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杂谈】错简乱文如何读--从《论语》的解 -- 任爱杰
最近坛子里解读《论语》的朋友们不少。有逐字逐句为论语加上时代新意义的。也有为孔老夫子请一位英国律师的。在下才疏学浅,并没有代圣人立言,为《论语》作注的打算。这里,只想和大家共享一下我读《论语》的一些方法和心得罢了。想到哪里便说到哪里。
儒家的经典很多。但凡能够治《论语》的,在古代便是大家中的大家了。这是为什么呢?无他,《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语录体的毛病在于断章取义。孔子当时是针对何事何人在何地为何说出那些语录,很多在《论语》里找不到背景资料。如果要理解《论语》,必须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的生活习惯,乃至社会制度,国际国内关系精通非常才能对孔子的所谓“微言大义”有所揣摩。
这种背景的缺失让后来的引用者,注释者都可以在某一章句上加上自己的解读。而这类解读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和阶级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是也。
举例来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历来的注家对此便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郑玄者,既然看不起民众,自然就解释为愚民政策。
如何晏虽然也看不起民众,但其玄谈崇道,自然会给出老庄形式的解释,民众的行为可能合道,却不能了解大道。
到了程朱,三教合一,自然继承发扬了何晏的解说。
待到了康梁,“民主”思想大兴,他们即希望改革,又害怕民众,还不愿彻底抛弃传统,自然只好旧瓶装新酒,搞出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了。可笑的是梁启超到了老来越加保守,反而又回到传统的断句上去了。
等而下之,更有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了。
要为孔子请英国律师的丁坎老兄的断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康梁一脉的断法。至于康梁的解释那里来的,不排除也是受了Henry Brougham 的影响。
至于孔子的本意如何?没有上下文,没有标点符号,根本不可考。
在这种情况下,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我只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要问我的看法,我偏向于沈善增先生的考证和解释。
沈善增先生的考证原文很长,限于篇幅,这里先给个链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孔子原来这么说·“民可使由之”甄读
沈善增先生对此句的解读为“如果民众的力量可以使用,就随顺他们;如果民众的力量不能够使用,就要去了解他们。”
这一样是把这句话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和改良派断句的区别在于对于“由之”和“知之”的理解不同。
过去对这段话的理解都是从高高在上,认为对老百姓只有“教育”或“不教育”,而没有“了解”的必要。说穿了,还是注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心态在那里作怪。这一点的余绪不绝,直到现在某些为《论语》旧瓶装新酒的注者们还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解释章句。
上面我说的这个心理原因,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但是这种“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的心态的确是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不知不觉得不时会犯。所以才更显出沈先生解释的难能可贵。
沈先生的注解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什么孔子就必须以教训人的姿态出现,而不能以理解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呢?毕竟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上位者要驱使民力更重要的不正是了解民情让下情上达从而因势利导吗?
在不知道孔子原来的语境的情况下,吾从沈。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解读《论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把在不同章节内的散乱的句子,联系在一起来理解。
现在通行本《论语》的分篇方法并不是把同一个或者类似的主题放在一起。大多数情况下,同一章里前一句和后一句大多没有什么关系。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论语》并非一人所作,因此有些弟子听到了这一句,有些弟子听到了那一句。记载下来的时候,自然散乱了。另一个原因是古代用竹简木牍。《论语》这种语录体的每一句的平均长度大概也就一两片竹简而已。而每一句的联系都不强。结果即使错简了,也不容易发现。
知道了这两点,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就不能够断章取义,而是要把看似散乱的句子重新排列组合,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举例来说孔子说过一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现在的通行本里,紧接着这句就是
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但是孔子先前说的真的是“戏言”吗?喜欢给儒家旧瓶装新酒的朋友们自然不会有异议。但如果我们采用通读的方法,把孔子有关这个主题的话排列一下的话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组合: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在这里,孔子明确得提出了一个资质的问题。他把各人的资质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次。自谦得说自己只不过是要通过学习才能进步的中人之资。明确得说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是不能教授他们什么太高的知识的。虽然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习染不同就相互有了差别。而“上智”(生而知之者)和下愚(困而不学者)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很自然的,既然下愚不移,让“小人”学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然,孔子在子游的辩解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用“戏言”来否定自己前面的话,不过就是面子问题罢了。
所以,读《论语》之类的语录体不但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其精意啊。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杂谈】错简乱文如何读--从《论语》的解
🙂<论语>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小学生级别的读物 pattern 字89 2008-09-05 18:23:00
🙂读《论语》和注《论语》还是有区别的 任爱杰 字44 2008-12-10 17:16:52
🙂真正活的孔子,又岂是在文章字句里读出来的 1 不同的蚕 字80 2008-09-05 17:19:08
🙂要读一部书,那么半部论语如何治天下 冯唐易老 字192 2008-09-05 07:08:03
🙂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 任爱杰 字516 2008-09-05 07:28:58
🙂看你读书是为了什么目的 1 冯唐易老 字139 2008-09-06 02:03:16
🙂所以我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任爱杰 字106 2008-09-07 09:43:36