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台湾产榴弹炮模型说明书上的搞笑处 -- oboeman

共:💬183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58年台海空战可以类比库尔斯克的普罗霍夫卡之战

从多方面的材料和分析上看,台军在交换比上占了优势,尽管那个31:1 or 2 or 3,仍旧不能让我信服。

但也要问问,我军发起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夺取福建地区——这个台湾空军想保住的、在大陆最后一片对他们来说“行动自由”的天空的控制权,以保证炮击金门、和之后的军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而不是纯粹为了面子和台湾空军去比试比试(比如1968-70年埃及和以色列的“持续战争”)。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国民党可以说输掉了这场空中战役、或者是不得不输掉。这其中,美国人的限制是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更加老练的一个做法),但最根本的还是实力上的差异。就以台湾公布的战果看,除了9.24那次以外,其余多不悬殊(8.14-3:1,8.25-2:1,9.18-0:1,10.10-1:1),而且台空军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管这个代价是以何种形式发生,比如事故、失踪等等)。如果台湾不满于仅得到一点优胜交换比的空战,而是要保住福建地区的制空权,那么他就必须经常性地面对至少是像9.24那样规模的空战,毕竟大陆不是只有福建有机场,而且此时大陆的航空工业也已经有一定规模。古往今来,这种武器装备、人员训练相差并不悬殊的战争,最后都无一例外地打成了消耗战。飞机数量可能一时没有问题(可以由美国人提供),但是以台湾的整体实力,能不能支撑他的空军进行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消耗,始终没底——也许很多台湾人认为能,台湾空军可以成为第二个以色列空军(毕竟空军是台湾三军中唯一能给他们带来自信的军种),但同样我也可以确信地说,他面对的对手的实力远比那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更可怕。美国人限制台湾空军在大陆的活动,可以说是防止台海局势激化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可以说是让台湾空军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体面一点地退场。

把朱可夫形容德国装甲部队在库尔斯克前后的那句话改改,就是:

台湾空军仍旧是一只优秀的空中力量,他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如果唯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1958年前,他带给我们的是威胁;1958年以后,他带给我们的是麻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