刘餗的《小说》说“人妄告东宫”,这一记载使我重新审视杨文幹事变,注意到李世民在其中的作用;又如《唐太宗入冥记》,让我对玄武门之变(却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当天的事情)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大怀疑,进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得出了一个十分胆大,但在我看来却十分真实可靠的结论,从而直接促成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除了这两大重要的信息外,在文中其他部分,我也比较充分的吸纳了这三本书外的其他资料的相关信息,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会有所提及。
另外,采纳《通鉴》的史料,不代表会得出跟《通鉴》一样的结论(事实上通鉴以纪事为主,很少直接做出结论,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分析总结),比如已经写到的杨文幹事变,我同样是以《通鉴》的相关记载为主,但却得出了从它的文字表面几乎看不出来的结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读后杂感和一点疑问 6 oiler2 字776 2008-08-30 20:11:29
🙂老油确实够犀利! 望京雨默 字296 2008-08-30 23:07:39
🙂忘记花了,补上。 唐一介 字0 2008-08-30 21:57:47
🙂多谢支持!
🙂感谢说明,觉得自己又长了学问。哈哈, 等待下文 oiler2 字0 2008-08-30 22:02:09
😄oiler2兄客气了 唐一介 字86 2008-08-30 23:00:10
🙂老油啊老油 硬是要得 非吾有 字0 2008-08-30 20:42:51
🙂【原创】杨文幹事变、下 41 唐一介 字7827 2008-08-29 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